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18|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214)下北港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下北港村,东靠山东鼎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水从村西蜿蜒而过流入牟汶河,村南与上北港、王家港毗邻,国道从村北而过。181户,547口人,耕地面积264亩。
   据史料记载,夏姓建村,明朝初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夏姓失传。
    相传古时此地为一片沼泽区,到处水汪汪,按照上北下南的原则,因址在原港口南,故名下北港。
   夏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后裔姒姓夏氏为主。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氏人口约470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5位。
    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九年治水未能成功。“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姒姓夏氏是中国一支极古老的姓氏,历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人本称即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渊源。2、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
   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 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陈宣公杵臼(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称为夏徵舒,其后遂沿袭夏氏。
    据记载,下北港,清归“港里保”,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全县划为10个区,286个乡,1951年10月称第七区;1955年10月数字改为地名区,隶属汶阳区,1958年3月属颜庄区;1958年10月颜庄公社成立,下北港村划归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颜庄人民公社改称为颜庄办事处下设乡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县级)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地级莱芜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下北港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下北港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下北港村重视教育。1946年在村西建小学,段伦远老师任教;1948年迁入村东。1945年村民李焕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到2023年,下北港村考入大学学生140多人。
   下北港村民,在战争年代,个个都是支前模范。1946年“大动参”,这个只有300多口人的村庄,参军者达11人,其中,4人为国捐躯,3人为国残废。
   莱芜战役间期,下北港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土改后,下北港按家庭人口分到了土地,只因家家户户缺劳力,缺生产家伙头的原因,1950年村民自发的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初上北港、下北港、王家港、南港四村联合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时称王家港高级社,设4个生产队,张备富任社长,一年后四村分离出去,王家港高级社解散。1958年下北港加入了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62年下北港村大队社员挖野菜,吃树皮,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下北港村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四清:就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在工作组的领导下,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从”我的一张大字报”开始,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下北港村大队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下北港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下北港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一打,打击现行反革命,三反,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
当时的顺口溜是,生产队的记账员,穿的是人造棉,人造棉是蓝的,全部是贪污的社员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大队对走资派,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进行了上墙、批判、整治。
    1971年下北港大队开始“农业学大寨”,他们的战斗口号是,说了算,定了就干,天大困难也不变,是英雄是好汉,大寨田里比比看!广大社员积极响应,整平土地、围堰,填洼,增加耕地面积100多亩。
   1974年下北港大队革委开展了反潮流(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
   1975年下北港大队开始种蔬菜供应莱钢,为莱钢服务,为莱钢发展。集体、社员收入大增。
   1979年下北港大队开始分地到户,生产队解散,拉犁的牛宰杀。社员不学大寨学小岗,地里到处是撅子,好地、孬地分的一片片,老婆孩子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
    1980年下北港大队成立了村委会,大队革委改为村民委员会,从此以后社员改叫村民。
    下北港村民自古勤劳务农,和多种经营思想。手艺人如补胎大王段元厚,木匠段元石,养鸡大户段元民,泥瓦工贺成义、段元俭,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
  下北港村民敢为人先,依托205国道,于1981年建成下北港旅店、饭店、食品店、菜店。同年,刘振入、段明堂、段伦钢、李焕峰,个人在村内办起了养貂厂,虽存在时间不长,可见村民的经济意识很强。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1982年下北港村民,依托205国道从事个体经济,代表人物段伦勤,从事个体运输、开饭店、修摩托,率先致富。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
   同年12月,下北港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1983年,下北港村吃上了自来水,菜园用水,粮田灌溉,村民不掏一分钱,全由集体承担。
   1984年下北港村,为了尽快让村民富起来,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砖厂一座,每年增加收入12万多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和村民的收入。
    1997年下北港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不干了),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2022年下北港村,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环境进行了治理,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到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下北港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8000多元。
   现村中有段、刘、李、贺、翟、武6姓,6姓当中段氏占70%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世代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7-13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