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67|回复: 1

钢城地名故事(136)南于家庄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南于家庄村,北邻清泥沟村,南邻徐家庄村,东、西分别与南城子坡、卧龙港村相邻。耕地面积120亩,119户,423口人。
   据村中关王庙碑记载:于家庄村建于明朝 初期,有于姓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定居,以姓氏命名村,因重名,于1982年由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南于家庄。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相传,明初于姓从河北枣强县来此聚居,后渐成一村,当时村民于得水被推选为庄主。此人心底善良,颇有计划,治家有方,广置粮田,很快便成为本 村 首富,方圆十里颇有名气。不幸的是英年早逝,其子于科玖,年方18岁,知书达理,温艮恭俭,事母至孝,村民钦敬。
   不久,娶方家庄民女方四姐为妻,小两口相亲相爱,疼爱有加,感 情 甚笃。方女不仅美丽而贤惠,而且谨守妇道,对婆母敬重,村民称颂。
    但其婆母性格怪癖,为人吝啬刻薄,家法甚严,对儿媳肆意虐待,方女回娘家不许过夜,还安排极多活儿去做,有“早上去,晚上来,做七双袜子八双鞋”之说。
    后来,方女不堪 忍 受虐待,于村南投河自尽:其夫于科玖十分难过,食水不下,昼夜悲泣,痛不欲生,终在某一夜晚,于其妻投水之处,跳河身亡。于家自此落败,家 破 人亡。当时村中于姓十分慌恐,认为此处不是他们安家立业之地,相继搬迁外地谋生。
   南于家庄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堂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三者的泥塑神像,常有烧香问财、许愿求字者,香火极盛。庙前筑有60平方米的庙台,台上立有石碑三页,均系明嘉靖年间刻立。庙堂、庙台、石碑毁于1964年”四清”。
    在庙前15米和庙后50米处,还曾有两株古槐,树高十数米,刚劲苍郁,树粗三人合抱不及,具体年代不详。庙后古槐在离地五米处的支杈间有一洞口,树干已腐烂心空。空洞如大钟,人可从洞口堕绳入洞,攀绳而出。战乱年代,村民在洞内掩蔽粮食衣物,古树虽心腐内空,但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庙前之树在1947年应军柴之需而伐,庙后之树在1953年夏遭雷击,枝断身裂而毁之。
     传说,关公是神龙转世。是牟汶河里的龙神,因吸河水救助南于家庄乡民抗旱,触犯天条,被贬下凡民间受罚。关公“忠义性诚,神圣之质。”他的形象即是武将又是武财神,还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阴司、招财进宝等法力。当地人们相信关公的公平、正直、义塞天地和法力,以致在百姓中广泛膜拜,“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现在每逢过年,南于家庄村民都把关羽的形象当作门神做成门芯,配上门对,贴在大门上,以趋吉辟邪,镇宅保平安。
   据南于家庄的一位年长的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的飞机来南于家庄轰炸时,有一颗炸弹落在了**后面爆炸,地上炸了一个大坑,**并没有啥影响。传说当时还有人亲眼看见关公显灵。他顶天立地,在空中跟日本鬼子的飞机搏斗,脸庞气得呈黑红色,手臂上的汗毛也很明显,手持的青龙偃月刀刀面犹如门板大。
   此传说的真实性暂无法考证,但至少说明一点,关公的威猛(亮剑)精神不灭,英勇气概长存,将鼓舞着南于家庄村民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1 15:12 编辑

    据《莱芜市志》载,民国初,南于家庄属莱芜县颜庄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莱芜、博莱、新甫”三个县,南于家庄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1985年属城子坡镇;1991年属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城子坡镇,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城子坡镇,2001年寨子乡和城子坡镇合并,起名艾山街道办事处,归钢城区管辖。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南于家庄村为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管辖至今。
  南于家庄,自明朝初建村数百年来,村民聚居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和睦,耕作互助。期间栾姓和方姓陆续迁入,现全村仅有栾姓一家,是由明末栾成山率众从淄博迁来的。
   南于家庄村自1949年后,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1950年村政权成立,下设生产互助组,1955年全村约70农户,加入了初级合作社,由栾曰新任社长。当时的分配政策是“地四劳六”,后转为“人六劳四”。1957年南于家庄村与清泥沟村、小回家庄村联合成立了颜庄区清泥乡“益民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9年南于家庄村退出联合高级社,实行自治。
  1971年南于家庄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治岭,打石修堰,深翻、平整土地,结合“破四旧、立四新”,扒坟取石,平墓种地,1971年冬天,南于家庄新增土地50亩。1972年底,修河堰500余米,底宽1.5米,封顶1米,堰高3.0米,河堰的修成彻底解除了夏季暴雨时洪水进村的威胁,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南于家庄村土质好,水源足,自古以种菜为主。清末,整个村庄曾为清泥沟的大地主供应蔬菜。近年来,村民逐渐认识到科学种菜的重要性,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在1995年对已有土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菜地按人分配的制度。把全村的50余亩菜地,集中划分给40余户热心种菜的农户,形成规模种植,村委还带领种菜专业户下沂南,赴寿光参观学习,1996年建起了高标准寿光冬暖大棚8个,沂南高交架重型大棚80余户,零星地块建起了小拱棚,菜地生产有大的提高,淡季不淡,四季有菜,经济效益增长。
   2000年莱新高速公路施工,路基从菜园中心而过,占菜地近30亩。为支援国家建设,南于家庄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拆除了大部分冬暖大棚。“有地种菜自己卖,无地贩菜也要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及时调整自己思路,干起了贩菜的生意,现全村有31户贩卖青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南于家庄人的经济意识。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1992年以后,村民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纷纷发展多种经营,投身市场经济,重点从事养殖、运输、建筑、手工加工、餐饮、装饰及各种服务行业。截至2001年年底,村民从事经济生产的人数达百人之多,仅运输、贩运业,就发展到汽车8部,拖拉机11部,各种农用三轮车20余部,全村人均收入3000余元。
   因莱钢围村三面钻井,地下水位下沉,村民原有水井干涸,机井抽出的水不能饮用,群众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村民生活用水要到北沙岭去运。往返8里之远。为此南于家庄村在1997年数次与莱钢协商,以莱钢援助为主,村民集资为辅,在村南钻深水井一口,深200米,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并扩浇土地50亩。
  南于家庄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建国前村里就开办农民识字班、夜校、半耕半读等学校并能坚持常年不断。村民栾思瑞还在宋家庄、傅家桥、清泥沟等村办过私塾。1963年,村里建立了正规的全日制小学先后由栾尚顺、栾尚汉、栾尚华任教师。1982年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取消复式班,一个年级不够一个班的村,统一安排合班并校,南于家庄村与徐家庄合并。1994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又合并到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现为艾山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南于家庄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学生90多人。第一个考入大学的是栾尚敏,时为北京航空航天学院。
    南于家庄自建村至今已500余年,村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相亲相善,世代相传。今天的南于家庄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正为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不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2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