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61|回复: 6

钢城九龙山传说(124)唐家宅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5 09:54 编辑

640.jpg

  唐家宅村,东邻吕家林村,西邻埠东村,南与九龙山脉相连,北与马官庄村毗邻。全村1346口人,可耕地面积540亩,山场面积3000亩。
   据村碑记载: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 - 820年)唐姓建村,以姓名村唐家宅。后唐姓他迁,仍沿用原村名。
   民间还有一说法: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和敌军双方分别投入兵力十万,朱元璋凭借中原第一霸主,决定在九龙山与敌军大战。身在九龙山的敌军,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威胁,打算在九龙山灭掉朱元璋,没想到唐氏二兄弟出谋化策,最后被朱元璋伏击,敌军大败。朱元璋念起唐氏二兄弟有功。将九龙山三尖崮以北,方圆两公里的地盘赠予唐氏兄弟,让其在此建村,以作有功奖赏。并以姓名村命名为“唐家宅”。
    现唐姓墓地旧址仍保存完好。后唐姓他迁,该村没有唐姓人家。
   唐姓,中华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尤其在湖南、四川地区中最有影响,唐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在780余万。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的帝尧。第二支是姬姓。第三支也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号为唐的姬姓诸侯国。除此之外,也有其他民族汉化改姓,包括汉末三国时古羌人、元代西域人以及清代满人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先秦时期,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江西、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唐朝初期,河南固始人移居福建漳州,其中就有唐姓,是当代闻名于海内外的客家人中唐姓的祖先。清朝初,唐姓开始进入台湾。
   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等。
  出自陶唐氏,为帝尧的后代,最初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成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又称唐尧。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河北省唐县)。到周武王时,唐侯因作乱被周成王所灭,唐国的土地也随即被改封给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其后裔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的,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名作为姓氏,后来就姓唐。还有一支出自丹朱氏和姬姓唐诸侯国,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五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六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左右。唐氏族谱
  唐氏族人的发源地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一带)、湖北 [ ,也就是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国唐雎,楚国的唐昧。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氏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氏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期,唐氏族人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河南颖川),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5-25 09:53 编辑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
  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
   目前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
  唐家宅村地处半山区,山为青石山,地少,水资源匮乏。以前村民只好出村担水,水贵如油,祖祖辈辈饱尝了缺水之苦;好多小伙子找不上媳妇;一遇旱灾,庄稼颗粒不收,村民逃荒要饭者不计其数。
   1953年,政府拨款与埠东村联合,将埠东山里的自然水引入村中。1964年起,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吴维勤,带领村民在村东南三条自然水沟交汇处,用两年时间修建了一座拦水坝,人畜用水得到了缓解。1974年,党支部书记张克华,跑资金,找门路,发动群众,在村东、南、西各钻井一眼,并在各机井处修一水池,配上抽水设施,吃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1982年,唐家宅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历代靠天吃饭的唐家宅人,利用地下水资源浇地种粮,年年丰衣足食,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对共产党不尽感激。
   唐家宅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青年人积极投身革命,从1938年到1940年间,参加革命而光荣牺牲的烈士就有7人,而曹氏有父子四人牺牲在不同的战场上。其中曹建告牺牲时,系鲁中军区十团一营三连连长,他的英名现铭刻在莱芜战役纪念馆烈士碑上。解放战争时期有四名同志在战场上牺牲。解放后,许之昌在任福建太宁县武装部长时因公殉职,后定为烈士。
   1946年“大动参”时,唐家宅村有很多年轻人积极报名参军。张绪汉、张绪利、许绍典、吕宝祥、吴丰哲、伊绪礼、张克新、张克利、段登亭、许之伟、马文忠等,积极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唐家宅村有较早的办学史。民国初年,村民张会三发动村民捐款积粮,在村中建起了周围四村最早的一处小学,取名为“启新小学”,自任校长,聘清泥沟村张茂成任教师。每年接收邻村几十名学生。解放后归集体所有,张绪贵任校长,许士清任教师。1993年,生源增多,学校又迁址。“启新小学”被人们称为“老学”。1975年,村集体投资又在村东南盖起了一所完全小学。1976年到1982年,校舍扩建办了7年戴帽中学。1982年中学合并到颜庄一中。2000年,由于颜庄镇对学校布局统一规划,撤除唐家宅小学,合并到鲁能莱芜希望小学,校址在吕家林村。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吴丰远考入西安公路学院,成为唐家宅村第一名大学生。1993年、1994年两年中,有张波、张涛二兄弟;吴召云、吴召春二兄弟分别考入不同大学,吕成业泰安师专毕业,张波已读完研究生。
   发展林业是唐家宅村历任领导的富民思路。建国后到1966年,林业发展迅速。1970年到1976年间,每年可出产干花椒500多公斤,山楂10万公斤。此后,山林承包到户,山楂、苹果、柿子、花椒产量每年都有新的发展。
   1997年以来,结合村庄规划,将原小桥子路改到官槐树,5米宽、300米长的水泥主干道,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莱新高速公路又在路中间处架起了高6米、长50米的桥涵,桥上桥下车来人往。主干道两侧小卖部达10余家,方便了群众,给部分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发表于 2024-10-27 0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田茂全同志:你也是老通讯员了,我也很佩服你。但你抄袭别人的文章怎么不感到羞耻呢?我发表在(村庄)上的内容你据为己有合法吗?请你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不然我就举报你!
发表于 2024-10-29 06: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剽窃了别人的作品还这样从容,我真服你了!
发表于 2024-10-30 1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天下文章一大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4-20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