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起源及由来 1、源于腊祭 一说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汉字为象形文字,腊字的由来正是源于“腊祭”,“腊祭”指的是古人用猎取的来祭祀天地神灵以祈求平安吉祥这一行为;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起初在腊月哪一天并不固定,但自南北朝开始,流行腊祭神有八种,于是便慢慢演变成了腊月初八这个固定祭日。 2、源于佛祖 据说腊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伽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着生老病死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每日仅吃一麻一米,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3、源于始皇帝 有传说腊八节源于始皇帝,始皇帝召天下民夫修建长城,长年不能回家,吃粮却靠家里人送。但是很多民夫家隔万水千山,粮食送不到,不少民夫皆是饿死工地。话说有一年十二月初八,无粮可食的民夫们就把积了几把的五谷杂粮一锅熬成了稀粥分而食之,虽然最终还是饿死长城下,后人为了悼念这些长眠于长城脚下的民夫,人们每年喝腊八粥,以作纪念。
腊八粥的由来由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腊八节是传统节日吗:是的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宗教传人中国后,与佛教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 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月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月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隆重仪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但在当时腊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