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3562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历史如同那变黄的书页,一页页翻过。时光的洪流滚滚向前,许多记忆都被岁月的泥沙渐渐掩埋,变得模糊不清。然而,与自牧兄相识相知的这段经历,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的生命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令人感慨的是,直至今日,我们虽神交已久,却仍未曾谋面。而自牧兄如孟尝君般的好朋好友,热心助人,却让我深受教诲。
世纪之交的春天,我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州文献馆的创立筹备工作中。河南这片中原大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无数珍贵的地方文献散落民间,亟待收集整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瑰宝。我怀着满腔热忱,穿梭于河南各地的旧书店、古玩市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有文献的角落,就像一位执着的寻宝人,痴迷于寻找着那些承载着家乡记忆的古老书籍。别人弃之如敝履,我却拾之若珠玉形象的描写了我当时的情景。
一个偶然的深夜,我在一本文化报刊上读到了自牧的文章,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细腻笔触,对书友的真挚深情让我眼前一亮。文章中,他谈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爱与执着,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当时我就想,在这茫茫人海中,竟有如此志同道合之人,真是莫大的幸运,激情之下我立马手书一封谈及自己的崇慕之情和相识恨晚之意。没想到,不久之后,青头小伙的我便收到了自牧的来信。他在信中表达了对我热爱文献事业的赞赏,还提及他对山东地方文献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与我交流探讨。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仿佛在孤独的征程中遇到了同行者,那种被理解、被认同的感觉,至今仍清晰如昨日。
从那以后,书信成为了我们交流的桥梁。一封封信件往来,承载着我们对共同爱好的热爱与执着。我们分享收集文献时的艰辛与喜悦,探讨中华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与心得。自牧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为我在文献收藏的道路上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随着书信往来的增多,我们的话题也越来越广泛。我们聊文学创作,聊日记研究,聊彼此的生活感悟。我了解到自牧在日记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日记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日记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记录,也是时代的微观缩影,通过研究日记,可以从独特的视角窥探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让我对日记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地方文献中个人日记类资料的关注。
在书信和自牧兄赠送的著作中,还常常分享他在文学与出版事业中的点滴经历。他参与编辑的文学刊物,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他策划的文化活动,在齐鲁大地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对文学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创作和研究上,更体现在他为推动文化传播所付出的努力中。他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我,让我在自己的文化事业中也充满了干劲。
2010年的夏天,我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自牧为中州文献馆题写的匾额。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看到那苍劲有力的“中州文献馆”五个大字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能从这几个字中感受到他对中州文献馆的祝福和期望,也感受到他对我们这份友情的珍视。这块匾额,被我郑重地珍藏在文献馆里,它不仅是对文献馆的一份认可,更是我们友情的见证。
今年初,得一位朋友赞助,我的中州文献馆拓展了空间,在此基础上成立阳城书院,集地方文献收藏、字画展示、艺术培训、家族寻根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创作研学基地,自牧兄得讯后欢欣鼓舞,为我献计献策,并第一时间给我寄来他珍藏的书籍,提供许多帮助。虽然我未言谢,这些帮助却如春雨般湿润我的心田。真正的朋友就是自己坚实的后盾,冲锋由你,后卫放心交他,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共同享受风景的美丽。
这些年来,我们虽未曾相见,但通过书信,我们仿佛已经成为了彼此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当我在文献馆整理古籍时,看到那块匾额,就会想起自牧,想起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在那些孤独的收藏研究时光里,他的文字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有时候,我会想象自牧的模样。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的人,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能在现实中相见,面对面地畅谈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分享这些年的生活点滴。尽管未曾谋面,但我们的友情却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深厚。我们一起见证了彼此在文化事业上的成长与进步,一起为了心中的热爱而努力奋斗。这份友情,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书信的传递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像我们这样纯粹的友情却愈发珍贵。我们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反而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对彼此的尊重,让这份友情更加坚固。或许,相见的那一天会来得很晚,但我相信,当我们真正站在对方面前时,无需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读懂彼此心中的万千感慨。因为,我们是在文字中相识相知的挚友,我们的友情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为一段珍贵的回忆,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年3月于河南商水县中州文献馆
叶二红,又名春垣,号健行斋主人,1975年生,河南商水人。19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周口师范学院特聘教授。2024年创办阳城书院,主要开始从事地方史志、家谱的收藏、整理及研究工作,共收集地方史志、家谱1万余种,6万余册。出版著作十余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