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举报
劳务派遣:资本向“打工人”敲骨吸髓的帮凶!
你是否也曾被“劳务派遣”这个词儿所迷惑?它听起来像是一种高大上的灵活就业方式,但实际上,它却成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利器!
从美国传来的“劳务派遣”,在中国的土壤里,却变成了一个令人心寒的现实,国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仿佛都中了邪似的,纷纷将“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廉价的用工方式。
你身边有多少人,干着正式工的活儿,却拿着派遣工的工资?有多少人因为是派遣工,连基本的福利待遇都保障不了?
据统计,我国劳务派遣人员已经超过6000万,相当于整个英国的人口!而这些人中,超过60%的人月收入不到5000元,在物价飞涨的今天,5000块钱能干什么?
更让人心寒的是,劳务派遣工的平均工资只有用工单位正式员工的70%左右,干一样的活,凭什么就要拿更少的钱?这不是赤裸裸的剥削是什么?
“同工同酬”的规定?别逗了!很多企业玩得可溜了,他们会设置一些看似合理实则苛刻的考核标准,让你永远达不到“同工”的标准。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型国企干了快10年了,一直是派遣工的身份,每次问起转正的事,领导总是笑眯眯地说:“再等等,马上就轮到你了。”
可10年过去了,他还在原地踏步。这哪是在等待机会啊,分明是在浪费生命!
更过分的是,有些企业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玩起了“调入调出”的把戏。
派遣期限快到了?没关系,先把你调出去,过段时间再调回来。
就这样,一个人可能在同一个岗位上反复被派遣,永远摆脱不了“临时工”的身份。
还有更狠的,有些公司干脆把员工全部改成派遣制,然后通过关联公司来进行派遣。
这样一来,公司既能享受劳务派遣的“便利”,又能规避法律限制。这不是钻空子吗?这简直就是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一些资本家还美其名曰这是“win-win”的局面。放屁!赢的只有他们这些吸人血的资本家,输的永远是我们这些苦哈哈的打工人。
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多少人敢买房?多少人敢结婚生子?在劳务派遣这种不稳定的工作模式下,谁还有勇气去规划长远的未来?
有数据显示,劳务派遣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正式员工。这还用调查吗?换你天天提心吊胆地工作,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优化”,你能幸福得起来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安全感正在侵蚀整个社会。当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无望时,社会的稳定又从何谈起?
我们不能再沉默了!是时候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了!
为避免被资本敲骨吸髓,我们提出一下要求:
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不能再让一些企业动不动就把核心岗位也外包出去。
真正落实“同工同酬”,不能再让那些模棱两可的规定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借口。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那些反复违规的企业,就应该严惩不贷!
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护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社保、公积金、带薪休假等基本权利。
鼓励和支持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让他们有自己的“娘家人”。
我知道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发出声音,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改变。
朋友们,劳务派遣不应该成为资本剥削劳动者的工具,让我们一起努力,还劳动者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和谐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
记住,你的权益需要你自己去争取。不要等待,现在就行动起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必须勇敢地说不!向那些试图通过劳务派遣来榨干我们最后一滴血的资本家说不!
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是有尊严的劳动者!让我们团结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打破这个不公平的制度,创造一个真正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新时代!
凌晨四点的杭州下沙工业区,23岁的李浩在电子厂流水线旁灌下第三罐红牛。他胸前挂着A公司的工牌,工资却由B劳务公司发放,流水线上还有C中介招来的临时工。这种"三角关系",让他干了三年都没搞清自己究竟算哪家员工。直到上个月手指被机器压伤,三家单位互相推诿时,他才在抖音发视频怒吼:"我们就像共享单车,谁需要谁扫码,坏了就扔路边!"
"阴阳合同"里的数字游戏
翻开李浩的工资条,赫然写着"岗位工资3500元",但实际到手只有2176元。差额去哪了?劳务公司的解释是"管理服务费",而这笔钱占总薪资的38%。在豆瓣"打工人自救联盟"小组里,这样的吐槽铺满56页:北京某物业保安月薪被扒三层皮,深圳程序员时薪比外包公司报价少40%,成都奶茶店兼职时薪12元还要被抽成2元。
更魔幻的是社保戏法。广州某快递站点,30名骑手挂着8家不同劳务公司的名头。站长私下透露:"这是为了每家公司的参保人数都不超过避税红线。"劳动法专家算过账:企业通过劳务派遣节省的成本,相当于每个员工身上多榨出1.5个月工资。
"替罪羊"生产流水线
劳务派遣最遭人恨的,是让劳动者成了"人形缓冲垫"。去年苏州某电子厂发生化学品泄漏,穿黄马甲的正式工迅速撤离,穿蓝马甲的派遣工却被要求"坚守岗位清理现场"。类似剧情在互联网大厂更隐蔽:某内容审核员因漏放违规视频被开除时,才发现自己签署的竟是《服务合作协议》。
这种风险转嫁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山东某职业院校,新生入学就被签订《实习协议》,实际上被送往流水线顶岗。学生小敏展示的排班表显示,他们每月工作时长高达326小时,却只能拿到底薪的80%."老师明说,不干满六个月不给毕业证。"
人大代表揭开"用工魔术"
今年两会,深耕制造业20年的王代表直接撕开遮羞布:"某些企业1个正式工配5个派遣工,这不是用工创新,是21世纪的包身工!"他调研发现,劳务派遣占比超30%的企业,工伤事故率是正常企业的2.3倍。更触目惊心的是,建筑行业70%的欠薪纠纷最终都落在派遣公司头上。
王代表带来的案例让人脊背发凉:某新能源大厂通过七层劳务分包,把时薪28元的焊工压到15元。当工人们想集体维权时,却发现签合同的劳务公司注册资本仅10万元,根本无力赔偿。
根治顽疾的"外科手术"
根治乱象需要连根拔起。多位代表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将劳务派遣适用范围严格限定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更狠的是"连带责任"条款——用工单位要对派遣员工权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招直击企业命门。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东京某汽车零部件厂的劳务派遣工老张说,日本法律规定派遣工占比不得超过25%,同工同酬写入法典,连年终奖都要按比例发放。反观国内,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43%的派遣工三年未涨过薪,92%没拿过年终奖。
破局时刻的"阳光法案"
改变正在发生。浙江已试点"劳务派遣单位星级评定",把克扣工资、不缴社保的企业踢出政府采购名单。广东某法院去年判决的典型案例更振奋人心:认定外卖平台与骑手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平台需补缴五年社保。
压在劳务派遣工头上的三座大山,或许即将土崩瓦解。正如网友在#我的劳务派遣血泪史#话题下写的:"我们不要施舍的同情,只要堂堂正正做企业的同事,而不是随时可以丢弃的耗材。"当深圳某电子厂开始把派遣工转为正式工时,流水线上的欢呼声传遍了整个车间——这或许就是黎明前最动人的曙光。
近年来,劳务派遣已成为许多行业用工的普遍模式,从保安、物业工人到教育、制造业,甚至国企、事业单位都大量使用派遣工。然而,这一本应灵活用工的制度,却逐渐异化为剥削底层劳动者的工具,让无数工人陷入"同工不同酬""权益无保障"的困境。
劳务派遣乱象丛生的五大原因
1. 企业逃避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通过劳务派遣"甩锅",不与工人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纠纷或工伤事故,便推诿给派遣公司,工人维权无门。
2. 待遇不公,同工不同酬
派遣工与正式员工从事相同工作,却面临工资低、无社保、无晋升机会的困境。例如,某些单位正式工月薪5000元,派遣工仅2000元,且无年终奖、补贴等福利。
3. 劳务公司层层抽成,压榨工人血汗钱
部分黑心中介克扣工资,比如用人单位支付3000元/月,经劳务公司转手,工人实际到手仅1000多元,剩余部分被以"管理费"等名义截留。
4. 工作极不稳定,随时面临失业
派遣工没有长期合同保障,企业可随意辞退,尤其在淡季或项目结束时,大批工人被无故解聘,毫无补偿。
5. 维权困难,投诉无果
工人遭遇欠薪或侵权时,劳务公司与用人单位互相推诿,劳动仲裁周期长、成本高,许多人被迫放弃维权。
政策落地难,劳动者期待公平。。
尽管《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同工同酬""用工比例限制",但现实中执行不力,乱象屡禁不止。2023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呼吁严查劳务派遣乱象,推动劳动权益平等化。
劳务派遣本应是补充性用工方式,如今却成了企业降低成本的"捷径"。唯有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这一制度回归正轨,真正保障劳动者的尊严与权益。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7-1 2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