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3562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说起自牧先生,我就会不由迸出两个字:“精”与“韧”。自牧的“精”是无处不在的,他的职业写满了求精的篇章,他的业余生活特别丰富,无论是文学创作、书法艺术,还是主持书画家协会,创办书画院,无不追求一个“精”字,所以硕果累累,影响深远。我了解得更多一些的是他情有独钟的日记领域,“精”“韧”二字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日记界,自牧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将他和于晓明先生并称为“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是再恰当不过的。1999年9月,先是晓明领衔创办了《日记报》,四年后,他俩合作,从第31期开始改版为杂志型。当时,国内仅有《青少年日记》等几个普及性的杂志,而《日记报》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国内没有学术性日记报刊的空白。当每一张报纸带着国内众多作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走进日记爱好者的手中,那是多么的令人解渴。但许多人想看而不得,因为它毕竟是内部自费印制的,发行量是有限的。同时,报纸的容量也是有限的,积压的长篇论文难以早日问世。于是,自牧和于晓明就有了一个惊人之举:改版!
改版,谈何容易。自牧先生在新版的《日记报》首期(第31期)的《编后记》中曾经这么写道:“4年,30期,投入经费6万余元,赠送报纸近8万份,虽然赢得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尤其是作家、诗人、学者、教师和无数大中小学生们的青睐,但也留下了3万多元的经费‘窟窿’待补。再者,作为一张自办交流的报纸,一年中出6期或12期,其周期确实太长了些,并且不利于大家收藏。……想通过改版措施,以使步履尚蹒跚的《日记报》自我调节,自我补给,逐步走上收支平衡、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末似乎意犹未尽,他又十分恳切地写道:“为了大家心目中共同的爱好和园地,我们希望同道文友或有识之士为《日记报》的继续出版献计献策,倾心付力,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以使其生命长些,再长些。”
二十年之后,我们重温这段掏心掏肺的话,心中不免有几分沉重,当然,更多的是敬佩。因为,他们俩走过的确实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为了报纸的“凤凰涅槃”,为了将新杂志打造成精品,两位编者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绞尽了脑汁。他们在栏目设计上刻意求新。编者先后推出了极富特色的《半月日谱》《半月日影》《半月日志》《半月日注》等专号。每一个专号从组稿到编辑都凝聚着他们大的心血。比如第37、38两个《日记日谱》专号,从四处约稿到精编细校,涉及到很多作者,每一位的稿子最终定稿究竟要耗费多少时间,读者往往是难以想象的,作者也未必能全部知晓。自牧在编完了这期之后,专门写了长达13个页码的《跋》,详细点评了各位作者的日记特色,但没有一句谈及自己的甘苦,仅用一句话轻松带过:“弥漫着民间书香气息的《半日日谱》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得失优劣在此我不想多说些什么,如果大家读了以后能有一种过瘾的感觉或展露出一丝会心的微笑,这也就足够了。”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日记杂志》的求精意识非常强烈,也有了丰厚的回馈。于晓明主编的四册“日记文丛”(《日记序跋》《日记闲话》《日记品读》《日记漫谈》)2012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所有内容全都来自《日记报》和《日记杂志》, 是编者多年来一直秉持精益求精编辑风格的最好注脚。当然,这套书还仅仅是“第一桶金”,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丰硕成果问世。
《日记杂志》由一株无名小树成长为一棵闻名遐迩的大树,始终是由“一个半人”在操持着全部编务,这一份韧性尤其令人肃然起敬。两个人轮流主持编务,另一位就负责约稿及校对等零碎事务,这就是所谓“半个人”。他们俩密切合作,非常和谐,二十多年来把大量的业余时间倾注进去,还要承担许许多多的风险,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经济的压力,非但不能盈余,常常还要负债,这么负重拼搏,比之许多志愿者做公益更为艰难,其奉献精神我以为更加可贵。
自牧先生和于晓明先生二位无愧于“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的美誉。
2023年,他俩形成了一个共识:不忘初衷,负重前行,排除千难万险,再接再厉,力争把《日记杂志》出刊到100期。百期之后,希望它依然能褒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新的一代人手里,继续传承下去。当时《日记杂志》已出刊到了76期,距离百期还有24期。如今,他们没有食言,仍在奋力前行。我们相信他们的夙愿一定能实现,也希望日记同仁们能助他们一臂之力,以便走过一个又一个沼泽地,迎来繁花似锦的日记春天。
2023年,于晓明先生编成一本厚重的日记体文献书《种豆得瓜——关于<日记报>的日记专号》,很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果自牧先生有兴趣,将来能否也编一本关于《日记杂志》发展史的书,成为《种豆得瓜》的姊妹篇,一定也很有意思,我们翘首期待着。
2025年春写于江苏东台
程韶荣,1957年生,江苏东台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著有《和中学生谈日记》《和文学少年谈心》(合著)《日记导写》《程老师教你写日记》等。创办东台市中学生日记馆,荣获“全国日记写作与学术研究杰出贡献奖”和首届“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