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27|回复: 10

钢城地名故事(147)古墩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9 11:27 编辑

      古墩村,东邻大回家庄村、小回家庄村,西邻九龙庄村,南邻肖马村,北邻沈家崖村,314户,1095口人,土地面积2 378平方公里。
     据村中三官庙碑记载:明朝初年,吴姓建村,时为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兴龙庄。
   《吴氏祖谱》记载:明朝初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南有一古庙,距古庙100米处有一大土墩,周围绿树成荫,逶迤环抱古庙。
    庙西有一官道,是当时往来莱芜、泰安、博山、新泰的南北驿道。当时货运全靠肩挑和木轮小推车,往返客商中途都是加把劲赶到古庙土墩前歇息、食宿。由于古庙土墩的缘故,人称古墩。
     又一传说,很久以前,二郎神和孙猴子一决雌雄,从棋山一路打到横立山子。一天,孙侯子变成一只小鸟在前面飞,二郎神变成一只雄鹰在后面追。眼看就要追上,孙猴子一头钻进了横立山子顶上的荆棘丛里,抓耳挠腮做鬼脸,惹得二郎神火冒三丈,举枪横扫过去,那孙猴子一个跟斗翻下,又变成樵夫背着一捆干柴钻入横立山附近的村中。
     二郎神睁开脑后门上的那只天眼,看到孙猴子变成樵夫混在人群中,随即也变成一名威武差官追赶入村。二郎神一把抓住那孙猴子时,猴头煸情,满脸委屈样,泪水夺眶而出,哭着说:"我没犯法,为什么抓我?"。人群中也有爱管闲事的人,孙猴子趁二郎 神与打抱不平的人理论时,来了个金蝉脱壳,一缩身一个跟头翻入天空向东逃去。
    二郎神怒目圆睁,驾起云头向东追去。可二郎神没追几步,感觉鞋中不适,按住云头停住脚,脱下鞋靴一看,原来是横扫横立山子的山尖飞起的碎石尘土灌入鞋靴中。二郎神脱下鞋靴将尘土倒出后,继续追赶孙侯子去了。鞋靴里倒出的尘土,落地后形成了两个凸起的土堆。左脚鞋靴倒出的土堆叫上古墩,右脚鞋靴倒出的土堆叫下古墩。这就是上下古墩村名的由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莱芜市志》载:民国初期,古墩时称:“颜庄保·上古墩、下古墩”。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古墩村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城子坡镇(小乡镇),1985年10月属于莱芜市城子坡镇,1991年属于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城子坡镇,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城子坡镇,2001年寨子乡和城子坡镇合并,起名艾山街道办事处,归钢城区管辖。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古墩村为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管辖至今。
   现村中姓氏有吴、林、王、亓、秦、乔、何、郭、齐、苗、李11姓。吴姓人口居多。全村无论家族大小,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安居乐业。
   昔日古墩村文物景观众多。三官庙:庙据南门外碑载,建于大明岁次甲子四年。建筑工艺精致,砖石结构四梁八柱前出厦。庙脊上有金龙戏珠、哈巴狗、张口兽、猴鹰等饰物,此饰品1964年“四清”期间,破四旧、立四新,砸烂封、资、修被毁。庙堂东边立一石碑,记载:莱治东南隅上古墩庄前旧有三官庙,重修于道光壬辰。
    另碑记载,大清光绪十九年修缮,村民及商户募捐并把庙内柏树处理后,筹足资金进行了全面装修,使其焕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十一月下浣。20世纪60年代初,此庙改为小学堂。
   三官庙向北去200米,有一棵古槐,3人合围粗,上枝蓬如伞盖,一枝探向东南,跨一街又两间房,犹如天桥。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村北九龙山西尾山脚下,有一硕大石面上有一天然大脚印。长2.5米,宽0.8米,深0.2米。传说是二郎神杨戬留下的足迹。
   村西南方向200米处有一高坡,村人经常在此取土,不断发现陶器、兵器物件。1993年11月,村民秦立国取土时发现一大土坑,出土一大簇文物,考证为春秋战国墓群。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9 11:31 编辑

   古墩村有三官庙、狼窝、狼帮峪、天然脚印、西冶台子、荷花仙子、九龙洞府、汶河鲤鱼跃龙门等传说,故事脍炙人口。
   (一)三官庙,:据南门外碑记载,此庙建于大明岁次甲子四年。建筑工艺精致,砖石结构,四梁八柱,前出厦。庙脊上有金龙戏珠、哈巴狗、张口兽、猴鹰等饰物,此饰品四清期间被毁。
    庙堂东边立一块石碑,上书:莱治东南隅 上古墩庄前旧有三官庙,重修于道光壬辰。另碑记载,大清光绪十九年修缮,村民及商户募捐并把庙内柏树处理后,筹足资金进行了全面装修,使其焕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十一月下浣。
    据说,三官庙供奉的是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
   东汉时,张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以祈福消灾。
  古墩三官庙,当时供奉的“三官”,都是彩泥塑,中者高大,左右稍次。左边神像瞪眼如斗,右边神像怒气冲天,唯有中间的神像,年轻美貌且面容安详、神态自诺,虽是神态各异但却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三官”为什么神态形像不一呢?说来话长,这里还有一个野史笑传的故事。
   传说,早年间,古墩上游的村庄地势低洼,从上游下来的山水,流入金水河、丈八丘、宋家庄、寨子、方家庄、古墩等村的河道里,不光是浅而且是窄,涝雨天发大水,小沟冲成大沟,大沟冲成大河。大河冲成了琥珀,冲毁周边良田,危及村庄安全,周边四邻八乡的村百姓深受其害,叫苦连天。
  为治水安民,人们请风水先生想出了办法,恭请东海龙王派海神来古墩村口镇守,治理水患,造福百姓。海龙王犯难派谁好呢?当时其三个外甥正无所事事,没有具体事干,若安排他三个坐镇,兴许能够保一方平安。于是,选址动工为其建庙立位。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了,三兄弟心想:“庙该建成了吧,得去看看了!”
    一日,老大指使老二去看看工程怎样了,老二懒得动弹,忙连声喊“小三你去看看吧!”小三推辞不过,很不高兴的去了。去了一看,嘿!建的还不错哩,座位都摆好了,哈哈!今日幸亏是我来了,我先坐在正中吧。于是就坐下再也不动了……
   过了好长时间不见小三回来,老大着急地让老二再去看看。催促他说,老三这么长时间不回来是咋回事?老二慢腾腾地,极不情愿地去了,到了一看,小三坐上了正位,老二急眼了。心想:“我也不回去了,捞不着正位我坐上首位也行啊。” 老二对老三很不满意,气的瞪着两只大睛。又过了很久,老二、老三都不回来,老大只好亲自跑一趟了,可是到了一看,肺都气炸了,我说你们两个都不回去了,还是在这里抢先坐下了。心里嘟囔着”像话吗!没大没小的,不论长幼顺序了吗?”两兄弟毫不理会,各想各的心事,老大怒气冲天,暴跳如雷也没人理踩,没办法只好在下首位子屈尊将就了,气得他咬碎钢牙怒目而视。心想,“这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懒惰,若当时发扬大让小风格的话,就不会有这样不伦不类的事情发生”。从此给人们留下了“大懒支使小懒,小懒不爱动弹也白瞪俩大眼”的故事。
   自从“三官爷”坐镇古墩村三官庙以后,你可别说,九龙山一带果真风调雨顺,河道顺畅,九龙湖水平稳,于是人们虔诚供奉,求占问卜者有求必应,非常灵验,故香火旺盛,这也可能是“三官爷”神悟,显圣改非、改懒从勤,以利遮民之缘故吧,从而也给后人一种启发和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9 11:34 编辑

  (二)狼窝的传说:很久以前,九龙山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
     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一路引水,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河往前涌。
   仙猪不停地向前拱着拱着,眼看快到古墩村了,有座大山横卧于前面,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么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古墩村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古墩村,顺着河水往西北下去,就是一马平川,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上万顷良田,而且连百姓也保不住,会被大水所淹没。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九十九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九百九,专吃猪的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
    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干脆改道而行吧,便折头回南拱去了。
    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现在的"牟汶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于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古墩村庄没有被毁。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三)狼帮峪:据说有位姓林的老大爷,去董家庄(九龙村)卖沙锅,归来路过狼帮峪时,天色已晚,他听到山林深处有响动,定睛—看,只见一前一后两只大灰狼正向这边走来。老人一惊,便昏倒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山风把他吹醒,奇怪的是身上并无伤痕,搭在扁担上的褂子却不见了,里面还装着卖了一天的沙锅钱呢。
  另一个发生在狼帮峪的事件是,有个姓乔的老汉,赶着毛驴去九龙村买木材,回来天有点晚,在狼帮峪也遇见了狼群。乔老汉撒腿就跑,毛驴和木材不知下落。从此,要过狼帮峪,人们得在白天结伙而行。     
  据说,当时古墩村有个姓王的买卖人,个高块大、虎背熊腰,力大无穷,经常到九龙村去做生意。这天,他背着搭袋到九龙村去串了几家客户,搭袋里装满了沉甸甸的铜元,由于心里高兴,就在酒馆里多饮了几杯,不觉已是繁星满天。一来因携钱大多,在外投宿不便,二来依仗自己有一身武艺,便手持一根棍棒连夜回家。
  王掌柜的借着星光,辨认着九龙村回古墩的羊肠小道。当他走到“狼帮峪”时,却楞住了,在离他两丈多远的大青石板上,两只大灰狼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还顾四周,只见山林中也有狼群出没。王掌柜一惊,酒已醒了大半,知道是遇上狼群了,已经无路可逃。于是他放下肩上的搭袋,决心主动进攻。没等狼群靠近,就一个箭步跳到青石板前,对准前面那只狼一棍扫去。只听“哎哟”一声,那“狼”竟变成了人,两条胳膊已断,呼爹唤娘在地上打起滚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所有的“狼”也都站了起来,一色的青衣短装,举着明晃晃的柳叶刀扑向前来。
   “狼”变成了人,王掌柜反倒不那么害怕了。他借着月光选好地势,使出平生所学武艺,前劈后挑,左拨右扫,一根棍棒舞的呼呼生风,黑衣人虽多,却难以近身。双方打斗了大约半个时辰,王掌柜为避腹背受敌,便转到一块巨石前面。瞅个机会,向一个黑大个劈头打去,那人赶紧用刀一架,只听“喀嚓”一声,棍棒被削去了一截。王掌柜暗想:不好!便顺势用半截棍子在地上一点,一个旱地拔葱,跳出圈外。说来也巧,刚好落在被打断胳膊那人身边,便捡起他丢下的柳叶刀又战了起来。
  黑衣人依仗人多,轮番向王掌柜进功。王掌柜虽说武艺高强,也恐怕时间长了有个闪失。他想,不使绝招是难以脱身了。便一手挥刀,一手偷偷从腰间取下了七截钢鞭。先向一个黑衣人虚晃一刀,等那人用双刀相迎,便大喝一声:“看鞭!”只见一道白光,直冲那人脑门,“扑哧”一声,那人脑袋开了花,没来得及哼一下,便滚到山沟里去了。王掌柜将手腕轻轻一抖,七节鞭又叠回手中。果然这一招十分灵验,黑衣人个个傻了眼。
    “好汉饶命!”黑衣人看看不是对手,都跪在地上叩头告饶。经盘问,才知道他们都是些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夜晚在此披着狼皮吓人。从此,人们才知道“狼”是假的,可狼帮峪的名字已经传出去了,不管是有狼无狼,狼帮峪的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
  (四)天然脚印:传说很久以前,如来佛和太上老君心闲无事,正在棋山上对弈,二人正在兴浓之时,远处随风飘来一阵轻柔悦耳的音韵和谈笑声,抬头放眼望去,原来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时疏忽,越过大唐飞入东海,自东向西折回,返回大唐,正要路过此地。二位大仙笑说,何不给这师徒四人增加点返回东土大唐的难度,以表其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返回东土大唐的勇气和决心。说着,二位大仙便顺手拈来一座有九个山头的大山(即现在的九龙山),放在了唐僧师徒四人折回东土大唐的路上。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在西天取得佛教真经,此时又说又笑,正走在折回东土大唐的路上,行走在前面带路的孙悟空抬头一看,面前有九个山头的大山挡住了折回的去路。唐僧师徒四人无路可行,一筹莫展,只好停下休息,孙悟空对师父唐僧说:
  “师父在此休息片刻,待俺查看去路便来。”
   孙悟空腾云驾雾,在空中一看,虽说此山挡住了去路,可也并不可怕,随即想出了开山之法,回到唐僧身边对师父说,
   “师父莫要焦虑,我自有开山之法,看我的。”
   说着便飞腾在空,一只脚蹬着山,另一只脚盘着金箍棒点着地,用力一蹬,大山缓缓移动,在其一侧开出了一条折回的大道,唐僧师徒四人顺利通过了这九个山头的大山。如来佛和太上老君看着唐僧师徒四人顺利折回,二位大仙便起身离去,至此,孙悟空的一只大脚印留在了九龙山朗邦峪东沟硕大石面上。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天然脚印是二郎神杨戬留下的足迹。一天,孙行者与杨戬比武,自东往西打斗到此地,孙行者在此变为一片汪洋,杨戬追到一看,知是悟空变化,便一踩脚,变做九条巨龙。以翻江倒海之势,搅得周天寒彻,悟空招架不住,变化而去,留下条河流,就是现在的牟汶河,杨二郎变化的九条巨龙则化成了山脉,即九龙山的九个山头,杨二郎跺脚的地方,正好踩在一大石面上,从而留下了清晰的脚印,而另一脚印留在了大东山里。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9 11:36 编辑

  (五)西冶台子:传说有一年,牟汶河里来了一条鲇鱼精,经常兴风作浪,冲毁两岸良田。有时候它还会变作女人,到村里去祸害人。这年的年三十晚上,村里的老光棍吴老汉,正在家中闷头包饺子,忽然传来阵阵敲门声,吴老汉刚把门打开,一个年轻媳妇进了院子,说是回娘家的,天晚了,想借住一宿。女人边说边进了屋,而且毫不客气地一翘腿儿坐在了炕沿上。吴老汉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立刻就想到:自己家没有女人,留一个年轻媳妇住在家里不合适,万一毁了人家名誉那可不是件闹着玩的事。于是,吴老汉便婉言劝她到别家去安歇,没想到那女人眼一眨,轻轻叹了口气,泪水就流了下来。吴老汉哪见过这阵势,忙道:“那你就住吧,我到草棚睡去。”老汉答应女人住下后,那女人立即就不哭了,抄起面杖就擀起了饺子皮儿来,边擀边和吴老汉搭讪起来,女人红着眼圈告诉吴老汉,说她过门不到一年,丈夫就归西天了,婆婆欺负她寡妇,整天非打即骂,还不给饭吃,自己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逃出家门。说着说着,那女人瞟着吴老汉道:“您的心眼真好,我要是能找到像您这样的男人就享福了!”这么爱暧的话,就是一个木头人,听了这句话也会动心的。吴老汉听了,脸一红,没敢搭碴儿。那女人又往前凑了凑,娇声道:“大哥也没有成家,您要是不嫌弃,就留下给您烧火做饭吧。”吴老汉心想,连个三媒六证都没有,名声多不好啊!那女人好象听到了吴老汉心里话,忙道:“大哥您甭担心,明早我就回娘家,商量好了再来。”就这样,第二天女人真的起早走了。过了三天,也是傍晚时分,女人领着三个人回来了。进门就说爹娘如何满意,打发三位家亲前来主婚等等,说得吴老汉喜上眉梢。可是,他哪里知道,这女子便是汶河里祸害人的鲇鱼精。
     吴老汉和小媳妇成婚后,夫妻形影不离,恩爱无比。可自打结婚后,吴老汉就开始身体虚弱,面黄肌瘦,眼看着好端端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这一天,吴老汉身体实在顶不住了,就决定到药房去抓药,他刚走到药铺门前,就被一个抓妖道士叫住了。道士对吴老汉说:“你面色焦黑,妖气很重,你家有什么人?”吴老汉刚开始还吞吞吐吐,几经追问,便实话实说。道士一听便已知晓,他对吴老汉说:“她不是人,是牟汶河 [2]里的千年鲇鱼精,化作美女,迷惑于你。你若不信,晚上陪她喝酒,将她灌醉,看看她到底变成什么样子。”吴老汉照计而行。晚上,夫妻二人对饮,女人开始死活不喝,禁不住吴老汉一再相让,酒着实喝了不少,烂醉如泥卧在炕上,时间不长,就显了原型,原来是条大鲇鱼。吴老汉这才相信道士所说的不假。
  第二天,吴老汉再次找到道士,恳求道士救他。道士对他说:“我给你一道符,你要找机会贴到她的胸前,她立刻会现出原形,然后我就去捉拿她。”吴老汉怀里藏着灵符急忙往家赶,回到家中,趁与女人说话之际,掏出符来,就往女人胸前贴,可是由于紧张,贴的时候,手哆里哆嗦,鲇鱼精发现不好,“嗷”的一声,窜出门外直奔牟汶河而去。鲇鱼精回到牟汶河便开始兴风作浪,发起大水,霎时,汶河水涨,浊浪滔天,洪水扑天盖地而来,四周一片汪洋。这时,道士毫不慌张。他让古墩百姓打一百只燕子,准备一锅香油,又准备一百支倒钩,一条铁链子。准备完毕,便在村围子墙上支起大锅,用香油炸燕子,将铁钩装到燕子肚里,串到铁链子上,一串串抛到牟汶河中去。一会功夫,香喷喷的油炸燕味飘满牟汶河,鱼虾精怪闻到香味,你抢我夺,最后一串倒钩的油炸燕子抛到河内,被鲇鱼精一口吞下,铁钩便钩住了鲇鱼精,道士暗念咒语,只听哗啦一声巨响,铁链锁住了鲇鱼精。道士拉起铁链,将鲇鱼精锁压在了西冶台子下面,鲇鱼精见自己自由无望,便央告道士,求问出世之日。道士告诉它,铁树开花,灯头倒挂时就是它的出世自由之期。自此鲇鱼精便规规矩矩地待在西冶台子下面,等着出世自由的那一天。
  (六)荷花仙子:相传很久以前,九龙山脚下的牟汶河一带并没有什么荷花,而且人烟稀少,孤身一人的徐老汉居住河边的茅草棚子里,一年四季以打鱼为生,一年汛期,牟汶河突发洪水,茅草棚被洪水冲走了,绝望的徐老汉在高处绝望的看着滚滚的河水,忽然,远处的河面上漂来一个大木盆,还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徐老汉急忙下河将木盆打捞上来,没想到这木盆中竟然有一个出生没多久的男婴。从此,徐老汉有了一个儿子。
   洪水过去,徐老汉每天去牟汶河打鱼更加勤奋了,硬是用鲜美的鱼汤和鲜嫩的鱼肉,把小儿子养得白白胖胖的。在儿子一岁多时,正在河边忙碌的徐老汉忽见河水往上翻出很大的水花,不一会,随着翻腾的水花冒出个竹筒来,这竹筒中传出小孩的哭声,徐老汉忙扔下鱼网,把竹筒子捞上来,抱着竹筒跑回家。待他小心地凿开竹筒,只见里面有一个很小的女婴,两年时间徐老汉捡了一双儿女,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转眼,这一双儿女在徐老汉的悉心养育下,慢慢的长大成人了,这兄妹俩长得都很漂亮,特别是小妹,那粉嫩的脸如同出水荷花,甜美的歌声胜过百灵鸟。这双儿女不仅长得可爱,而且很懂事,哥哥从十岁起就每天帮着父亲外出下河打鱼、上山打柴,妹妹则每天给父亲、哥哥做饭、收拾屋子,徐老汉整天美滋滋的,脸上乐的都开了花。
  有一天,就在哥哥打鱼未归,而徐老汉闲着没事正在院子里晒鱼干的时候,妹妹突然跪在徐老汉的面前含泪道:“女儿再也无法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了。”正在欢欢喜喜晒鱼干的徐老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惊呆了,吃惊地看着跪在面前的女儿不知说啥好。这时,天空中随着一阵仙乐声飘来了一只仙鹤,落在妹妹的身边。原来,徐老汉捡回的女婴是天上的“荷花仙子”,因为一时疏忽做错了事,而被玉皇大帝罚到人间受苦二十年,现在期到准备回天庭。妹妹对徐老汉说:“爹啊,我就要离开您了,以后多保重吧!”然后来到牟汶河边对着正在河中忙碌的哥哥说:“哥啊,你要好好照顾咱爹。”说话间忍不住泪水落在河水中,随即长出一片荷花来。荷花仙子在驾鹤升天前,对徐老汉和不远处的哥哥说道:“以后,就让这些荷花代替我来陪伴你们吧!”从此,“荷花仙子”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9 11:38 编辑

(七)九龙洞府: 传说很久以前,古墩村有一大户人家,叫林员外,其女林玉,乐善好施,心地善良,深得乡邻爱戴。一天与其嫂河边洗衣,不小心错踩金鲤误食仙桃,食后怀孕。其父嫌其败坏门风,欲将之沉河溺死。其嫂及众乡邻连夜相救,将林玉姑娘送到数里以外的一个山洞中藏起,每天轮流送饭。
     一日,轮到其嫂送饭,她用一根木棍挑着一篮子白馍,一罐子小米汤来到洞口,看到不省人事的小姑子身上爬满了各色小蛇,吓得嫂子差点昏死过去。其嫂误认为小姑子林玉命归西天,哭着回村告诉众乡亲,从此无人再来送饭了,乡亲们只在心里怀念这位苦命善良姑娘。其实林姑娘并没有死,她生出九条小龙后,由于失血过多,一时昏迷过去,醒后九条小龙幻化成九个可爱的婴儿宝宝。
    九条小龙长大后,遵照母亲的教诲,在这一带行云布雨,造福一方百姓。后来,玉帝知晓,念其九龙母子多年救助百姓,且当地人们又敬若神明,就命太白金星代颁一道圣旨:“封林玉为九龙母圣,所居石洞为九龙洞府。”
     随即九条小龙分别化为九个山头,自东往西排列,分别是:青龙、坐龙、行龙、升龙、黄龙、云龙、飞龙、蟠龙、白龙。至此九条小龙卧居此山,掌管着天下的九州风雨调节。太白金星即兴为九龙洞府题了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从此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再说林玉的嫂子插在洞口的挑棍,后来变成了那棵神奇的烂榆树;洒了一地的馍、米汤,分别变成了圆石和米粒。九龙洞成了一方神圣,每当旱情发生,当地百姓们常去敬香烧纸祁雨,多有灵验。
  (八)汶河鲤鱼跃龙门: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九龙山、葫芦山紧地拥抱在一起,两山之间无水路,有“龙门”,可神未凿开,大水流到这里,被山挡住了,在九龙山、葫芦山前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汶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放飞心情。它们从台子顺河出发,通过金水河,宋家庄、于家庄,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集在龙门口下。
  “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怎样?”
   一条美丽刚劲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
   “那么高,怎么跳啊?”
    “跳不好会摔死的!”,
   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
   “我先跳,试一试。”
   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落到了湖水中。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
  “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汶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有诗人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汶河一尺鲤,本在汶河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古墩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村民涌跃参军,积极支前,出资出人,支援了革命战争。1941年至1946年期间,时任新甫县委书记的王醒,经常出入古墩村指挥军民抗日反蒋、防匪除奸,并与房东王洪儒结为干亲,至生前经常有书信往来。他战斗与藏身的桃园堰屋子和狼帮峪山洞被村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1946年冬在王醒的主持下,古墩村党支部建立,吴式文任党支部书记,王洪胜、吴式言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四支队吴瑞林部经常出入古墩村,在此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民兵,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
    为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日军在古墩村东修筑铁路,在村东南方向150米处筑碉堡一座,重点保护铁路线,至今还残留有当时的路基、涵洞和被武工队与本村民兵配合炸毁的铁路桥墩。
   三官庙碑面上跟日军作战的弹痕仍历历在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古墩村人积极从事革命斗争,先后有50余人奔赴战场,吴式胜、王洪儒、何桂忠、王洪申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战斗英雄秦元吉复员回乡时部队赠三八大盖步枪一枝,以示奖励。回村后加入民兵队伍,由此可见村人之革命热情及坚韧忠勇精神。
   莱芜战役间期,古墩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古墩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0年底成立互助组,1954年建立初级社,社长李京相。1957年与回家庄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吴式尧任社长。由于本社工作业绩突出,当时的颜庄区,奖励双犁一部,抽水机一台。 1959年成立生产大队,吴方希任大队长,全村按居住片划为6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4年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1971年冬,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古墩村全面展开,全村劳力齐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地修堰筑坝,小地变大地,大地变平地,形成了层层梯田,新增土地百余亩。1973年冬开始,用了三年的时间,开凿20米深的大口机井两眼,建起大型扬水站三个,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开凿水渠5000余米,扩大水浇地300余亩。1982年全面推行了联产责任制。1987年古墩村两委带领村民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打深水井两眼,铺设管道5000余米,使昔日缺水的山村,户户通上自来水。1995年结合旧村改造,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500米,形成商业一条街,经商者有20余户。
  古墩村山场面积大,山坡向阳,有优势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生产,现已形成千亩杂果园规模,所产干鲜果百万公斤。被评为市级二星级果园,并成为旅游开发的基地。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委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户达70家,年创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税近百万元。村民生活日益提高。1982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2022年人均收入增长到18680元。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古墩村有着崇尚文明的美德和兴办教育的优良传统。上个世纪20年代初,村中就设有私塾。教书先生为亓连毕,1949年建立古墩小学,校址就在三官庙,吴式文任教师。1994年城子坡镇成立中心小学,本村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并人城子坡中心小学。2002年暑假开学,所有班级全部并入艾山中心小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22年,古墩村考入大专院校学生220余人,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的吴希学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学历最高者为上海海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秦立生。
    古墩村民,在两委的带领下,成立了济南市钢城区龙韵田园农林开发专业合作社,在村北建设了让游客休憩野餐、爬山攀岩的幸福树休闲基地,在进村道路西侧建设了具有四合院风格的紫林书院,另外还建设了九龙领养林、文化长廊等4个项目。盘活了资产、拓宽了渠道,实现了村强民富。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留住乡愁乡情,古墩村,积极探索建设了以村风、村俗、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展示村庄的发展历史和改革开放后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乡村文化的脉络得以延续。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了一段段难忘的岁月,一行行文字,记载着乡村发展史。
   特别是古墩村归了济南市后,两委班子,精诚团结、思路开阔,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农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9 1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传说(十卷书)是没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26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