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44|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199)孙家庄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4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孙家庄村,南为卧虎山,西与石庙子村相邻,东与东南峪村隔山(韭菜崮)相依,北与柳桥峪村接壤。138户,403口人,耕地面积210亩,山场面积3000亩。
   据村碑记载:明崇帧年间,孙姓由孙封邱迁此建村,以此名为孙家庄。村中 现有孙、吕、毛、谢、亓5姓,其中,以孙氏居多。
     传说,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明崇帧年间,莱芜方下孙封邱孙老汉,在孙封邱过不下去,动身前往别处。孙老汉肩挑行李,托儿带妻,拿了随身携带的日用物品,开始了徙迁之路。
    累了在此地歇息。孙老汉见这里虽是山区,但是水草丰沛,绿树浓荫的好地方,夫妻俩一商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搭建自己的安身之处,后以姓氏冠名为“孙家庄”。
   村东韭菜崮。据说清末时期,人们经常遭受到光棍祸害,村民无法正常生活。为防光棍的入侵,东南峪、孙家庄、柳桥峪村的三村村民,捐资出力,在山顶凿石建房屋,筑围墙,修成坚固的山寨。乱时村民避居于此,以防光棍的祸害。
   山寨南门地势险要,顶上筑有两座炮楼以便防守,山顶中间有15米的深水井,水量很小,不能满足需要。后来人们想掘深增加水量,结果水自然消失。
    有一次光棍侵犯时,人们只好趁夜晚到山下村里偷偷担水饮用。光棍了解到山寨缺水,围困了七天七夜。正当人们粮尽水绝之时,一夜之间,满山生长出嫩绿的韭菜。村民以韭菜为饭食,才得以生存,于是人们就把山寨称为“韭菜顾”,后改为“韭菜崮”。
   龙王庙。传说古时候九龙山一带全是一片汪洋,幸而出了个叫大禹的治水英雄把洪水制服。由于当时这一带是汪洋;无粮田面积,于是,大禹找到东海龙王请求让出些土地。虽说东海龙王被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所感动,但又不愿缩小自己的地盘,只好勉强答应让出一箭之地。此时,大禹早已信心百倍,胸有成竹。只见他两膀一用力,“嗖”的一箭远射,射到了东海边。龙王没想到他射的这样远,只求在如今的牟汶河处有个安身的地方,以便出巡路过时歇脚用。海水退去后,九龙山渐渐露出,外地人陆续迁来,在山岭薄地拓荒耕种。为感恩东海龙王,人们在孙家庄山头上建起了龙王庙,每年三月三在龙王庙前祭拜。可惜的是龙王庙毁于战乱之中。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妫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4%,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两千二百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8%左右。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3.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50%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福建,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21%的孙姓人群。
   孙家庄,民国初到1941年4月属于四区;1941年至1951年属颜庄区;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办事处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孙家庄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孙家庄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孙家庄有着为国捐躯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孙书孝、孙书贵、孙书宝、毛发达、孙守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毛尽义在战斗中立功,转业后任泗水县武装部政委。吕夫仁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被评为一等甲级伤残军人。吕天力屡立战功,曾荣幸地与朱总司令员合影留念,孙守功在1984年1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获特等功臣、战斗标兵称号。孙召勇服役于某部,期间在武汉抗洪抢险中立功受奖,被共青团钢城区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均显示出了孙家庄人民忠心报国的 情怀。
   孙家庄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1958年村里建立复式小学一处,吴善希任教。后校舍及教师队伍逐年扩大。1984年合为柳桥峪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人大学生102名 。为鼓励学子成才,村委对录取的每位学生都发放数百元不等的补助金,希望他们不断深造。
  孙家庄村,1946年成立了党支部,吕夫安任村党支部书记。建国以来,孙家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孙家庄村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孙家庄社员挖野菜吃,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孙家庄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5年孙家庄大队党支部,发扬”一大二公”的革命精神,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山治水,修建梯田,使水浇面积达到60%以上。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孙家庄大队的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69年冬,孙家庄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垒堰、移河、造地,以补农田缺少之不足。历时三个冬春,改造农田60余亩。由此粮食产量即有所增加。
    1970年孙家庄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社员生活大幅度提高。同时,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的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以上统称为"一打三反"运动,是"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3-4 13:06 编辑

   1972年冬开始,孙家庄修村西水库,于1973年汛期前合龙竣工,库容量30万立方。1974年搞配套工程,建成宽40米、高50厘米、长1500米的西部水渠和同样规格长500米的东部水渠,建扬水站一座,扩大水浇面积百余亩,当年小麦产量首次突破人均分配百斤大关,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摘掉了常年吃统销粮的帽子。
   1974年孙家庄大队开展了反潮流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80年孙家庄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2年12月孙家庄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
   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1983年孙家庄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政策,激发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人们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全村都达到吃粮自足的水平。但人们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济树木。从此,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改变了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1984年架线通电,村民从此抛弃了煤油灯,用上了通明的电灯。当年有两户人家立即买上了电视机。电视机户越来越多。通过这一先进的媒体,村民们开阔了视野,接收了新的信息,激发了干劲。村民经济收入猛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草房逐渐换成了瓦房。
  1991年孙家庄村两委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开荒、修路,改变家乡面貌。发动群众劈山凿石,动用土石10000余方,投工18000个,修通了一条宽6米、长2000米的盘山路。
  1997年孙家庄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不干了),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1998年在交通局的关怀下,开通了孙家庄至莱城,钢城的班车,方便了群众。班车的通达,开阔了村民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激活了全村发展经济的思路。
  1999年初,孙家庄规划了南沟水库。投资75万,投劳4万多个,搬运石料7800立方,水泥800吨,石子250方,水库的建成,大大缓解了用水问题。
  2000年孙家庄村按照“沟沟建库,库内养鱼,库旁植树”的原则,养殖业和林业有了大的发展,紧接着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埋设地下管道1200米,使泉水流到各家各户,从此结束了吃水靠肩挑的历史。
  从2001年起,村里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养殖业成为村里两大支柱产业。 孙家庄村民,顶烈日,冒严寒,打眼放炮,挖穴填土。历时3个年头,600亩花椒园、300亩苹果园、300亩板栗园顺利的建成。
  2022年村两委又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整治,建设民宿13套,房间30个。在坚持不大拆不大建的原则下,盘活闲置宅基,通过向村民租赁的方式建设民宿区。
  去年,孙家庄村加大道路、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硬化路面8000多米,修建环湖观光栈道600米,新增监控23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19000多元。
   孙家庄村两委班子,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开起新的征程,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硬化、亮化、美化了文化娱乐广场。使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3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