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北港村重视教育。1946年在村西建小学,段伦远老师任教;1948年迁入村东。1945年村民李焕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到2023年,下北港村考入大学学生140多人。
下北港村民,在战争年代,个个都是支前模范。1946年“大动参”,这个只有300多口人的村庄,参军者达11人,其中,4人为国捐躯,3人为国残废。
莱芜战役间期,下北港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土改后,下北港按家庭人口分到了土地,只因家家户户缺劳力,缺生产家伙头的原因,1950年村民自发的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初上北港、下北港、王家港、南港四村联合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时称王家港高级社,设4个生产队,张备富任社长,一年后四村分离出去,王家港高级社解散。1958年下北港加入了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62年下北港村大队社员挖野菜,吃树皮,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下北港村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四清:就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在工作组的领导下,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从”我的一张大字报”开始,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下北港村大队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下北港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下北港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一打,打击现行反革命,三反,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
当时的顺口溜是,生产队的记账员,穿的是人造棉,人造棉是蓝的,全部是贪污的社员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大队对走资派,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进行了上墙、批判、整治。
1971年下北港大队开始“农业学大寨”,他们的战斗口号是,说了算,定了就干,天大困难也不变,是英雄是好汉,大寨田里比比看!广大社员积极响应,整平土地、围堰,填洼,增加耕地面积100多亩。
1974年下北港大队革委开展了反潮流(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
1975年下北港大队开始种蔬菜供应莱钢,为莱钢服务,为莱钢发展。集体、社员收入大增。
1979年下北港大队开始分地到户,生产队解散,拉犁的牛宰杀。社员不学大寨学小岗,地里到处是撅子,好地、孬地分的一片片,老婆孩子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
1980年下北港大队成立了村委会,大队革委改为村民委员会,从此以后社员改叫村民。
下北港村民自古勤劳务农,和多种经营思想。手艺人如补胎大王段元厚,木匠段元石,养鸡大户段元民,泥瓦工贺成义、段元俭,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
下北港村民敢为人先,依托205国道,于1981年建成下北港旅店、饭店、食品店、菜店。同年,刘振入、段明堂、段伦钢、李焕峰,个人在村内办起了养貂厂,虽存在时间不长,可见村民的经济意识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