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6|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187)西沟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西沟村,东与颜庄村、南与马官庄村、西北与南下冶村相邻。村北是平原,村公路与205国道相通,村中两条大道横贯南北。葫芦山水库(九龙湖)的水渠从村中通过,每到旱季村民可利用渠水自流灌溉农田。全村145户,444口人;耕地294.5亩,其中,果树35亩、桑园136.7亩。
   据《莱芜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有杜、黄、邹3姓来此建村,因杜姓居多,取名杜家庄。后因本村在颜庄以西,又紧靠一条小河沟,改名为西沟村。
     西沟村的来历传说很多。众说不一,无从考证。
    传说之一,西沟村,美丽富绕,是牟汶河的支流。据说这条沟养育了这里的人们,旱时能从沟里取水,涝时能从沟排水,旱涝保收、丰产,庄稼长的绿油油的。有句歌谣说的好,”南京到北京,西沟的庄稼称一称”!意思是西沟美丽富饶,庄稼长得好。还有的说,一进西沟村庄,就闻到馒头味,就是西沟的狗,戴上帽子,也能找着对象,意思是说西沟好。后来经过多年的泥土沉积,沟水断流,失去了取水的意义,从前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这条大沟,名曰:颜庄西沟。
   传说之二,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征讨山东时,夏日曾在该村树旁歇息。赵匡胤将汗水浸湿的战袍脱下,放进了该村的小河沟中。
  突然,战袍底下钻出一黑龙,顺流而下,顿时,此处泉水四涌。原来的小沟,霎时化作了一条滚滚的大沟,水涌如龙,色黑如墨。从此之后,人们将此沟称之为 “西龙沟”,简称“西沟”,该村也因此而得名。
    杜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来源有杜康、姜姓、祁姓和外姓的改姓等多种说法,尊杜伯或者杜康为得姓始祖。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徙居到湖北、山东的部分地区。西汉时,形成了京兆杜姓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杜姓人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并在当地形成大族。宋元时期,杜姓人南迁者渐多。明清时期,南迁至闽、粤一带的杜姓人有迁至台湾者,有的远播海外。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历史上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官员杜延年、唐代诗人杜甫、杜牧等。
   以国名为姓起源。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杜姓人在鲁、晋等国为官。鲁国叔孙氏的家臣杜泄的事迹见于《春秋》,其子孙世系记 录也颇为详备,因此他被尊奉为杜姓的直接祖先。叔孙、孟孙、季孙三家分鲁时,杜泄避难,举家迁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被楚王任为朝官,其子杜绰为楚国大夫。
   西汉时期,京兆的杜姓人就已移入四川地区,并逐渐形成杜姓家族。之后,因做官或经商等原因,又有杜姓人徙入又互相迁徙。西汉末年茂陵的杜邺,出任凉州(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刺史,辖地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带。在他任职的十多年间,便有杜姓人陆续徙入凉州地区。其子杜林在东汉初避难河西(今甘肃武威)时,长安附近的同族人又有徙入者。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于是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源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源于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源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局势动荡,狼烟四起,杜姓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绵竹、成都及浙江钱塘,繁衍成为大族。西晋末年,杜耽带家人和同祖邻人西迁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去投靠晋凉州官员张寔。建兴元年(317),前凉帝张寔拜杜耽为朝臣,其子也为官。杜耽家族成为前凉的要族后,杜陵的近族杜姓又有人徙入。氐人政权前秦帝苻坚建元十二年(376),派军西灭前凉,杜耽孙杜祖举家迁回杜陵。其同祖的一些杜姓人,因已在前凉成家立业,故仍留居在那里,以后成为凉州地区杜姓人的祖先。之后,杜姓人又由此地向四周迁徙,形成西方的杜姓人家,他们仍是杜延年的裔支。京兆杜延年的后裔,在南北朝时期迁入江苏,后来有一支迁入昆山(今江苏昆山县),形成杜姓人家。而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入,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后,晋元帝任命杜预后裔杜元为宁浦(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杜元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随前往。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 (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后,调杜瑗任日南郡(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楼主| 发表于 2024-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隋唐时期,国都长安附近的杜姓宗族达到鼎盛阶段,而杜曲则成为杜姓达官贵人的聚居地。主要的显贵家族有唐代宰相杜如晦、杜淹、杜黄裳、杜佑等家族。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杜黄裳曾出任朔方(今内蒙古托克托)节度府判官,杜鸿渐曾任朔方节度府官吏,家族人于是迁于此,同族中有的便定居在那里。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
   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明朝时期,杜姓是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神宗万历年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
    清康熙六十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近代,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西沟村明代属黄山保;民国初期属四区黄花乡;建国初归颜庄区;1958年3月至同年10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西沟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西沟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西沟村是济南市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解放前有私立小学,但办的时间都比较短。学生大部分到颜庄村、南下冶村去上学。历史名校西沟高级小学,是1951年利用亓家酒店油坊建立的,是颜庄区建国初期最早的公办初等高级小学,学制为两年。学校环境优美,校舍布局合理,由前、中、后3个院落组成,砖砌墙,小瓦顶,共计大小房屋67间。校门朝南,门外是操场。生源是颜庄区所辖15个乡的小学生。学生住校,自带熟食。校长教师由国家调配,工资由国家下拨。学校曾达到6个班的规模,开设课程齐全。教师治校严谨,教学严格,纪律严明,教学质量较高,为高一级学校和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曾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被誉为县初等高级小学的四大名校之一。本村人在西关小学、口镇小学、鲁西小学、西沟小学曾任校长的有:孙丙奎、毕法孟、侯英华、刘仲岩、亓福洪、魏彤云、安密田等。
   西沟共产主义小学是1958年在西沟高小的基础上成立的,是颜庄公社第一个共产主义小学(当时西沟村的村民搬迁到南下冶村居住),教学班扩展到32个,学生达到720人,师生一起住校同吃食堂,校长由亓福洪担任。1959年3月共产主义小学停办,恢复了原西沟高小(完全小学),西沟村村民从南下冶村迂回。1965年8月西沟高小迁到颜庄村,改为颜庄完小。现西沟小学已拆除,只存西屋4间。1982年村两委新建校舍一座,后与马官庄村联办,校名仍为西沟联小。按照合班并校统一规划,于1995年合并于南下冶小学。
 西沟村出过不少优秀人才。建国前有名的有徐钦兰、亓华轩(原名亓宗夏)。亓华轩曾任过颜庄区区长、山东大学教师。该村上个世纪60年代自的大学生亓曾笃留学苏联、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23年,西沟村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有110人。亓爱笃在大连物理研究所工作,博士后。各位学子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正为祖国建设贡献才华。
   西沟卫生室是颜庄卫生院的前身。1958年颜庄卫生院就建在西沟村。当时的卫生院有办公室、门诊部、售药处、仓库、医务人员宿舍。医务人员有尚绪宝、李玉保、刘元善、张甸孔、武玉君等20多人。1959年该院迁到颜庄村。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西沟村的村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38年就有陈明达、亓泉海、亓仲文、苏克强参加革命。他们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建立英勇斗争。
    1946年村中有8人入伍,其中赵恒相在孟良崮战斗中光荣牺牲。亓宗贵任某部团长,后转业到河北张家口市。1951年入伍的亓宗学参加过抗美援朝,任某部营长,后转业到莱钢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有20人入伍,其中王玉贵1970年入伍,任某部团政委,后转业到郑州工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西沟村民做出巨大贡献。莱芜战役中,妇女摊煎饼送前线;村里组织的担架队随军南下,一直打过长江。
   
 楼主| 发表于 2024-2-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解放后,西沟村民先是自发组织变工组、互助组,后来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直至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庄稼丰收,但未收获好。共产风、浮夸风猛吹,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办食堂,1960年至1962年,社员吃野菜、树皮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大队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举国上下,过紧日子,努力缩小三大差别。“男的结婚保了险,女的结婚脱了产”,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年轻人不背房贷、车贷,一到过年,各家各户,邻里百舍,其乐融融。
   1972年西沟大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人民战争的办法,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
    1980年西沟村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近几年,村民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日出耕作、日落归家的生产方式已经改变。村民自动调整产业结构,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水平日益提高。村民房屋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成为楼房小区。仅西沟村个体工商户达160多。到2023年底,95%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99%的家庭用上了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100%家庭有了小汽车。村民年收入都在18000多元以上。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西沟村的村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村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村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西沟村现有亓、赵、徐、王、刘、武、吕、张、苗九姓,村民世代和睦相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7 1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