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引爆山东大学“一配三学伴事件”的幕后黑手?(原创 玄中小石 经济评论员)
在7月1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来自台湾媒体的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提问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并问是否存在歧视黑人的问题?是否影响中非关系?发言人耿爽对此进行了回答,并特别强调“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学伴问题上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引发广泛关注。
很明显,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不会很快结束,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的山大领导层最好不要再自欺欺人,也不要认为教育部对此事不闻不问。既然台湾媒体已经开始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提问此事,那么海外记者也不会“坐视不理”。笔者建议山大尽快出来直面问题,认清事实,积极严肃处理相关失职人员,才是正确的“救火”方式。
至目前为止,山大学伴事件引发大部分人的口诛笔伐,社会关注度极高,山大的做法就是用“沉默”进行对抗。仅在7月12日官方微博的一个简单“情况说明”之后再无下文,现在事件已经摆到了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山大的领导层还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梳理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其发酵过程非常迅速。山大内部有人指责此事是有“背后推手”,并“肯定是在其中能获得某些利益的!”这种阴谋论十分可笑。
退一步讲,如果说山大学伴事件的发酵真的有推手,那么这个推手不是别人,正是山东大学自己!
首先,民众关注的焦点是山东大学为外国留学生配学伴,为什么强调“异性”? 当时发布的原文通知特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在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的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这才是将此事喧嚣尘上的引爆点。
山大内部的一些洗地者,反复强调学伴只是为了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国内新生活,反复指责社会民众的低素质和恶意曲解,这样的辩解毫无意义。甚至在山大官方的“情况说明致歉”中,都没有明确说清楚到底为什么要为留学生配国内异性大学生学伴?一个男性留学生配三个女学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不做澄清?如果山大没有做,为什么不义正言辞的辟谣?并通过法律程序恢复名誉;如果做错了,为什么不立即整改?严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什么“审核不严”、“全面评估”模棱两可的话术立即引发全社会的更多指责和批评。
难道同性学伴就不能更好的为洋学生服务吗?这是民众最想知道的疑问。山大没有回答!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谈明白、讲清楚,山大学伴事件不会“自然冷却”,山大女生的尊严更不会自己回来。焦点问题没有清晰的答案,任何洗地文章、任何所谓毕业女生委屈的眼泪都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山大的所谓致歉让人看不懂!非常莫名其妙,发布时间和措辞都不合时宜。有错就改,没错就澄清,致得哪门子歉?这个不明不白的致歉只会引来更多的猜疑。
其二,事件发生后,山大方面给出的解释令人反感。山大认为以前为留学生一对一伴读,是因为有时候一个学伴精力有限,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所以才升级成一对三,以便于全方位无微不至的为洋学生服务,这种超国民的特权待遇特别令民众反感,显然是在助燃大家的不满情绪。
还有一位自称“山东大学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在2018年参与过学伴活动,后来作为国际交流协会成员”的人给“山大学伴事件”的洗地文章,读后更让人觉的蹊跷,此人自称曾给一位韩国女生当学伴,并声称“韩国女生,她来中国学习汉语,但她的中文基础不是很好,我们平常都是用英语交流。”人家韩国女生是来山大学汉语的,你作为伴读为什么不帮助她提高一点汉语水平?平常都是“英语交流”到底几个意思?学伴、学伴,学习的伙伴,你和人家用英语交流,人家直接去欧美岂不是更好?
笔者认真阅读了她的洗地文章,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谈到有关如何帮助留学生提高学习的情况,除了“一起约着吃饭,一起散步,”就是聚餐、新疆菜以及什么牌子的化妆品,关系特别好等,原文还特别强调“只是这位韩国学生回国后,就不联系了。”请问人家有必要和这样的学伴联系吗?!最后这位洗地者不忘给媒体一棍子:“讽刺山大‘崇洋媚外’,我感觉这是在吸人眼球,想借此吸引流量,蹭热度!”
笔者请问CCTV、人民网、新华社和外交部都对山大学伴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回应,他们都是在蹭山大的热度吗?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学、求学、求学!山大给洋学生配伴读,不是选拔学习成绩好、有科研水平的学生,而是选择身材好、英语水平高的女生,这不仅让中国人感到难堪,说实话也让不远万里来中国学知识的人尴尬。看了那些山大内部发出来的解释文章,除了一起聚餐、就是舞会,还有安顿住宿,偶尔逛书店,促进了哪些学术交流?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
山东大学,百年学府!你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