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55|回复: 5

(报告文学)寻根道今话莱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3-21 16:04 编辑

   640.jpg
     莱钢,原来是一家产钢能力超千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
    寻根道今,可许多人不知道,莱钢是从小三线军工企业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划入了山东钢铁集团的大版图;2014年,山钢集团对钢铁板块管理关系进行调整,莱钢与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对机构与人员进行了调整划分,两公司坚持独立运作、协同发展,莱钢打造多元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了加工制造、钢材贸易、冶金辅料、建筑安装、物流运输等若干产业群,莱芜分公司集中精力发展钢铁业务。
   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的实施,原有的一些钢铁冶炼高炉和轧钢生产线等车间厂房相继被拆除,企业正在进行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统领的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但老厂区里,仍然保留着不少见证过莱钢发展历史的工业遗产,是莱钢奋斗精神的实物载体。
   1969年11月的一天,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上将乘坐军用直升飞机飞赴莱芜,实地查看确定在莱芜那个地方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钢铁基地。
   选址的原则是:有矿有煤,有水有电,公路铁路,交通方便,靠山隐蔽,适合备战。当时有三个方案供选择,第一个是:在莱芜的东部,莱芜火车站附近,第二个是:在莱芜南部,徐家庄火车站附近,第三个是:由徐家庄火车站向东延伸至铁铜沟一带。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上将经过实地考查,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也就是现在的莱钢所在地。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处于八百里沂蒙和四百里泰山结合部,山峦掩映,中间有一带坳地,可以将冶金厂区分散建设在山间,符合三线军工建设方针政策。
   同时,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和新城铁工厂已经建在群山山坳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现在的莱钢展馆里,有两封复印版的书面文件报告,是1969年11月10号,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建设山东莱芜钢铁基地的报告,见证了这段历史。
  选好厂址之后,接下来就是工程建设。1970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新成铁工厂、莱芜铁矿、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等划归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蕃号),对外使用山东省701指挥部(代号)。1970年4月10日,参加“七〇一”大会战的三万多名来自省直机关、企业、部队、莱芜民工团、新泰民工团、沂源民工团的建设者们,浩浩荡荡汇聚到工程现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七〇一”工程。
   4月11日,莱钢“大会战”的序幕拉开,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驱车前来张庄工地万人大会,做动员报告,当时《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还小,跟着父亲(当时是信用社主任、脱产干部)参加了万人大会,田茂泉在前头,眼直钩钩地望着开国将军杨得志的模样,唱起了《东方红》歌曲。心里想,长大以后,当一名莱钢工人多光荣,就是当一名临时工也自豪。他清楚的记得,日夜奋战的莱芜民工团、新泰民工团、沂源民工团、济建三营等建设情况。部分人干了不到两个月(上个世纪1970年临时工大转正),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
   当时的口号是:“胸怀朝阳建莱钢,要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三线建设要抓紧,要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好心”。还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慌为人民”等口号。
   (画外音:有人说,莱钢不叫莱钢,叫701工程指挥部,因为他不懂的代号和蕃号的意思,莱钢一开始就叫莱钢,对外称山东701工程指挥部(代号),对内称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蕃号),莱钢有十里钢城之称,有了莱钢,1992年11月,才诞生了钢城区)。
  决心是:“学文件,抓大纲,深掲猛批党内帮,大学习,大批判,大批大学促大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变。是英雄?是好汉?701建设比比看”!还有“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比、学、赶、超等决心!
  那个时候,701有驻军,菠萝岭是营部,驻了一个连,铁铜沟驻了一个连,石棚驻了一个连(现在石棚营房交给了艾山街道徐家庄村)。附近村庙子机井坍塌,驻石棚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22部队)听说后,下令沿河(途经方家庄大队河、雁埠子大队河、卧龙岗大队河、古墩大队河、肖马大队河)开来了两辆吊车,全连出动,干部战士近百人参战,在庙子管理区徐力勤、田洪德等同志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前来支援12大队的社员,奋战三个昼夜,终于从井底下挖出了遇难者赵现茂(社员)、刘顺(共产党员)、赵奎兴(社员)3人的尸体。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这次坍塌事故,庙子大队造成3人牺牲、3人重伤。事后,公社党委提议,共产党员、庙子信用社主任(脱产干部)田洪德含泪撰文,悼念遇难者赵现茂、刘顺、赵奎兴同志。碑文由本大队社员高志远同志用毛笔书写,本大队社员周士顺同志刻碑,现碑文屹立在庙子东机井扬水站上方。
  《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还记得,为了701工程建设,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打仗一样,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香,放心不下,十分牵挂701工程项目。1970年5月21日,亲自带队来“七零一”视察工程建设。鼓舞了建设者的斗志和士气。
   701会战开始了,小小的山沟也沸腾了,涌进38000多人,吃住都成了问题。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怀揣着报国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奋斗在荒山野岭中。“三块石头架口锅,席棚搭在山窝窝”,是对那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高粱杆或玉米杆搭起来的窝棚,在地铺上,铺上麦禳、干草,上面放上编的席,大通铺,一人有虱子,所有人都有。而且住的地方臭虫特别多,虱子大巴抓,蛇和其它虫子别说,经常爆发“人虫大战”。睡觉的床铺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有时睡着睡着,石头“哗啦”一声坍塌,人就会从床上掉下来。
  住的简陋,吃的也不好。高粱、玉米、地瓜面窝头是建设者的主要食物。这种经常硬得能打狼的窝头,一是难以下咽,二是因为长期吃,又没有任何油水和蔬菜,搞得许多人大便困难,结干拉不下来,经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出现便血现象。别看施工如此艰苦,所有来参战人员和当兵一样,都是经过严格政审的,不是说想来就来的,所有来参加大会战的人员都为能接受这样一个任务感到光荣和自豪。许多人更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田莱钢、赵莱钢、边三线这样包涵时代背景的称呼。
   新区建设之初,工人们在荒山野岭上开山建设,石方开出了八百万方,光是炸药就用了2300吨。建设之初环境极其恶劣,没有水没有电,工人们满山捡柴火烧水做饭,虽然已是飘雪的严冬,施工人员仍坚持在四十多米高空作业,刻骨的冷风吹的人都失去了知觉。
   有时刮大风,连办公的铁屋子都被吹跑几十米。可再艰苦的条件,也没能阻挡莱钢人向前迈进的决心和步伐。“困难是石头,决心是榔头,榔头敲石头,困难就低头”。几万名钢铁职工和数万名民工,就是靠着一双双被磨穿的鞋,靠着一副副红肿的肩,硬是人抬车拉,锤砸钎凿,移山填壑,一步步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工业厂房。看着从无到有的厂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莱钢展馆里,有一张反映当时建设者们齐心协力拉大绳场景的照片。为了建设变电所,他们在完全没有路的情况下,把碗口粗的电缆线,硬是从山下拉到山上。展馆里还展示有一本莱钢老领导赵茂祥在大会战时的笔记,记录了当年他在莱芜民工团寨里运输连里的故事:从1970年4月到1971年5月,运输连200多人单车单人行程两万六千里,相当于一年推着小车走完了长征路。
  莱钢在建设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620高炉的建设。620高炉当年被称为“齐鲁第一炉”,是以其620m容积命名的。当时有两位共产党员吕兴亮、张洪茂在工程建设中不幸牺牲,但他们的父母为了莱钢建设,又把他们的弟弟、妹妹送到工地,在抢建620高炉的战斗中继续做出贡献。
   历经5年后,莱钢大会战主体工程620m3高炉于1975年建成投产。自投产以来,这座高炉对莱钢乃至对山东省的钢铁生产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620”不仅是一个高炉的名字,更慢慢演变成了一代代莱钢人的精神图腾,成为了莱钢的代名词。曾经莱钢的公共汽车上写的都是莱芜620,莱钢医院当地人称620医院,还有620集贸市场等。有一个笑话,钢城610成立之初,下通知到610开会,各镇处610主任都错去了620,可见620的名声之大。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大会战“结束后,莱钢由以基建为主转入以生产为主的历史阶段。当时,由于山东压缩基建战线,莱钢有些项目没有完全按工程设计进行,致使生产工艺不配套,转炉钢系统“有铁无钢”,莱钢的生铁就被调往青钢炼钢、轧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打破莱钢并不产“钢”的窘迫状态,莱钢人发出了“我们要上钢,我们要扭亏”的呐喊。但工程建设需要钱,上一座转炉需要几千万。
   当时,莱钢正处于亏损时期,困难重重。“没有钱,我们可以不拿工资,只要能上炼钢!”职工们表示坚定支持。于是莱钢党委做出了自筹资金、自行上炼钢的决策。最终1984年1月2日夜晚,全省最大的25吨氧气顶吹转炉于19点45分流出了第一炉钢水。莱钢彻底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
   1987年的莱钢只有30万吨钢。那时,冶金部门开会是按照钢产量排名就座,因为莱钢钢产量少,所以开会只能坐在角落里。莱钢人不甘平庸,凭借着一股子敢闯敢干的精气神,到1994年,钢产量突破了100万吨!当时冶金工业部专门发来贺电,并且为每位职工发了一斤半的刀鱼。这在当年食材供应还比较贫乏的年代,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
   时至今日,许多老职工回想起当年那带着热泪品尝的刀鱼,依旧无比自豪。1997年,莱钢成功实施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创立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钢产量突破200万吨,迅速跨入全国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前列,再去开全国冶金行业会时座次也由角落变成了前排。
  地方也给莱钢大力支持,像百顿电炉,氧、氮、氩管线,双陈线建设等,《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当时是莱钢协调办主任)、吴平西、郑贤友、王克义、魏开玲(女、已逝世)等也积极参与协调。
   百吨电炉服务工作 。 该项目总投资30,6亿元。是山钢2010年在莱钢投资最大的项目。四月初,协调人员迅速的进入百吨电炉现场,先后8次召集里辛镇石家岭村、里辛村,颜庄镇瞳里社区等有关村两委及群众代表,对地亩进行了丈量,对地界进行了确认。确保了百吨电炉工程的推进工作。
    随着百吨电炉的建设工期推进,拆迁工作压力也越来越逼近,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一家拆迁户,协调人员跑断腿磨破嘴,至少要登门二十多趟做工作。为了一个迁坟,协调人员甚至陪同主人一起烧纸磕头,与拆迁户,面对面,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深入细致地工作,为莱钢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在签拆迁补偿协议过程中,石家岭村有一姓石的拆迁户,不是不签,而是因矛盾纠纷与村里赌气拒签,村两委在此事上卡了壳、没了招,犯了难,僵持中,地方知道此事后,派协调办主任田茂泉去做工作,面对复杂矛盾、棘手难题,田茂泉没有退却,主动靠上去做工作,与其啦家常,摆道理,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做工作, 为了攻破这一拦路难题,田茂泉登门拜访他家做工作不下70多次,“精诚所至,金石末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田茂泉用真诚行动感化了他,使他按规定签定了补偿协议。签字后,这位拆迁户握着的田茂泉的手说:“老田,我算服你了,如果机关干部都像你这样,天下就没有干不了的工作。
    双陈线服务工作 。 双陈线是莱钢生产的高压输入备用线,该工程开工历时两年多,由于多种原因,时断时续,至今没有完成。工程所涉及茶峪、凤凰峪两个村庄的群众达100多户,点多面广,群众思想复杂,再加上凤凰峪没有班子,群众工作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6月份,协调办接此任务后,树立真诚服务共建双赢的理念,宁愿自己挨骂,也要耐着性子去做村民的工作。例如,凤凰峪村民尚怀海,线路施工涉及到他的塑料大棚,损失大,补偿低,他一时想不通,钻死牛角,几次做工作都被他拒之门外,工作那个难度没法用语言表述,光田茂泉和吴平西就去他家28次,最后求老爷告奶奶的,终于用行动感化了他,说服了他,使架线工作顺利进行。
    氧氮氩管线工程 。进入该项目现场后,协调人员,不辱使命,积极主动地去协调,去服务。先后召集南朱家庄村两委干部开会不下10余次,让两委干部统一思想,识大体、顾大局,树立真诚服务、共建双赢的理念,思想统一后,第二步,协调办利用5天的时间对地面附着物进行清算,清算完毕后,联系莱钢动力部的领导及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认证,第三步协调办开始了实质性的现场划线,在划线过程中,有些群众对该工程不理解,再加上个别不法分子的煽动,30多名老婆孩子对协调办主任田茂泉进行了人身围攻,有的闹,有的喊,有的还骂之猎猎,为了莱钢氧氮氩管线工程的推进,田茂泉忍气吞声,耐心性子,压着火气去做说服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几天几夜反复细致地做工作,终于使村民思想觉了悟,理解了田茂泉,使划线这一难题得到解决。
  扯远了,言归正传。到2005年,莱钢的钢产量突破一千万吨,一跃成为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前列,位居全国第六的位置。2003年开始到2005年,莱钢钢产量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莱钢速度成为国内冶金工程建设的一面金字招牌。莱钢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钢铁主业基业,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壮大了钢铁产业链,抢抓机遇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体制机制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在山钢集团的领导下,莱钢与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携手落实山钢集团“构建生态圈打造新标杆”,推进山钢实现“强起来”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在集中精力发展钢铁业务、打造多元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持续提升企业发展品质,逐步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以拳头产品支援国家建设的同时,莱钢人也时刻心怀国之大者,不忘报效国家。2017年6月,一位1970年投身莱钢建设的八旬老党员寄出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指定捐给国产第二艘航母建设,信息被传到微信朋友圈,顿时引起轰动。这位老党员在汇款单附言栏写到:守住伟大祖国国门才能保住幸福家门,党的生日即到,这是特殊党费,为航母添一份力。这体现出莱钢人的担当和胸怀。
  《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说:莱钢现在保留比较完整的成片生产厂房工业遗存,主要就集中在特钢事业部厂区,这里是以前的莱芜钢铁厂第一钢厂。原一钢现存工业遗产主要包括炼钢车间、中型轧钢车间、烟囱等厂房设备,以及职工食堂等20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
   莱钢在1970年开建,莱钢一钢却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业遗存,源于一钢的建厂历史比莱钢还要久远。早在1965年,一钢就开始筹建,当时厂名叫新成铁厂。当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遵照毛泽东主席及中央其他领导人关于三线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决定在山东省建设一个小三线特殊钢厂,为本省小三线军工厂提供制造常规武器所需要的钢材。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华东局指示,当年4月成立山东钢厂筹备处。筹备处隶属山东省重工业厅领导,下设行政组、设备材料组、设计组、计财组和办公室。由于企业产品关系到军工生产,为保密起见,厂名对内称“山东钢厂”,对外称“新成铁工厂”。同时规定厂址代号为“泰安第(甲)四号邮政信箱”,当年9月改为“山东泰安第四号邮政信箱”。1965年6月25日,冶金工业部以(65)冶设字2449号文件下达山东特钢厂设计任务书。确定建设规模为年产电炉钢1.6万吨,钢材1.10万吨。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当时遵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同时考虑交通水源电力等因素,新成铁工厂,厂址选择工作从1965年4月21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历经四个多月。期间,在山东省委、省人委的领导下,先后八次80余人次进行实地勘察,行程1120余公里,在东到南岩,西到卧虎山,南起龙廷,北至石沟的方圆6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反复勘察了赵家峪等二十多个厂址选择地点,最后,在1965年9月13日,山东省后方建设办公室下达通知:“经省委研究批准,厂址设在境内的赵家峪。辅助设施建在距赵家峪三公里的潘东区(当时是潘西煤矿下属单位)。
  1966年5月,基建工作开始后,为了保证新成铁工厂按时建成投产,成立了由省、地、县、社有关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及本厂负责人参加的建厂工地指挥部。从全省调集来的施工安装单位和本厂职工以及当地民工近3000人,云集黄羊山下展开了基建大会战。为了躲避敌军的轰炸,车间和配电室都是建设在靠山隐蔽的地方,建在山洞中的配电室现在还在运行。
  1970年1月,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山东省701指挥部)成立后,新成铁工厂划归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改为七O一五厂,1972年4月,改称莱芜钢铁厂第一钢厂。自1971年钢和钢材生产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军工产品的试制进入紧张阶段。全厂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群策群力,试制成功了合格军工用钢。1973年转入批量生产为主,试制为辅时期,并结合本厂设备特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军工品种生产系列,此系列重点是12.7毫米至14.5毫米高射机枪零部件及其弹头用钢和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主要零部件用钢。
  1980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小三线工厂军转民,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示精神,一钢停止军工产品生产,全部生产民用钢材,其中主要生产特殊钢。一钢成为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内唯一的特殊钢厂。
   据原一钢厂长种道继介绍说,1993年1月,莱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后,取消一钢银行帐户,产品销售业务收归莱钢供销处。自此,一钢由原来单独核算企业成为莱钢内部的二级核算单位,现在变成了特钢事业部。
   除了一钢保留有成片的工业遗产外,莱钢还保留有上个世纪80年代建筑的办公楼。这座办公楼主体四层,中间部分五层,建筑材料显示出那个年代的特征,整体保存完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1 0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