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屈仪式
吃粽子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除了驾舟打捞屈原的尸首外,还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陀”丢到河里,以防鱼虾吞噬屈原,之后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此后,每年端午节汨罗人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示祭屈原、慰水鬼、镇蛟龙,并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节庆习俗
插艾叶菖蒲
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汨罗江两岸人们会打扫庭院,将从野外采来的新鲜艾叶、菖蒲扎成束,悬挂于门窗两旁。人们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容易产生病毒瘟疫,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菖蒲,既可以祛除邪疫,又可以驱赶蚊虫。自古以降,流传于今。
在汨罗当地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当地人把菖蒲当成屈原佩带的长剑,比喻有神化的屈原把守门窗,妖魔鬼怪都不敢进屋。
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湿,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疾功效。”
每年端午节,汨罗每家人都要饮雄黄酒,并将酒洒在房屋四周。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们就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点,或在两腮边抹上一片,以示避邪镇恶和不生痒子、疥疮。
抢龙水
每逢五月初五天放亮,汨罗江边的人便争着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梳头或洗澡沐浴,意味着洗尽一身的病痛。汨罗江边一带的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五龙集会的日子,再加之屈原投江的点化,使得汨罗江的水成了龙水,而龙水有灵性,可保家庭平安、无灾难,人们便相沿成习,年复一年地抢龙水。
挂香囊
汨罗当地有“端午香,无灾殃”之说。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内藏大米、香料、大蒜、艾叶等。端午节一早,大人便把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挂在小孩或孕妇胸前,以示避灾。至十五日又将香袋扔掉,表示“扔灾”。
插桅子花
每年端午,江畔的年轻姑娘不擦雄黄、不挂香袋,而是采摘栀子花插在头上、放在室内。栀子花端午时节正值花开,特别香。姑娘们插在头上,以示去头屑、防虱子,也使头发青丝柔软,还让人漂亮美丽。传说此俗源于屈原的女儿女媭娘娘,爱戴栀子花。
抹露珠
端午节这天清晨,江畔年轻的姑娘们清早起来,迎着初露的晨曦,走到田坎或江边,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蒙在头上擦头发。俗传端午露珠为龙珠,可去头风、青发丝,也是源于女媭娘娘的爱好。
踏露水
端午节时,住在江边的农夫清早起来都要赤脚去踏露水。据说踏露水可以去风湿、防疾病、除脚气,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蚂蜡不叮脚。其实这是人们对屈原九年间常常披着晨曦、踩着露水到泽畔行吟的一种怀念。
歇端午
“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这是汨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一句俗语,可见汨罗人对端午的重视程度。意思是讲,牛逢谷雨主人不用牛,必须让它休息一天,马逢社日也必须休息。人逢端午则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
采百草
端午节前后的傍晚时分,每家前去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种药材,称之为采百草。当地人们普遍认为,此季节的百草被屈原点化了,抹了龙水后药性好,可以治百病,药到病除。
唱老戏
端午唱老戏,是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初汨罗人在端午节要祭龙,而祭龙中就有歌之舞之,以娱龙神。随着龙舟竞渡的兴起,江边的人们便弱化了娱龙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
回娘家
旧时的妇女,地位是较低下的,不能随意回娘家。端午节,便让出嫁女们找到团聚的机会。汨罗江一带一般是初四前,妇女们穿上平日垫箱的舍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则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携着丈夫,带上准备的粽子、盐蛋、蒲扇等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传说此俗源于女媭娘娘。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