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38|回复: 5

钢城地名故事(192)澜头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澜头村,北邻北官庄,南邻曾家庄,东邻埠东村,西邻南官庄。519户,1493口人,耕地面积1153亩,山场面积500亩。
   传说,明朝初年,吴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河水绕村而过故名“拦头”,后因村旁龙潭河常现波澜而更名为澜头村。
    另一个说法,拦头村(澜头)原来是一望无际的大湖。传说,湖中有九条恶龙经常在作怪,它们依仗着一颗定海神珠,喜怒无常,时常兴风作浪。勤劳而善良的渔民在湖上打鱼,一旦遇上九条恶龙翻脸时,总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人们早就恨透了这九条龙。据说,如果谁能得到那颗定海神珠,就能战胜九条怪龙。湖西岸有个小伙子名叫“拦头”。
    一天,拦头正在湖上撒网拉鱼,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湖面掀起层层波浪。拦头想,这大概又是九条恶龙在作怪了,我拉了这一网就回去。谁知这一网很沉重,他拉得浑身是汗才把怪物拉上来。定情一看,乖乖,好大的一条黑鱼呀!足足有好几十斤。咦!黑鱼嘴里还含着一只大盒子。拦头从鱼嘴里抠出盒子。这盒子挺漂亮的,再仔细一看,这只盒子像一个色彩斑斓蚌壳。他小心地打开一看,里面只装着一颗稀世罕见的珍珠。这珠子光芒四射,天空滚滚乌云立刻被它驱散。在阳光的照耀下,神珠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五彩缤纷。拦头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揣在怀里,收起渔网,兴高采烈地划船回家。
   到了家,拦头来不及晾晒鱼网,忙把大伯拉进昏暗的茅屋里。他从怀里掏出珍珠,那夺目的光彩把大伯的眼都被耀花了。大伯的眼眶里盈满了惊喜的泪水,他问拦头:
   “你是怎样得到的啊?”
    拦头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大伯。大伯惊叹而又神秘地对拦头说:
   “拦头儿,你可得到它了,它就是九龙兴风作浪的定海神珠啊”!
   拦头感到十分惊喜。大伯嘱咐他:
   “你可要把它收藏好,不能让九条龙再夺去,他们得不到这颗定海神珠,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我们渔民也能安心打鱼了。”
    拦头点了点头说:
   “大伯,请您放心,我拦头誓与神珠同生死。”
   第二天,他俩把黑鱼杀了,给每个渔民分享了一些。再说,那大黑鱼乃是龙宫的黑鱼精。由于它异常的刁滑,除龙王外,算它又精又狠,所以九龙就把这颗定海神珠交给他看管。那天,九龙兄弟在一起饮酒作乐,边吃边看龙女们跳舞。黑鱼精因死守神珠,整日围着宝盒子转,一步不能离宫,烦闷得很,所以,他趁九龙作乐时,带着宝珠游出龙宫。由于它带着定海神珠游动,所以一时间乌云滚滚,湖浪翻腾。它游玩得正起劲,遇上拦头撒网,恰好把它网住。拦头把黑鱼精和宝珠拉上船时,龙宫里摇摇晃晃,把饮酒作乐的九龙兄弟、龙女和虾兵蟹将们,吓得乱窜。九龙兄弟忙喊:
  “龟将军,怎么回事?”
   龟将军头缩到颈子里,睁着两只小眼,透过壳缝向外张望,听见喊声才伸出头答道:
   “黑鱼精带着宝盒出去游玩了,到现在没有回来,可能是它出事了。”
   九龙兄弟听说黑鱼精带着宝盒出事了,怒吼道:
  “你们去给我打听清楚,看黑鱼精和定海神珠落在谁手。”
  “是!”
   于是,虾兵蟹将们一个个灰溜溜地游走,出去寻找那颗定海神珠。经过三天的查访,龟将军报告说:
   “大王,定海神珠给一个叫拦头的渔民搞去了。”
  九龙兄弟问:“那黑鱼精呢?”龟将军缩着头道:
   “被……被他吃了。”“呜呀呀……”
  九龙兄弟气得咬牙切齿道:      “哼,我们一定要找他算账,叫他乖乖地把神珠送还到我们手里。”
   自从拦头得到定海神珠后,渔民们在湖里打鱼安稳多了。
   一天,拦头独自在湖心打鱼,忽然波浪翻滚,九龙兄弟恶狠狠地恫吓道:
   “哼,你小子赶快把定海神珠还来,不然,我们叫你葬身鱼腹。”
   拦头怒斥道:
  “既然神珠到了我手里,你们就休想夺走。”
   拦头嘴里这样说,可心里想,我一人难敌数手,得赶快回去喊乡亲,决不能让它们把神珠夺走。于是,他调转船头往回划,九龙兄弟看拦头要走,紧紧追赶。拦头一看走不掉了,便从怀里拿出定海神珠说:
   “你们再敢上前,我可要把它摔得粉碎。”
  九龙兄弟看拦头摆出要摔珠子的架式,不敢上前抢夺,站在那儿干着急,“哇、哇”地嚎叫。拦头一看,实在走不脱了,又掉回船头,拦住了九条恶龙的退路,同时张开大口把神珠吞进肚子里。只听“轰”的一声,拦头变成了平地。与此同时,观音菩萨正云游到此,在空中看得真切,想下来救拦头,可是已来不及了。九龙兄弟被那“轰”地一声吓坏了,他们想逃走,可观音菩萨在空中一掸云帚,九龙兄弟个个变成了九座山头(现在的钢城区九龙山),伏在那儿不能动了。湖消失了,乡亲们为了纪念拦头,把村庄叫拦头,后因村旁龙潭河常现波澜,而更名为澜头村。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澜头村从明代建村即隶属于莱芜县东乡黄山保;清代基本沿用明制;民国初年,撤乡保制,建区乡制。民国初到1941年4月属于四区;1941年至1951年数字番号改为以地名命名属颜庄区;1958年3月至同年10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澜头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澜头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吴姓发源于江苏无锡。 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近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家族,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人,据后世研究者推测,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清代《广东通志》记述了吴霸的生平。吴霸年轻时非常强壮,就任地方军官。他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省英德县),并施行军屯,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开发之功,将他曾驻守的山命名为吴山。后来吴霸又升广郁(今广东巴马、凌云县一带)都尉,负责监视夜郎国。他的族人希望借助其势力迁居广郁肥沃之地。被吴霸以扰民为由制止。吴霸此举深为当地百姓敬佩。汉昭帝时吴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山东青州府吴氏是明朝江阴侯吴良次子寿安后裔,1379年受朱元璋派遣移居青州府为女婿齐王修建宫室,二年后病故青州府,故成为此支吴氏始祖。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吴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澜头村,是济南市钢城区的古村落,瓦房建筑群十多家,其中吴茂林古民居,为明代建筑,占地东西长50米,宽40多米,有房十几间,东南大门1间,砖石墙、小黑瓦。大门外有两棵大槐树,其一树桩周长3.5米,大门外两侧摆着石凳子,石凳子南有盘石碾。观花楼,位于东北角,有3楹,2层。楼南有东西屋各3楹,石基,砖石墙,小黑瓦,原为李姓后花园。2000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优秀建筑。
\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吴家大院坐北面南,整座院落南北长约125米,东西宽约45米,占地面积约8.4亩。大门外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古槐,树龄340年,古槐遮天蔽日,北面一棵树干高约6米,粗需三人合抱,腐烂的树心里生长着一棵臭椿树,人称“古槐抱春”,是村中一大景观。
   南面一棵古槐稍微矮小,树干高约4米,粗2.2米。在两棵古槐下面,各有一条石凳,表面打磨光滑,显然是供人们树下乘凉之用,石凳子南有盘石碾。四合院、石阶、二层古建筑映入眼帘,房顶那一溜的乌黑小瓦,屋脊两侧还有黑砖雕刻的瑞兽,探出的房檐下,依稀能看见漆黑的椽子,青石和黑砖砌成的墙体,显得格外静谧,雕梁画栋的门窗,美不胜收,正房门口还蹲着两个石头狮子,做工精细传神,这里便是吴家大院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
   吴家大院,建于清朝道光二年。院主人是历史文化名人吴来朝第十六世孙、翰林院大学士吴钦登在其父亲吴应达支持下所建。当时皇帝经过此村曾摆驾此处,还下旨,其父吴应达受封“登仕佐郎”、其母韩氏受封“九品孺人”,圣旨被其后人保留至今。当年施工期间,庄稼欠收,吴家有土地200余亩,家中有存粮,施工匠人只要求管饭,不收取工钱,历时三年完工。
    吴家大院的东门楼位于由南往北数第二进院落的东首,古朴典雅,是澜头村古建筑群的标志性景观。大门属传统的过道大门,青石基、石墙、黑砖垛,小黑瓦盖顶,大门内里是一石头发碹的圈门,外方内圆,进大门之后有一便门,院子的正门在中间院子的中间,有重大活动才打开。  吴家大院曾经有四处宅子,宅宅相通,每个宅院都为四合院样式,一代代传承,一代代的分割,吴家老宅也逐渐消失。出了吴家大院大门向北不远就到了御街。
   据说清朝道光皇帝经过澜头曾到过吴家大院,吴家知道皇帝要亲临,就立马组织附近民工开始重新整修进村道路,动用民工200多人,用了2000多块石板,昼夜不停,历时7天终于完成道路铺设。这就是御街的来由。御街位于澜头村老北门外,长300米,宽5米。地面所用石板大小基本一致,御街两头各有两个气势宏伟的石狮子镇守。
    刘家老宅,建于清朝咸丰元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由刘氏十四世祖(礼部三品官)刘虞主持建修。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5米。为三院六大门。主房为前出厦建筑,四梁八柱结构。现保存较好的一进院落,有房屋十间,厅房、厢房也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厅房前厦有台阶三蹬,从房基上至房顶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石雕画,到现在还依稀能感觉到当年刘氏家族的气派和鼎盛。   
    此宅舍大院错落有致,原址风貌依稀可见,尽管大部分建筑都已变成了现代的瓦房,但很多家庭仍然保留着当初的石墙和石雕画、木雕画。四合院大门上有黄帝赐字门匾,字号“寅宸”,寓意贵客东来。院东临南北大街一连三大门。两端大稍门。主厅房字号为“司乐厅”,现保存完好,四梁八柱,精雕细琢,纵观外形,气度非凡,磅礴有势,建筑风格古朴,手工精湛,令世人叹为观止。
   有民谣称,“颜庄阁子、寨子楼,比不上沈家崖的屋斗斗,肖马围子八丈高,够不着澜头的瓦檐梢。新泰蒙阴人再能,也不如澜头人精明”。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澜头村西南约1.5公里处,有花雨山风景区。花雨山又名万花山,因每年有72场浇花雨而得名,其海拔500余米,南依莲花山,东望牟汶河水。花雨山里有庙、有道、有泉、有洞,山清水秀。
   上游有白龙潭,下游有黑龙潭。相传,在九龙山中有黑白二龙依母而生,一天,龙母携子乘闪电雷鸣、滂沱大雨,在花雨山上几经盘旋后,将二子分别安置于两潭中。
   自白龙潭上行数百米,有一巨石横卧于路旁,重约10吨,呈方形,青灰色,犹如飞来之石,曰“玉玺石”。据说是玉皇大帝欲建王母阁,亲临人间察情,选中花雨山这块风水宝地,遂将玉玺抛掷于此,以示奠基,久之,玉玺变石,故此得名。玉玺石西南30米处有一口井,井口立一石碑,上写“圣水井”。
   传说明朝天启年间,天气大旱,唯有此处绿草茵茵,花木葱茏。一日,一徐姓道士来此游玩,见此景后,甚感惊奇,掘地数尺,现一涌泉,甘甜爽口。后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竞相取饮。沂源、新泰、钢城等地的老百姓,天不亮就跑来取水,未能来者,也让取水者带回一壶享用,以求祛病减灾。现据有关部门化验,此井水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犹以泡中药为佳。圣水井不远处,是翠柏掩映着花雨山庙。它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朝嘉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庙外围是红色的院墙,院内西边的高台上,建着玉皇大帝庙,南北两侧有王母阁。玉皇大帝庙面东,三间,为四梁八柱,硬山顶,砖瓦结构。
   南北王母阁大小相同,高台东石阶下,两棵参天古柏直插云天,素有“齐鲁柏王”之称。相传,有一年的三月初三,七仙女下凡来到花雨山,见此地久旱无雨,百姓生活艰难,就连降了7天大雨。雨过天晴,庙内七株翠柏拔地而起,人们奔走观看,认定七株翠柏是七仙女的化身。几度春风化雨,翠柏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入侵时,瞅准此树是建碉堡的好材料,胁迫木工一连伐倒了5棵,再伐时,锯口处血沫直冒,伐树人遂拔锯而逃。如今,幸存的两棵古柏上仍有锯齿留下的斑痕,但生命力却更加旺盛,树围已达5米,三人方能合抱过来,树高30余米,春夏季节,枝头百鸟争鸣。游人到此,总愿手牵着手,绕树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求福祉。和王母殿相对的是徐道士的百年古屋。现已80岁的徐道士,自他爷爷辈时就在此为百姓行医看病,并以阴阳之说帮百姓预测农事。徐道士与家人静居山中,平时主要以种地为生。从王母庙西行上攀,山势渐陡,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古柏清瘦挺直,攀壁而生,姿态万千,有“奇柏壁”之称。
   山道因水渍树浸青苔泼碧,既软又滑,给人一份特殊的攀登乐趣。就在这柏树掩隐中,有一“石大夫洞”。此洞方圆20平方米,内有深潭,潭深莫测,投石可闻 丁冬之声。据说,明朝有一姓石的郎中,德高医精,在此隐居,他采摘花雨山上中草药,熬制成药丸,为民治病。洞内有“石豆子”,据说,是石大夫做的仙丹。游客游玩到此,总要到洞里寻找几粒带回家放进水缸,既是纪念人民敬慕的郎中,也能使缸里的水产生一种神气。
   据说石大夫是个虚心好学、上进之人,虽医高精湛,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他见天上的玉帝、玉母、太上老君、太白金星这些人,不但不会生病,而且还不会死。
    心想,天上一定有不病不死之药。于是,石大夫托云神捎凡身上天去采药。一去数个月,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还有不少的众生,早就病归西天了。怎么死的?是瘟疫致死的。还有少数人,重病缠身,枯瘦如柴,快要死了。石大夫用他医高精湛妙手回春的医术救活了这些人。但对早已死去的妻子、儿女和其他众生们却没招了。因为他们的筋肉和内脏都没有了,只剩下个骨架。石大夫仰天叹道:
   “唉!原来,大夫、大夫,只能医活着的人,不能医死人,让其不能起死回生,这算啥本事呀!”

  石大夫晓得天上太上老君有起死回生之药,连枯骨都能救活。就又上天去求他传授。太上老君启奏玉帝玉母,玉帝玉母不准传授,还说:
  “世间的人都要有生有死,假如都像咱们这样,永生不死,那人世间众生住不下,他们来天上闹咋办?”
   太上老君听了,就出了个坏主意,又启奏道:
“为天上永世平安,这个石大夫,就不用放回人间了。”
   玉帝玉母问是啥道理。太上老君说:
“他上次来天上,向我学了熬制不死之药;这次他来,要我传回生之方。如让他回去,世上的人不就同我们一个样了嘛?他们只生不死,总有一天会闹到天上来的。”
   玉帝玉母听了,大惊失色,忙问道:
“那咋个办呀?得找个理由把他扣下来才好!”
  太上老君笑道:
“这个容易,还叫他怨不得谁哩!”
   他回到家里,对石大夫说:
“你不是来要起死回生的药吗?”
   石大夫高兴地说:
“是呀老君公公,请传授给我吧,好回去救死了的人呵。”
   太上老君说:
“药就在月亮上的那棵檀香树里头。”
“咋个拿得到呢?”
“把树砍了就得到。”
   石大夫便去月亮里砍檀香树。谁知斧子砍下去了,提起来时,檀香树砍开的口子又长合了。他一天砍到黑,连树皮都没砍下一片。他去问太上老君:
“这是啥道理?”
  太上老君说;
“这就是起死回生嘛!你砍了它一刀,砍掉的地方就又复生了。”
“咋个才砍得倒呢?”
“你砍一斧子,用颈去比一下,又砍一斧,比一下。这样,砍了的地方就不会回生长合了。”
   石大夫照太上老君说的去做,确实砍了以后,口子不见长合了,他就砍一下,比一下地干下去。谁知砍到一半,看到树心的时候,石大夫刚用颈去比,口子忽然长合了,将他的颈卡住啦!
   从此,神医石大夫就被卡在月亮里的檀香树干上了。每当有月亮的晚上,人们会看到,卡在檀香树干上的石大夫,在摆、在摇、在挣扎,目的是摆脱这可恶的檀香树,早日回到人间。
    还有一个说法,清乾隆年间,京城皇宫中,李贵妃脸上长了个恶疮。这恶疮来势凶猛,御医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没把李贵妃脸上的恶疮治愈。原似天仙的贵妃,现脸肿得像南瓜,阵阵恶臭直冲脑门,宫里的人们望而生畏,就连万岁爷也束手无策。在李贵妃生不如死,灰心丧气之际,突然有一宦官跪伏在地,向李贵妃进言:
   “娘娘切莫失望,世上哪有不能治的病?望珍重凤体,奴才倒有个主见……”
   乾隆爷眼睁睁看着爱妃坐以待毙,早已是坐立不安、焦急万分,听宦官这么一讲,也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治,碰一碰运气了。
   第二天,宫门外张贴皇榜,称如有人能医好李贵妃的恶疮,不只赏银千两、绸缎百匹,并且留在宫中作为御医,享用三品月俸,可皇榜贴了数日,居然无人问津,直到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骑驴的乡下汉子,站在榜前看了几眼,稍加思索,便大步上前将皇榜揭了。看护皇榜的卫兵,见汉子揭了皇榜,伸手将他捉住:
  “捣啥乱,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

  那汉子憋得满脸通红,只说了一句:
  “让俺试试!”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卫兵不敢慢待,当即命汉子将驴拴在宫门外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然后引汉子进了后宫,汉子跪拜李贵妃后,才敢抬起头来端详贵妃的玉容,只见她满面青紫,那恶疮像个豆包高高鼓起,连两只眼也肿成一条缝儿,汉子两眼紧紧盯着贵妃脸上的恶疮,慢慢从脚上脱掉一只鞋子。贵妃见宫人退去,用力睁大眼睛,见汉子已脱掉了鞋子,八面威风将鞋高高扬起,贵妃哪见过这架势,早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说:
   “你……你要干什么?不会看病,早些出……出宫去吧!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呀!”
   汉子见娘娘凤冠霞帔、皇亲国戚之身,尽管改头换面,但姿势仍然袅袅娜娜、楚楚动人,汉子拿鞋的手有些哆嗦,一时有些犹豫不决,明显底气不足。他心想,君无戏言,我若治不好病,反而失手误伤娘娘,今天真的要竖着进来、横着出去了。
    汉子正要脱身就走,猛听宫门外那驴叫了几声,他知道这驴已断了三天的草料,此刻自个肚里也不住地咕咕乱叫。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汉子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从腰间摸出系着的盛酒的葫芦,拧开盖泯了几口老酒,也是酒壮英豪胆,汉子又将鞋高高扬起,似乎面前不是啥贵妃,而是他家中的那个黄脸婆。汉子大喝一声:
  “贱人哪里走,下一年今天就是你的周年!”
   汉子朝贵妃铺天盖地地一阵好打,直打得贵妃哭爹叫娘、无处藏身,后来跌倒在地,声气全无。宫人先是听到贵妃挨刀杀似的尖叫,以为动手术没有不疼的道理?后来听不到啥声响,又觉得大约手术结束,于是一个个从门外走了进来。哪知李贵妃蓬首垢面、非常狼狈地倒在地上没了声气,并且从脸上流下一摊漆黑奇臭的血污,人人不由纷纷掩鼻。小宦官早已吓得丢了魂儿,飞报万岁:
  “贵妃被人打死了!”
   宫中禁卫军听报,当即持刀拔剑冲了进来,就要缉捕凶犯。鼎沸之声将李贵妃惊醒。只见她折动身来,长出一口气:
  “吓煞我也!” 然后又站起身来,由宫女扶着去梳头净面,看来精神明显得好了很多。乾隆心中有数,知道遇上高人了,喝令禁卫军退下。乡下汉子从破袋子里又掏出自制的狗皮膏药给贵妃贴在患处,还有几粒羊屎蛋子般的药丸,吩咐准时服用。乾隆还有些放心不下,只说:
   “先生暂住几日,娘娘康复,再给你庆功!”
   原来这乡下汉子名叫石大夫,是赶集串乡卖狗皮膏药的主儿。石大夫的狗皮膏药和自制的散丸药,本是祖上传下来专治恶疮肿毒的秘方,可惜石大夫不是闯江湖的料,他是三杠子砸不出个屁来的老实人,靠秘方虽救过无数人,他却没有发什么财。
    你想啊,那时天旱虫害接踵而来,而苛捐杂税又数不胜数,劳苦大众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石大夫不忍心叫病家苦上加苦,大都免费看病,助人为乐。在他骑驴行医途中,听人说宫中张榜求医的事,若将李贵妃的病治好,万岁可恩赐金银、绸缎等,心想,我要给皇妃治好,得金银财宝后,也能救济救济家乡百姓。怀着侥幸心理,对贵妃的恶疮来个奇病怪治,但心中忐忑不安,并没有多少把握。也是石大夫歪打正着;贵妃的恶疮被他几鞋底打得脓血流尽,加上狗皮膏药生肌去瘀和那自制的“羊屎”药丸的奇效,不出十天,贵妃容貌照旧,脸上竟没有留下一丝疤痕。乾隆这才深感泱泱大清国,乃是潜龙伏虎之地,这样的人才怎么就没有遇到呢!万岁龙颜大悦,除按榜文赏银千两,绸缎百匹外,又将石大夫留在宫中,当了御医。
    石大夫不习惯在宫中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乐于在民间赶集赶会,为百姓治病。一日,万岁爷开恩,让其回寝室休息几天,是夜,石大夫用石灰撒向双眼,天明谎称眼疾,已双目失明,央求万岁开恩,准其回故乡。万岁无奈,几声叹气,又送了些金银珠宝,让石大夫回了故乡,回家后,石大夫服用些菊花,杞子明目的药物,不久视力康复如初,他又开始了赶集、赶会,四处行医治疮的行当,并把**赐给的金银珠宝贴补百姓,免费为乡里乡亲的百姓治病,受到了众乡亲的称赞。
    石大夫洞向南,有一泉,泉水顺青石壁淅淅沥沥,从不枯溢。相传,道观主持,每日以此水洗面、生饮,年逾九十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被当地山民誉为“福寿天泉”。掬一把在脸上,果然顿觉热面生津,清柔满怀;喝它,则觉周身的沉重疲乏一扫而光,换来的是满心的清凉舒适。山的顶尖,是登高望远的“嬴牟瞭望台”。天气晴朗时,方圆几十里尽收眼底。
   澜头村人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民国初年,由于兵荒马乱,匪患四起,澜头村人为保家乡一方平安,于早年间就在村子周围修筑了围墙。围墙高约4米,宽约3米,墙体全为石头砌成。整个围墙分别设东、西、南、北四门,为防土匪贼寇的侵扰起了一定作用。
   1940年,日寇一个大队兵力攻打澜头村。敌人用大炮摧毁围墙,终于攻进了村内。澜头村民毫不畏惧,奋力抵抗,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失败。日寇破围后,在村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受尽敌人蹂躏的苦难。当时在保卫村子的战斗中牺牲了5位村民,他们是:刘荣华、刘荣亭、王丙芹、许士谦、高奉太。在解放战争中,澜头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青年妇女日夜为部队做军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为部队送粮、送草。更有20多名有志青年毅然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吴凤勉在孟良固战斗中光荣牺牲;刘宗一、刘轩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27名烈士。
    澜头村,十分注重文化教育。1949年村里就成立了学校。当时的办学条件差,学校以复式教学班为主。一至四年级十几名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念书。当时任教的教师是吴学林。1955年发展成为4个独立教学班的初级小学。先后有段伦补、吕绍清、李松林等老师任教。1962年改成六年制完小,以后又改成五年制小学。如今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生在校人数增至100多人。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后,村里共考入大专以上学校的学生达420多名。1978年毕泗军考入泰安师专,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考出的第一个大专生。以后又有刘雪峰、刘雪梅兄妹俩分别考入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医学院。毕研勤考入山东财政学院后,又考入上海海运学院就读研究生。
   澜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刘美臣,1929年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山东省政协秘书长。刘志浩,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吴和生,1938年入党,当过新甫县组织部长,后在北京任第七工业机械部部长。刘荣堂,1935年参加堇命,曾任山东矿业学院副校长。吴化熙,1946年当兵,曾任西南林业总局副局长。刘化一,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鞍山钢铁厂厂长。
    莱芜战役间期,澜头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8年土改,村里成立了农协会,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1950年澜头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变工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澜头村社员上山挖野菜,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澜头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为了让社员过上日子,1965年澜头大队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使水浇面积达到60%以上。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
    1970年澜头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社员生活大幅度提高。
    1974年澜头大队开展了反潮流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当年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80年澜头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95年,澜头村与莱钢石灰石矿联办白云石厂,村里出地、出人,石灰石矿出钱、出管理人员,实现共赢,该村当年增收入20余万元。
   1982年12月澜头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
   2010年以来,澜头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种植业(黑红山楂、红袍花椒、生姜等),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由生产队时的200元增长到2023年的18000元。村里对老弱病残给以照顾。村民安装了 闭路电视,通了自来水,购买了高档家具,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
   特别是2019年归了济南市后,澜头村的村民干劲更加十足。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以吴家大院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山场面积大,发展种植花椒、黑红山楂等特色农业。开创了村里新局面,实现共同致富和美好未
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4-30 2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