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自牧 黄成勇(湖北武汉) 说到自牧,往往使人感奋,又往往感到温馨。在民间读书报刊编辑人员中,曾有“白下宁文,历下自牧”之说。“不信书香唤不回”,故而一直致力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南大教授徐雁先生,在读书年会场景下,这样谈到宁文与自牧,当然是称赞二人坚韧不拔、百折不回之精神特质。以徐雁先生的识见,这种称赞又不仅限于二人。民间读书年会以时间论跨越二十余年,以空间论行经十多座大小城市,民间读书报刊编辑、年会主事者大多具有类似的品质,而现今七十岁左右的“稳健派”可由自牧代表,现今五十岁上下的“少壮派”可由宁文代表。“历下自牧”最重要的贡献是操持主编一份《日记杂志》。关于日记,湖北作家罗维扬著《文体流变十讲》,第二讲论及日记,说:“日记,是一种自己写,写自己,自己看的文字。日记以‘排日记事'的方式,录以备忘,录以备查、录以备考。”进而又列出日记的特点:“一是与日俱进,持之以恒”;“二是自我观照,演义人生”;“三是率性为文,不事雕琢”;“四是拒绝参观,不求面世”;“五是文人日记有文学价值,学者日记有学术价值”。这种说法,强调日记的自我本真性价值,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但是,山东济南《日记报》(于晓明创办,后更名为《日记杂志》)的横空出世,却使“拒绝参观,不求面世”走向了反面。在此前后,固然有出版机构整理古今名人日记行世,成为重要史料和文献,报刊群体中也有一份《青少年日记》,但直到《日记报》问世,中国民间才有了一个专业日记研究和日记刊布的刊物。“民间”是否会被轻之贱之,是否会被尊之重之,则全依赖刊物自身修为。《日记杂志》已出刊近八十期,获得众多称赞和支持,日记名家巨擘也多有加盟,形成了日记传播影响力。刊物于多期封底宣言式列出“日记是成长的履历,日记是心灵的栖息,日记是时代的缩影,日记是历史的见证”,经由《日记杂志》多年以来卓越努力,使其成为现实,“坚韧不拔,百折不回”于此成为一种价值和意义。此所以感奋者也。 《日记杂志》团队中,徐明祥先生曾供职山东省教育厅某刊物,二○○四年与自牧同到十堰市,参加第二届读书年会,回程后便发表评拙著《沐浴书香》文,给过我鼓励,又曾发表我所转呈朋友论文。拙著《幸会幸会 久仰久仰》在山画社出版,又与自牧共为特邀编辑把关全书。联系不多,每有驰念,逶迤不尽。于晓明先生为《日记杂志》执行主编,又曾执掌多种报刊,多年来,颇似“鱼戏莲叶间”:忽焉贵州,忽焉深圳。忽然自京偕国梁先生来鄂,携来对我专访报纸,又偕往长沙访锺叔河、朱健先生;忽然现身咸宁向阳湖,复又偕城外先生把晤武汉,酒后再访王先霈先生;未几忽来快递,四册巨著见赠;行止不定,作为朋友,专司惊喜。与《日记杂志》主编自牧(邓基平)一九九八年初见,日月淹忽,二十七载。如何识荆?牵线者谁?似已成友朋间美谈。如何交往?鸿爪几许?已略见拙文《且喜有癖疵亦同》(《存素集》序)。此文之后,惭我颠沛职场,流离是非,故人故情,或有轻慢。倒是自牧多加垂顾,感何如之。曾有数文,及于先生等山东友人行踪事迹,罗列如下:《摘抄与赘述——读李广田日记》(载《日记杂志》第70期):“既是赘述,索性赘上加赘:二○○四年冬,第二届民间读书年会在十堰召开时,《日记杂志》主帅自牧、编辑徐明祥、山画社编辑苏海坡等会议代表曾往郧县(今郧阳区),雨雪霏霏之中,伫立汉江桥头,顾盼大江平畴,当年郧阳古城,早已沉埋水下,汉江古渡,似是而非。昔谁往矣?今谁来思?但觉山川呼吸,岁月吐纳,天地未老,斯人不远。次月,明祥先生即著文提到此行,‘思绪纷飞,百感交集'。执行主编于晓明先生,那次没有成行,过了八年,我陪同他到长沙,拜访山东老乡朱健老人(李广田学生,随李经郧阳徒步入川,后为著名‘七月派'诗人)。读此期《日记杂志》后,作小文,述及李广田率山东学生在郧阳一年多的生活,我曾短信询李广田日记注释者谁,他复以‘李岫老师,李广田女儿'”。《日记杂志》以专辑形式载录李广田郧阳日记,是不曾料及,读来颇有感慨,故有此文。作为教育家,李广田一九三八年在郧阳时,只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一九四八年加入共产党,一九五二年即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继而为校长,日记触目皆是救亡图存时代风云,同时又体现出卓异的教育思想,注释中披露许多当时少年学子、后来在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学者、诗人、作家、专家。近九十年前“自己写、写自己、自己看”的文字一旦披露,仍然能温暖今人的双眼。从此一事看,《日记杂志》诸同仁自然眼光独具。在我,作为较早接触李广田日记的郧阳(今十堰)人,阅读过程自然多一份感动和温情。《承情帖——疫期二帖之一》:“同天,山东友人某兄发祝福短信,并问‘您那里怎么样啊?’山东另一朋友某先生,一直有联系关切,并据身份优势转疫情消息。山东朋友厚我,岂止如此?泉城观泉,佛山敬佛,坊间搜书,夜间欢宴。种种友情,俱未敢稍忘。”这篇文章,不知当时出于何种考虑,称谢友人时大多未称名。这里所言二位山东友人,前者苏海坡兄,是我第二本书责编,二○○四年,参加完株洲民间读书年会,专程经停武汉,相处两天。后者系自牧先生,所谓“身份优势”,相对疫情而言,指自牧先生曾为山东省委机关医院副院长。文中“同天”,指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武汉因新冠病毒封城第三天,黑云压城,惶惑可知。此时一声问讯,一帖短文,莫不有治愈之功,可敌莲花清瘟。有二○○六年《半月日记》刊《日记杂志》,我不写日记,此系自牧先生约稿。所记半月,正值参加云南大学李广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返程,从鄂省新华书店调长江文艺出版社,或有当时未便坦裎者,今日尚可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有自牧六十岁贺寿诗集《人淡如菊》一册,收拙顺口溜一首,不外步韵唱和兼通报境况,亦自牧约稿。时在二○一五年,疏于音问既久,四句之刍,记得徘徊江滩,踟蹰月下,凝视友情,感荷无任。此所以温馨者也。
2025年4月22日晚草成,23日晚改定
——————
作者简介:
黄成勇,湖北省竹山县人。著有《沐浴书香》《幸会幸会 久仰久仰》;编有《来日方长》书系等。
河南濮阳书法篆刻家、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尚硕林先生为淡庐治印:“谦冲自牧”。 江苏新文人画家刘二刚先生2006年应历下自牧命题“自放幽香不争中”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