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
- 帖子
- 积分
- 5664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24-11-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82980
|
一、组建背景与初期发展
1. 前身部队
鲁中十团前身为1939年秋在博莱边区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先遣大队。该部队源于1938年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派遣的骨干力量,以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名义发展武装,整合博山、莱芜等地的抗日游击队。
2. 战略定位
作为鲁中军区主力团之一,十团主要承担鲁中核心区域(济南、泰安、临沂一带)的抗日作战任务,重点打击日军铁路线及扫荡部队。
二、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活动
1. 关键战役
- 1941年反扫荡:在沂蒙山区参与反“铁壁合围”作战,成功掩护根据地机关转移。
- 1943年葛庄伏击战:协同其他主力团歼灭日军草野清大队,击毙日军3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2. 战术特点
十团以山地游击战见长,擅长利用鲁中复杂地形实施伏击和破袭作战,多次切断胶济铁路线日军补给。
三、建制演变历程
1. 抗战时期(1943-1945)
- 1943年3月,八路军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后,十团被编入鲁中军区直属主力团序列,番号为“鲁中军区第四团”(部分文献称第十团),团长周长胜,政委丁秋生。
- 1945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第四师第十团,参与解放临沂等战役。
2.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 1947年2月,山东军区第四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十团改称第八纵队22师65团,参与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
- 1949年2月,整编为第三野战军26军76师226团,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
3. 建国后调整
- 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随26军入朝参战,参与长津湖战役。
- 1952年回国后保留建制,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76师226团,2017年军改中转型为合成旅。
四、重要人物与历史评价
1. 将领贡献
- 周长胜:首任团长(1943年),指挥葛庄伏击战,后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4师师长。
- 陈奇:曾参与十团早期建设,后任胶东军区第五师师长,1955年授少将。
2. 历史地位
十团被评价为“鲁中抗战铁拳”,其战术创新(如“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对华东野战军作战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
五、现存历史档案与纪念
1. 文献记录
- 山东省档案馆藏有《鲁中十团作战日志》(1941-1945),详细记载大小战斗127次。
- 莱芜战役纪念馆陈列十团使用的马克沁机枪、日军缴获品等实物。
2. 学术研究
当前研究聚焦其“主力团地方化”经验,即如何在分散游击中保持正规化战斗力,该模式被写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结语
鲁中十团从地方抗日武装发展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团的历程,浓缩了八路军在山东战场“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型”的典型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