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16|回复: 1

钢城地名故事(182)杨家大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杨家大峪村,属山岭地带,村东南有两座大山名双山,双山是汶河的发源地。山下是饮马槽,村北一公里处是鹰子山。杨家大峪村是由大峪、葛八峪、饮马槽三个自然村组成的。137户,人口440人,耕地面积456亩。
   相传,杨家大峪,清乾隆年间(1736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在宽而长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饮马槽:在村委东一华里处山沟里,有一长方形石槽,槽中之水清澈见底。据传,东汉刘秀走南阳时,在此槽饮过战马,所以,取名饮马槽现石槽依旧,清水满槽。
    鹰子山:在杨家大峪北一公里,传说此山原名米山子。在很久以前,扬家大峪村北边有一片洼地,有一姓纪的,在山下居住,此人越过越富,堆米如山,真是人财两旺。有一年,一个南蛮子路过此地,看透缘由,给此山改名为鹰子山。从此纪家穷困潦倒,一年不如一年,他便带着家人搬家而走。
    相传清末杨家大峪,连年遭遇火灾,为祈平安本村大户出资组织了送火神活动,每年正月初五,着戏服踩高跷粉墨登场,举行祭祀和巡演活动,迄今传承八代170余年。
    据说,清朝末年,他舅在仙人桥一财主资助下,到莱芜学戏,并教会他的大哥、二哥,后靠演戏所得和多方筹资到新泰,陆续置办了蟒袍玉带、虬髯、靴鞋等服装道具,一时名声大噪,随势逐渐增添,也就得以留下来了六箱服装道具的传家宝。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台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始祖杨绘,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
   凤湖杨厝,在揭西县凤江镇,开基祖杨梅轩,先祖杨三阳原居揭阳槎桥乡,后移居揭阳(今属澄海)蓬州都外砂乡。至二世杨公道(1331~1396),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许之信之乱,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门,从事商业。杨公道置粮田三千三百余亩,分给诸子。明正统十一年曾孙杨梅轩移居凤湖开基,成为凤湖杨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杨家大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本村村民在地下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抗日,参军参战,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支前,1948年杨文法、杨文成两兄弟就牺牲在淮海战场上。
  解放后,村民响应党的号召,联合起来办起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杨家大峪原属北通香峪村管辖。1962年与北通香峪分开,建立杨家大峪大队。分村后是一穷二白,大队连一间房子都没有,社员们刚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当时,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文治、副书记兼大队会计杨守深,大队长徐贞宜带领村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先借村民两间教室办起村小学。
    当时的老师找来社员一间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伙房。有了这座小学,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学。1964年又盖起了4间教室、1间办公室。1984年双基达标时,学校迁到村下边,又盖起了5间又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改善了办学条件。
     由于学生来源少, 1994年春,杨家大峪小学和通香峪合校,办起现在的通香峪联小。由于重视教育,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分别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1971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影响到杨家大峪村,社员除了参加黄庄公社“战山河”任务外,还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重点是在村下边的前后坡整大寨田。经过全村社员一个冬春的奋战,整地百余亩,使原来的坑坑洼洼、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机耕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双季田。
   1972年开始兴修水利,在老支书杨文治的带领下,发动全村劳动力,搬运几万个土石方,在村西边的山沟建修起了两座小型水库,能灌溉200多亩地,使原来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60%的土地浇上了水。后来,杨士礼、亓永汉任书记期间,修了十几华里的乡村路,从北通香峪漫水桥经葛八峪至杨家大峪。在原书记杨士武、杨士成的带领下劈开了两座山丘,与沂源县的张左两旁峪通了路,使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杨家大峪村过去全靠点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电缆,从此改变了没电的局面;多数人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磨浆机等家用电器;村里的电灌、磨面坊、油坊等相继配套使用。
    杨家大峪村自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承包了土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现状,从1986年开始,全村村民又自发开始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坝,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于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连水库、河坝都干了,旱情十分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士成带领村民挖了一个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东的高山上修起了两座大水池,并全部配套,水从山顶流下来,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里,使杨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苹果获得大丰收。
    杨家大峪村干群团结,民风高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家家户户买上小汽车、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三轮车、抽水机,存民盖起了新瓦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1 14: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