-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3562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大年初一的时候,在泉城济南,自牧走进自己的书房——“百味斋”,静静地在那里站着,他又一次拿着一块洁白的干布轻轻地擦拭着书桌上的孙犁先生的半身塑像。他不由地俯下身子,前后左右,生怕哪一个细微之处没有擦拭到。他点上了一炷香,然后坐在一旁的椅子上,静静地凝视着先生的塑像出神。
这是一尊青铜色的半身塑像,孙犁先生穿着最常穿得中式布衣,显得朴素整洁,纤尘不染的样子。他目光柔和,平静地注视着前方,那是他一生都饱含着的对大地和苍生的爱恋。
这样的举动,对于自牧来说,已经是习惯的事情了。在这个时候,他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就把心境沉湎在往事里。这样的时刻多少有一些神圣和虔敬的意味在里面。往事就像陈酿的美酒,年份愈久远,就愈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情味是淡淡的,却又是深沉浓烈的。他不由地顺着时间的河流回溯而上,他想起了第一次阅读先生的作品的时候——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里面就选录了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他被作者的对地域之美和人性之美的书写所打动。那淡淡的情趣一下子把他吸引了。从此,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他开始在书店里寻找更多的关于孙犁先生的作品。
在一部书里面,自牧看到孙犁老人喜欢给书籍包上书衣,他明白这是一个爱护书的人的珍贵的感情。从那以后,他也学习着先生那样,给自己的书也包上书皮。平时一旦获得裁切好的牛皮纸,他都要给老人寄上一沓。
自牧受孙犁老人的影响很深,也喜欢读书买书护书写书。济南当年的赤霞岭书市他常常光顾,遇见好的书,常常是倾囊而归。
有一天,他遇见了明代戏剧家高濂的《遵生八笺》,他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就购置了两套,一套邮寄给孙犁老人,一套自己留下赏读。他们时常书信往还,在已出版的《芸斋书简》和《孙犁全集》里就完整地收录了孙老写给他的16封信,这些信件,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见证了自牧一直以来对先生的敬畏与爱戴之情。
他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天津学湖里拜见孙犁先生的情景。那是上个世纪的1987年,在天津“耕堂”——老人的居处,他终于见到心仪已久的孙犁老人。老人知道他以视书为伴侣,就把一个个书橱门打开,让自牧去观看,并亲切地说:“看看吧,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都是一些以书为命的人。”
果然,自牧看到很多书都被孙犁老人用牛皮纸包了书衣,他顺手拿起一本翻看,希望能学习老人包书的技巧,同时也发现书衣上面的一段段文字,他知道那就是老人已发表出来的《书衣文录》。短短的几行字,显的有些简短,可细细读来,又极富情趣。
自牧特别喜欢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当时,山东省委办公厅的图书室里有一套多卷本的《孙犁文集》,他眼馋的不得了,这在他的散文集《百味集》收录的日记中曾写到过。他说那个姓赵的管理员常常不肯多借给他一卷,他就来回的一卷卷地借,反复地读,直到后来书店发行了增补本的新版《孙犁文集》,他才把借来的书还回去,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去接近孙犁,走进孙犁先生那充满大爱的旷世情怀。
一直以来,自牧有一个心愿,就是能亲自给老人编辑一些书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搁置了。但后来由他牵线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孙犁先生的十三本书,这才让他得以遂了心愿。
有一天,自牧颇为感慨地对我说:“我出版的著作中,《百味集》、《绿室诗存》,都是由孙犁先生题签的。就在孙老晚年卧病期间,我协助并参与了他的《芸斋书简》、《书衣文录》和《耕堂劫后十种》的编校工作,总算尽了一点晚学应尽的义务。
孙犁先生于2002年7月11日逝世后,他曾赶到天津为他老人家送行,逝世周年时又奔赴河北白洋淀参加了孙犁文学馆和孙犁塑像的揭幕仪式。2006年7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宗武、段华和他选编的孙犁纪念集《回忆孙犁先生》……总之,凡是和孙老相关的作品研讨或纪念活动,他基本上都参加了。
孙犁老人走得时候,他前去送行了,并帮助老人的家人处理一些事情,他是有很多话要和老人说的。他很想再听一次老人用温和的语言喊着他的名字:“是基平来了。”自牧是笔名,他的原名叫邓基平,老人就记住了他这两个名字,写信时有的抬头写基平,有时也称自牧。
他曾在老人的书斋中看到他寄给老人的书,都单独放在一块,这表明老人是一位十分重情重义的人。
先生的身体静静地躺在那里,自牧满含泪水从他的遗体前缓缓走过,他真的不想离开。他看到先生的遗体四周遍插了鲜嫩的荷叶和荷花,那是他曾经魂牵梦绕的白洋淀人民听说先生去世后,连夜到湖淀里采摘来送到老人灵堂前的。这表明白洋淀的老百姓一直都在挂念着先生。
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作品在人们心里存留着,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忽略,反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去接近他,阅读他,获得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人们渴望研究他,就有了一个个研究团体。
在一次研讨会上,他看到《工人日报》的文艺部主任王恩宇居然能即席背诵孙犁先生的代表作《铁木前传》和《风云初记》里面的一些章节,这让他十分感佩或动容。原来,深深喜爱先生作品的人还是很多很多的。
那一年,他应约来到了白洋淀,来到了孙犁先生的故乡,又一次在孙犁先生纪念馆前流连忘返。他一个人细细观看了先生的生平介绍、创作成就,内心不断掀起感情的涟漪。远处水上的灯火,还有阵阵的荷香传来,他觉得孙犁先生一直都没有走远。
如今的自牧已是全国日记达人,他那顶天立地的一排排大书橱成为很多读书人仰望的地方。
他平生藏书读书护书也编书写书。是孙犁先生的影响使他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那部洗炼简约的长篇日记已经记录了50多年,他还和友人古农主编刊印了近80期《日记报》《日记杂志》,他已为普及日记写作奉献了大半生的心血。他常常说:“还是要学习和秉承孙犁先生的真诚,只有真诚的文字才有恒久的生命力。”
刘亮,1979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国煤矿作协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济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荣获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一届天津散文奖、微山湖征文奖、中国煤炭系统诗歌优秀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