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50|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138)清泥沟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清泥沟村,北靠葫芦山,南连徐家庄村,西邻南于家庄村,东邻北城子坡村。801户,2450口人,耕地645亩。
    明崇祯年间,魏姓由青州迁此建村。因村东南面有清泉,泉水绕村入泥沟,由此而得名。
   另传:此村曾叫“普善庄”,意在普行施善,与县志“黄善保”为一致。清咸丰十一年后,又叫“顺天寨”,是以寨门匾额“顺天寨”为名,延续多年。
   传说,很久以前,清泥沟村有一姓乔的人家,家有耕牛20头,水浇地200亩。原本家庭生活很富裕。可有一天,姓乔的一家行善行好救助了一个外乡人,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外乡人竟是远方的一个地痞,知道乔家有钱,恩将仇报,图财害命,把乔家的东西洗劫一空。
    乔家夫妇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乔德,二儿子叫乔善,乔德因阻止抢劫当场被地痞打死,二儿子乔善因地痞放火烧房呛坏了他的嗓子,哑的不能说话,老母亲因大儿子乔德的离世身体也愈来愈不好,家里的生活就全靠着老父亲维持。 两年的之后,乔家通过自身劳动和乡亲们的帮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眉目,可老夫妇的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小小年纪的乔善就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去饿狼山(葫芦山)砍柴卖钱,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清苦。
    有一年大旱,庄家收成不好,收上来的庄稼,只能够家人半年糊口,没办法,乔善为了养活二老只好去周围邻村乞讨,乔善不知道多少次冻晕在雪地里,也不知道多少次被狗咬伤,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去乞讨。乔善长到了十五岁那年,父亲卧病不起,母亲咳嗽发烧不止,这让本不富裕的乔家雪上加霜,未成年的乔善不知如何是好,彷徨踌躇中,一过路南蛮子听说了乔家的情况便来到他家,南蛮子细心观察了一下躺在病床上两位老人对乔善说:  “饿狼山(葫芦山)上有一种花草叫做星灵草,是治疗疾病的好药,样子我给你画下来,你今天晚上就去寻来,这种花草只在傍晚的时候开放,在早晨的时候就会凋零,切记,一定要在早晨回来,不要让这个花草失了药效。”
  听了南蛮子的话,乔善二话不说就动身了,只要能救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来到“饿狼山”跟前,只见天渐渐的黑下来,阴森森的树木被大风吹的东摇西晃,乔善虽小小年纪却一点也不害怕,反而很勇敢地向前走去,听见野狼的嚎叫,他就拿起一块石头作护身符!
    找了半天,乔善终于在石崖的夹缝中找到了这种花草,可这石崖非常陡峭,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他还是勇敢的走了下去,因为这花草可以救治父母的病。第二天,天没亮,乔善把花草拿回到家里,南蛮子看到他手里的花草和身上的划伤心疼地说:“果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以后定会大富大贵”。
   随后,南蛮子用花草医好了他的父母,乔善又是高兴又是感激,要把身上仅有值钱的小金环送给南蛮子,说:“这金环是哥哥乔德留下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当过,可今天您救了我的父母,我无以回报,就把这小金环送给您,以表感恩吧。”
  南蛮子非常感动,接过金环捂了几分钟,嘟囔了几句,又把金环还给了他。嘱咐他好好地保存家中。从此,金环从没离开乔家,乔家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后来,人们根据乔家行善行好的故事,将清泥沟改称为“普善庄”。
   清泥沟村自古有官道。明末,官道从本村南到葫芦空之间全用青石板铺路,约2.5公里,宽3丈。因人马车辆川流不息,铺路石被磨得光滑如镜,路中车轮轧出的槽沟 3 寸余深。途中有一石桥,据修桥碑记载,此桥建于清顺治8年,宽1丈,长3丈。因建于官道之上,故起名“嬴仙”桥。
   桥东北处长有百年老槐两株,每株两人合围之粗,高有4丈。暑夏遮阴,严冬树身避寒。村南门东50米处有两清泉,一泉名曰“南泉”,另一 泉  名曰“南楼泉”,两泉问距50米。
   南泉又名“坡里泉”,属沂蒙72泉之一。南泉水眼孔有3平方寸,泉水长年不息,每年雨季泉水喷高尺余,蔚为壮观。泉周围更有无数小泉,像群星捧月,小泉吐水如珠,连贯成串,为一大景观。
  南楼泉喷水量巨大,水流四溢,人们用巨石条四块将泉眼压盖,致使泉水外流缓慢,经年细流。石条上建石楼一座,4米见方,高有2丈,顶用小瓦盖面,下为石条作栏,故此楼谓之“南泉楼”。两泉之水清澈甘甜,四季长流,冬不结冰,夏季水清凉。
  “南泉”(还叫左龙泉),“南楼泉”(还叫右龙泉)。据传,远古时代清泥沟一带,曾是一片浩瀚的汪洋,由西海龙王的三太子管理民间事务。三太子办完公事返回龙宫的路上,看到不远处的清泥沟北山坡上,一个身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手握羊鞭,面对茫茫大海放声歌唱,歌声悠扬动听。三太子望着唱歌的姑娘,忘了时间,直到夕阳西下,不见了姑娘的身影。第二天早晨,身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的歌声又从清泥沟北山坡响起,歌声传到了龙宫。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3 12:08 编辑

    三太子一听是身穿红色长裙美少女的歌声,便冲出了龙宫变成凡人,来到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身边,一边倾听她悦耳的歌声,一边帮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牧羊。三太子和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相爱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急招西海龙王和三太子到天庭面见。玉帝训斥道: “三太子,你竟敢违抗我的命令,与凡间女子相爱。如不立即斩断这段情缘,我便将你发配到天边充军。”三太子回答道:   “我与红色长裙美少女情投意合,如果分开,除非海枯石烂。”玉帝听后勃然大怒,传旨填平西海。
   从此,身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思念着心爱的人,每天以泪洗面。她的泪水化成了一条河,即现在的汶河。发配到天边充军的三太子,看着清泥沟以西的汶河水,仿佛看到了日思夜想的身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他冲天大吼一声,下到凡间,与身穿红色长裙的美少女结为夫妻。三太子下凡落脚的地方便生出了两个泉眼,一个是他左脚落地的地方是左龙泉(现在叫南泉),一个是他右脚落地的地方是右龙泉(现在叫南楼泉)。泉水滋润着这片土地,使清泥沟周围成了广袤的绿洲。
   古时曾有人作诗赞道:水流长注数南泉,西去汶河水之源;沂蒙名泉七十二,它压群芳第一泉”。
  因泉水喷流,长年不干,致使村东、南、西成为鱼米之乡。泉水从村东南发起,会集成河,经村南门外,蜿蜒西流到村西南,向西直奔汶河。此河宽10米有余,水深两米左右,长约5公里。河岸杨柳成行,河边藕塘连片,风景煞是美丽,有人写诗赞道:“百亩荷花十里柳,芦山(葫芦山)影壁水西流,北靠黄羊。倚山尽,面向汶河泽源头,清泥宝地名四海,人杰地灵炙人口”。
   清泥沟村,莲藕久享盛名,名传方圆百里,已有 500余年历史。藕叶大如伞,荷花开如盘,中秋时节出藕,个大白嫩,枝连枝,一支多为3至4节,最重者每支鲜藕达10斤以上。鲜藕出水,生吃脆甜如梨,有汁无渣,姜汁莲藕,香脆满口。
   清泥沟村,阴历四、九逢大集(1966年搬入北城子坡),故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早年问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咸丰八年,修建了清泥沟寨,俗称“围子墙”。咸丰八年动工、咸丰十一年完工,历时4年。寨墙为不规则圆形,周长五里许,南北、东西直径各二里。外侧用石垒砌,内里用土夯成。寨墙高为6米,基宽6米,顶宽3米,设有垛口,内墙分为两阶,第一阶高3米,宽3米,可作双马穿行;第二:阶高2米,宽2米,作守寨人巡逻之道。垛中墙高一米、宽一米,以作防身射击之用。寨墙四周,有护寨河(也叫濠沟),西北为人工开挖,其余是由自然河流整治而成。河深为3米,宽度为5米,东、南、西都建有石板桥与寨门相联。寨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门高都在4米左右,宽3.5米;四门顶都建有一城门楼子,高度3.5米,宽2.5米,砖石结构,小瓦起脊,颇为壮观。此楼四门上均有匾额,字体为柳体,丰满浑厚雄劲有力,南北门匾额均为“顺天寨”,东西两门匾额为“迎启门”,寨墙四周分布着12个炮楼子。
  炮楼子分底上两层,第一层与寨墙同高,后墙紧贴寨墙,其余部分突出墙外,每层左、前、右三面各有两个枪炮眼,监视着来犯之敌,炮楼底层内3米见方,设有土炮24门。寨墙的修建使清泥沟成为战略要塞。此寨墙在1945年期间,八路军为战争的需要,动员群众将寨墙拆除多半,解放战争期间,将剩余一部分又进行了拆除,现只有在村南和西南处存有残墙。
   南北门之间,是8米宽的青石板路,是清泥沟村的正街,也是官道。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店招酒旗随风飘荡,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四、九集日更是热闹非凡,八方客商云集此街,熙熙攘攘叫买叫卖声传出数里,九州商货、当地名产、布衣杂货、瓜果干菜、说书卖艺的应有尽有,骡、牛市设于村南柳林,蚕茧市摆于河边树下,集市给清泥沟带来一派生机。1959年修建铁路和1965年修建葫芦山水库时占去道路一部分,从此南北来往不通。
   南门里向西拐百米处,建有**和土地庙各一处。**内塑有三神,中为关公、左为周仓、右为关平,塑像栩栩如生。庙墙东西两壁,都画有壁画,东壁画为“桃园三结义”,西壁画为“关羽斩将”,两画相对,更为庙内布局增辉不少。相传此画为清朝名人所画;土地庙位于**西南20米处,此庙奇妙处是: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四墙为九块石板筑成,无梁无柱,小巧玲珑,在迷信盛行的年代是村民求神灵保佑平安的去处。
   村内大街南、中、北各有古槐一棵,均已有500年历史,树高在10米以上,树冠上百平方,枝繁叶茂。树粗三围以上,根须出地,盘根错节,如龙游动。可惜三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出村北门西处,有一古墓群,面积约五六亩,此墓据考为汉墓,所有墓室全为大青砖所建,砖大如坯,细腻坚硬,现遗址、古砖尚存。
  清泥沟村,据说借助葫芦山灵气所建。葫芦山村北2里许,海拔500米,山势陡峻,怪石嶙峋,因 形 似 葫芦,故名葫芦山(又叫饿狼山),山顶修文昌阁,碑文记载:“嬴城东南有葫芦山一座,汶水环抱,秀峰特出,且东有黄阳九顶山,西有九龙三尖崮,彼引辉映,左右爽辅,庆东南一胜区也。”山与古墩相联,问有葫芦空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3 12:10 编辑

(又名葫芦峪,峡谷峪),远眺此山,貌为独山影壁,山顶较平坦。清乾隆七年十月修文昌阁庙、倒坐观世音庙和奎星楼,文昌阁庙在北,观音庙东南,奎星楼在西北。文昌阁庙双拱斗檐青瓦起脊,高丈二,内塑文昌帝君,庙院内有铁铸挂钟一口,高1.5米;直径1.2米,在山顶敲钟,钟声可传40余里。山顶古柏参天,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最大者达六丈以上,二人合同。庙宇、古柏、铁钟视为葫芦山之三奇,可惜1940年日寇占据此山,将其全部拆除砍伐,现只有残碑遗址存在。此处每年古历重阳节日为庙会,每到这天,百里之内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膜拜,甚是热闹。
   清泥沟,魏姓建村。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 。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魏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清泥沟村,是莱芜的南大门。匪患兵侵多有发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古历五月初五日(此日是端午节),山东匪首刘黑七(刘桂堂)率200余土匪于初五凌晨抢劫清泥沟村,时有县警备队长李玉声,副队长沙玉卿(又名傻六)率部150余人与村自卫队奋起反抗,但因军民思想麻痹,初战队长阵亡,故兵无首自散,无心恋战,给土匪可乘之机,拂晓土匪破寨进村,肆意烧杀抢劫,杀死村人80余众,伤22人(其中有徐家庄、北城子坡、于家庄、宋家庄等来村避难者),军队阵亡6人,捉走民众40余人(即绑票)。当时家家遭难,户户受劫,村内哭天喊地,惨不忍睹。
  为了救出人质,该村共送给土匪两万余块大洋。同时,土匪劫去的财物无计其数,他们还毁房屋60余间,村民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此案时是莱芜匪患中第二大惨案。后有数匪入侵,陈三坎、石友三、秦启荣等伪军都在此驻扎多次。更为甚者,伪军严继光部从1940年占据到1941年退出,村内设据点,名为“小围子”,与葫芦山据点相策应。他们强迫民众拿粮拿钱,终日骚扰本村老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抗战期间,清泥沟村是八路军在新甫县根据地的重要后方之一,当时八路军四支队吴瑞林部常驻该村,在此宣传、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八路军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村民保家卫国的斗争意识。
   从1937年起,村里就有许多有觉悟起来的村民积极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村民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父子、兄弟同抗日者户数不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杀敌心切,当时被评为抗日模范村。村内最早共产党员是乔英,他于1938年入党,1938年调入八路军吴瑞林部,1940年调颜庄区任区委书记,后调东北。最早抗日烈士张信成,1941年任颜庄区委书记时牺牲。村里最早的党支部两个,于1938年建立,分东西两支部。东支部有栾尚志、张作福、栾日兴等人任支委,支部书记栾尚志。西支部张应科、李少勤、赵光华等任支委,支部书记张应科,两个支部共有党员60余人。1942年因区委书记尚磊光叛变投敌,支部遭到破坏,损失巨大。
   在抗击日寇战斗中,该村发生过三次战斗,1938年八路军廖容标一部于4月16日拂晓在葫芦山设伏,准备消灭日寇从新泰到莱芜的运输队。9时许日寇从南沿莱新公路北行,过石桥进入伏击圈,一声命令,八路军轻重机枪开火,战斗不到20分钟,胜利结束,击毙日军6人,击毁汽车4辆,缴获重机枪一挺。1942年9月,八路军四支队独立团在葫芦山设伏,将秦启荣一部消灭。1942年春,县公安便衣队,用智将葫芦山日伪据点端掉,活捉了敌人的一个班,缴获10几条枪,并放火烧掉了碉堡,为军民除掉了一个心头之患。
    解放战争期间,村民参军参战之多当树一帜。在1946年大动参时,父送子、妻送郎参军者达20多人。全村积极支前,是历史上有名的支前模范村。全村有军属120户,革命烈士11人。
    明末清初,栾氏出过翰林。光绪年间,出过秀才马同云。民国初,张氏两兄弟张学笃、张学贤均为北大毕业生。后有多人进泰安、省城就学。解放前村民张作仁之曾孙张文达、张明达一个是北大毕业生、一个是曲阜二师毕业生。民国八年,村设私塾,人称“前学”,栾思永任老师,后有张道一之后裔张绪增任教。继而乔进、张庆等人任教,现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受其授业。1935年清泥沟小学成立,校长为张作功。1958年设为清泥完小,校长陈德亭。1974年学校重建,校舍整齐宽敞,师资雄厚,有教学班12个,学生350余人,由于治学有方,被莱芜县授予模范小学称号:1994年小学并入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从1950年起,该村考取大学生596人,第一个考取大学的是张瑞吉。本村学生胡延林,1988年考取上海同济大学,现为博士。另外有研究生12人。
  清泥沟村人杰地灵,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村人早就有经商生活区,葫芦山流域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如今村委已投资20万元进行开发。已有8家外商前来投资落户,投资额达1600万元。精神、物质双文明在清泥沟村得到了充分体现,支部村委历年都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1998年被山东省命名为“模范村委”。现在全村村民大部分都富起来了,家底殷实了。生产队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到2022年人均收入增长到18845元。现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日益提高,家用电器、手机、摩托、电话、闭路电视、豪华轿车进入百姓家。
  清泥沟村民,自明朝崇祯年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最初魏、闫、常、姜姓居多。明末清初时,魏氏鼎盛,为本村望族,被朝廷封为“九品官”,是当时纳粮大户。上述诸姓氏随着世事的变迁,已不知所终。
   现村中张、 栾、 马、 赵、 乔、苗、胡、李、伊、王、董11姓。其中,以张姓、栾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29 04: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