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79|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125)卧龙港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1c6def4-61311f55_750.JPEG
    卧龙港村,东邻雁埠村,南邻胡家宅村,西邻肖马庄、北楼村,北与古墩村隔河相望。现有土地612亩,248户,816口人。
   卧龙港村,曾用名为栾家庄,因栾氏在明朝天顺年间( 1457 -1464)建村得名。因重名,1983年新泰县政府将其改回卧龙港村。
    卧龙港村有个故事,传说这里曾经化育了一位未曾出世的真龙天子。清朝末年,卧龙港村有一户当家人故亡了,因为家里穷,就在土岗上随便找了一块近河的地方将亡人埋葬了。谁知穷人却有造化,新坟不偏不倚,正好埋在了龙穴上,家人当然不知道。奇怪的是,新坟隆起后,他家里的黑狗天天往坟地跑,趴在坟头上一动不动,家里人也没有在意。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朝廷的极度恐慌。
    古人迷信,认为重大事件出现前上天会预示一些征兆,特别是皇帝,更害怕有人篡夺王位,所以历朝历代朝廷上都设有星官,专伺观测天象,以防不测。清廷也不例外,他们专设钦天监,网罗一批星象高手,天天观测天象。
   这天晚上,星官们惊奇的发现,正南方向似乎有微弱的亮光,但有一块黑云遮挡,观察不清,一时推究不出具体位置。他们连续观察了好几个晚上,都是如此,只是觉得亮光越来越强,渐渐泛红。他们断定这是真龙即将出世的异象。朝中顿时慌乱起来,朝廷也异常震惊,当即敕令各省严加排查。过了一段时间,这一家终于发现黑狗的行踪。他们觉得一只狗天天趴在坟头上,未免有些晦气,就把狗拴在家里。谁知吃晚饭的时候,黑狗挣断了绳索,飞也似地跑到坟地,又趴在了坟头上。家人一气之下,就把黑狗打死了。
    这天晚上,京城的星官们照例早早登上观星台,往正南方向察看。奇怪,那片黑云没有了!他们睁大眼睛观察着,仔细地推究着,最后确定,红光就在牟汶河一带,而且这块龙地一定在一处临河的高地上。于是朝廷立即下旨,命莱芜知县先派人勘查,一个月内查出可疑地点上报朝廷。莱芜知县不敢怠慢,当即责令各乡保组织风水师奔赴牟汶河一带观察,一时间,牟汶河一带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这一天,一班人马由青泥村向西行进。过了回家庄,便望见前面几里处横着一道土岗,高高低低绵延数里,宛如一条卧龙;岗上绿树葱茏,远远望去,云蒸霞蔚之气象。一行人加快脚步,直奔岗上。他们登上平缓的土岗,往下一看,半坡上有个清幽的小村庄,岗下汶水西流,鸥鹭翔集。风水师们惊讶地议论道:“果然是风水宝地,隐藏着真龙气脉!”他们由东向西仔细勘察,不放过一处可疑地点。将到岗东端时,一座新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坟头不大,看样子隆起有一两个月,上面刚长出一些稀疏的青草,引魂幡上的纸条还依稀待放;新坟埋在西坡一处缓缓隆起并伸向河边的高地上,距离汶水河五六丈远,河水流到这里恰好绕了个弯,似一条玉带环绕在墓地前端。风水师们异口同声地认定,这座新坟的确埋在了龙穴之上……
   不久,朝廷派人到此。仔细勘察了这牟汶河一带的水脉和坟墓的方位,最终确认,在京城望见的异象正是这里放射的紫气华光。他们立即决定掘坟毁穴,坏其龙脉。据说,新坟挖开后,确实令人惊诧:除头部外,整个尸体已被金色的鳞甲包裹,周围还躺着许多泥人泥马,有的已经站起;从棺椁前端开始,一道暗红色的筋脉向河边延伸,再有几尺就能与河水相接。风水师说,百日以后尸体从头到脚就会被金鳞全部包裹,棺椁中的泥人泥马就会全部站起,暗红色的筋脉将与河水相通,坟头上那朵花骨朵也将破包绽放,到那时,这一家就会有真龙出世,再去毁坟断脉也就徒劳无功了……墓穴被毁,龙脉挖断,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从此就出了名,渐渐地,人们便把这个小村叫做“卧龙窝”,后改叫卧龙港。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1-29 10:37 编辑

   卧龙港村,原址现村北,1967年迁至此地。1941年前属蒙阴县黄庄区(六区)管辖;1941年后划归新甫县颜庄区;1945年10月划为新泰县二区;1953年6月改属翟镇区;1958年9月改称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2月划为翟镇办事处庙子乡;1985年12月隶属寨子乡管辖;1991年1月寨子乡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1月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卧龙港村为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村庄地貌,南高北低,南为丘陵,北为平地。村东有东沟河,河上架着大小两座桥。小桥北百米处有一名泉——“葛沟泉”。村北为牟汶河,与东沟河冲刷的淤土形成一片平地,土地肥沃。
     卧龙港原村内有座**,庙前有棵“槐抱榆”。村南有座龙头碑,俗称“节孝碑”。现村南有片栾家林,是建村栾氏的族林。
   卧龙港村名胜古迹多、美丽传说也多。
   (一)葛沟泉:位于卧龙港村北面,东沟小桥北100米处。曾有“蒙阴有七十二崮,借了莱芜两崮”(即三尖崮和韭菜崮),“莱芜有七十二泉,借了蒙阴两泉”(即葛沟泉和卞家泉)之说,其中借的就有卧龙港的葛沟泉。葛沟泉是一怪泉。传说是“海眼”。在很久以前,卧龙港周围除了这老婆腚大的卧龙港是陆地外,其它四周都是一片湖泊,每到夏季怪泉的水四处涌喷。每到泉水喷涌时,卧龙港的大街小巷都便成了汪洋,辛勤耕耘在这里的十几户人家,树木、家田、房屋、人畜被淹,乡民有苦难言。
   正在为难发愁时,一过路南蛮子“老道”出主意,祈祷“堵泉神”堵“海眼”。于是,村子里族长按照“老道”的主意,次日在村北,面朝葛沟泉摆上供桌,上了香,然后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对着供桌磕头祈祷,祈盼“堵泉神”堵“海眼”。
   这法还真灵,百姓的祈祷,终于感动了“堵泉神”。于是“堵泉神”来到凡间,用石砖瓦块堵泉,但此泉很奇、很怪,堵来堵去就是堵不住,接连堵了三次未堵上,后来“堵泉神”用其补天的锡锅将其盖住。从此“海眼”被堵死,泉水不再喷涌,这里便成了一方安定之地。卧龙港逐渐有了人烟。
   此传说真假无可争论,可有“葛沟泉”碑碣佐证。清朝时,蒙阴县(此地当时属蒙阴县管辖)命名的“葛沟泉”石碑,今在葛沟泉遗址边。
  (二)槐抱榆:传说天上有位仙女厌倦天上的孤独寂寞,私下凡间,被九龙山的秀丽风光所迷,便留在了九龙山。她靠采摘山果为食,以动物为伴,过着悠哉的人间生活。她颇爱干净,每天都到九龙湖边洗涤自己的衣裳。
   一天中午,卧龙港村有个名叫伊鹏的小伙子打猎回来的路上,路过九龙湖,准备脱衣下去洗澡,低头一看,见湖边有一少女如花似玉,一时傻了眼。两人邂逅后很快坠入爱河,不久结为夫妻。可村中的地主看见这花容月貌的美女,重涎三尺,顿起强占的念头。伊鹏夫妻只好逃到隐蔽的槐树下,搭茅棚居住,以打猎为生。
   深夜,地主带几名打手来抢仙女,伊鹏奋起反抗,可惜势单力薄,被打手打昏用绳子吊死在了这棵槐树上。仙女被抢回地主家中,夜晚趁人不备破窗而逃。仙女跑到大槐树下,抱着伊鹏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忽然听到地主追赶来的声音,仙女宁死不屈,用绳子缚在槐树上自缢身亡。第二天,这棵槐树怀里,人们发现多了一棵榆树,并紧紧的抱在一起。
  一天,一南蛮子路过此地,唠里唠叨地说:
  “槐抱榆,槐抱榆,活着是夫妻,死了是槐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可敬,可敬。”
   南蛮子的唠叨提醒了人们,这才知道“槐抱榆”是伊鹏和仙女的化身。于是,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男女都聚集在槐抱榆树下,唱歌跳舞,谈情说爱,都表示要像“槐抱榆”那样永不分离。当地新媳妇结婚过门那天,都要牵着丈夫的手,面对此树,双双跪膝,指树盟誓,祈求真情和幸福。
故事至今流传着,槐抱榆惨遭破坏,实在叫人寒心,令人痛心。
  (三)节孝碑:传说卧龙港村,有一守节贞女,主人是伊兆芳之妻。两人结婚不久,丈夫病膏入身,其夫去世后,终身不嫁守贞节,被街坊邻居传为佳话。在京城做太子傅的外甥李应翰,为其外祖母立节孝龙头碑一座,上书“敕旌节孝”四个大字,下书“为伊兆芳之妻立”。碑文为大先生李应翰亲笔所书。其外甥李应翰每次从京城骑高头大马回家,都在卧龙港村东沟大桥提前下马,步行一里路过“节孝碑”,步行到卧龙港村西南土地庙,方骑马回肖马老家,以示敬意。此碑立后,周围村庄的大人带着孩子纷至沓来到节孝碑认干娘。认干娘后小孩,每到生日这天,到碑前供奉一次,据说,小孩能长命百岁。一般认干娘的都是稀罕孩子的人家。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卧龙港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37年地下党组织就在卧龙港村开展活动,1938年发展地下党员3人,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其中到黄庄区大庙完小受训的就有4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区中队的骨干力量。1942年省委派薛瑞与颜庄区区长张子超到卧龙港,领导新莱蒙大队的抗日武装斗争,组织壮大革命力量,村里有5人自愿参加八路军。1946年大动参中,很多人积极参军参战,有3人英勇捐躯,3人身负重伤成为二等伤残荣誉军人。在民工支前中,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村民自告奋勇赶毛驴、车推肩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抬单架送伤员,前赴后继,为共和国成立做出了一份贡献。
    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村面貌为之一新,群众有了土地,情绪空前高涨。由于村干部接受党领导教育较早,改革意识较强。1953年卧龙港村率先成立互助组,当时只有9户参加;1954年底成立初级社,在翟镇区是第二个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村庄,并在翟镇区介绍了经验;1956年与肖马、北楼、雁埠子四村成立建兴高级农业合作社,合作化运动轰轰烈烈;1958年9月翟镇人民公社成立,卧龙港成为生产大队,辖6个生产队(1964年四清后合为2个);1980年8月至1984年3月,村级政权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大队改村,卧龙港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解放前,卧龙港旧村庄有6处瓦房,多处瓦棚梢。经常搞建设,民间也有不少能工巧匠。1967年就有多人参加公社建筑队,成为瓦工老师,村庄搬迁、规划施工让他们得到了锻炼。1970年莱钢大建设,
   卧龙港人懂管理、会预算成为搞建筑的行家。率先在寨子乡成立建筑队,办起了预制厂、装饰公司,购置施工设备,占领莱钢建筑市场,为莱钢建设服务。目前在莱钢建设楼房的有3个建筑队,一个预制厂、一个装饰公司,现有工程师6人,技术员20人,技工180余人。各队建筑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跟得上,建筑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近30年来,卧龙港人为莱钢、钢城、乡镇承建了几百座楼房,创建了优良工程,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村”。不但本村农民都干建筑,周围村庄部分农民也都跟着卧龙港人干建筑、搞装饰。
   由农村走向了城市。农民可观的收入带来了村庄面貌的变化,卧龙港村村庄搬迁时规划比较合理,大街宽8米,其它街道4-6米。1967年移民搬家户只有29户,1982年至今陆续搬迁建房200余户。出厦瓦房建筑,整齐划一,村内交通便利。站在双峰山巅俯视村庄全貌,一切尽收眼底,房屋俨然,绿树掩映,商业一条街人头攒动、车辆往来,商场也初见繁荣。
    水、电关系到国计民生,也能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给村民照明和发展生产,1982年上级拨款1万元,架起线杆和光缆,盖起变电室,购置50千瓦变压器,以后又相继完成了村户连网,1987年全村通电,煤油灯时代成为过去。由于卧龙港村地下水资源丰富,莱钢在村北面共打了5眼250米的深井,造成水位下降,村北所有水井干涸无水,村民吃水相当困难。
    为解决吃水难问题,1988年初上级扶持在村东南打150米深井一眼,1989年底机井配套并建100米3蓄水池一座,同年埋地下管道吃上了水。1995年春节,全村每户220元,集资购置自来水配套设施,按人口出义务工挖掘地下管道沟2200米,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水龙头到了缸边锅头。从此车推肩挑打水吃成为历史。为防止洪水泛滥冲毁农田,1993年上级扶持6.5万元,修复加固河堰1300米,共动用石方12800平方米。为进一步防洪排涝,引水灌溉,1999年由上级扶持将旧村庄房屋、院墙石头全部用到水渠建设上,经过一年的奋战,建成长约1500米的“S”型渠道,动用土石3200方。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卧龙港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清末就有2人考中秀才,村里设有私塾,民国时期设立小学堂。还有杂耍队、踏高跷、玩脏船、赶毛驴、扭秧歌等娱乐队伍,秋后农闲至正月十五,经常到周围村庄演出,一直坚持到初级社。
1964年四清运动时成立庄户剧团,演出过《送猪记》《三定桩》等剧目,后成为文艺宣传队,春节期间为群众演出。
    学校是农村的教育阵地,解放后村里办起了速成读书班,1958年成立栾家庄小学,1967年村庄搬迁建新校,1970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学制2年,雁埠村、北楼村也来此就读初中。学校有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农业学大寨工地慰问演出。1978年附设初中撤销,建立庙子联中。1994年实现“两基”时,卧龙港、北楼小学与肖马小学合并,成立肖马联办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卧龙港村考入大专院校246人,其中从事教育事业的就有25人。
    2019年划归济南后,卧龙港人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物质文化水平逐年提高,村内人居环境得到了整治,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利用村北闲置的土地,招商引资,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标准的大棚,目前,有3家梨园老板落户。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硬化、亮化、美化了文化娱乐广场,使居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
    村民姓氏按落户时间先后依次为栾、车、乔、沈、吴、伊、邹、赵、刘、吕、张。现有姓氏为伊、赵、吕、刘、沈、张、乔、邹八姓,绝大多数为明、清迁入,现伊姓人口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民风淳朴,勤劳善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29 0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