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家庄村,黄庄东部,汶河上游,北靠沙岭子村(现在已搬迁),南邻桑家庄村250户,744口人,耕地900亩,山地1000亩。 传说,明洪武年间,王姓在山西洪洞吃不饱,穿不暖,瘟疫成灾,遍地尸骨,再加上天气大旱,王姓不得不托儿带女从山西迁此,村得有村名,以姓氏取名,此址在王庄以东,所以叫东王庄。 东王家庄村共有6姓,其它5姓均在王姓之后,迁入桑姓为第一大族,其它姓氏占少数,其中王氏人口较少,但迁居时间最长,为坐地户。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直辖市第一大姓。 东王家庄村东400米处有银子岭和三角山,海拔均在400米左右。三角山有大小三顶,大顶有山寨遗址,为古时村民躲避土匪所筑,现残垣断壁依稀可辨。从村里看,此山与银子岭形体酷似草体“山”字,故名“山字山”。 银子岭呈南北走向,脊背褐红色。相传古代有一云游道士,看中此山中藏有一银质人形宝物,称为“银娃”,价值连城,欲取之。待挖至银娃脚部时,不慎伤其脚趾,血流如注。此时银娃突显灵性,暴起沿东而遁,故此山以东脊部均为褐红色。所掘之坑,每年梅雨季节,会生出一、二个银色蘑姑,直径30 - 35厘米之问,重l千克左右。味道鲜美,食之精神顿夼每年生长一次,无复者无人能解释此怪异现象。村南腊山在该村界内450余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空气清新;山中有石猴子、樱桃石、野猫石、秤砣石、月亮石、石炕等景色,风景优美,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政府已有意向将此山辟为“森林公园”。 村中有小河,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时常泛滥,盯姓苦不堪言。那时河床七折八弯,沙土堤坝很低,汛期一到,洪水肆虐,土地被毁,房屋倒塌解放前曾发生洪水冲走尚姓家族一家13口的悲剧。1962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毁河西土地数十亩,房屋40余间,10余家屋内瓢盆漂浮。1962年初冬,在村党支部书记桑守远、大队长桑守军的带领下,成立了专业采石筑坝队,历经5年,建成3800余米的混土结构的河堤,将洪水驯服,村民自此安居乐业。 1998年至2002年村民集资,筑起堤坝、道路两用桥3座,堤坝桥形态各异,其中一座是村中的“康平坝”,坝宽4米,平常年份。河水穿涵而过,山洪来时,漫坝而流,此坝的建成,极大地方便厂桃农,呵谓足天堑变通途。 东王家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村民积极参军、参战,站岗放哨、当向导,做军鞋、筹军粮,割电话线、埋地雷。打莱芜、南麻、孟良崮,进淮海,就有158人参军参战。桑守财、桑守水、桑怀坤3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共产党员刘兰英、杨文凤送郎参军一时成为美谈。战争年代有31人加入党组织,有两人进“抗日军政大学太行分校”学习,7名将士为国捐躯,著名烈士有2名。 东王家人重视农业,注重兴修水利设施。建国初期,东王家庄村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成立东王家庄人民公社,各项工作都走在前面。“农业学大寨”时期,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山劈岭,整修大寨出,改河造地300余亩,造林560亩。自1964年以来,先后建塘坝4座,打大口机井4眼,修水渠1870米。原来靠天吃饭的人们,有了400余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同时成立了木工组、粉坊、油坊、红炉组、建筑队,建立了蔬菜基地。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款,一举摘掉了“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落后局面。最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机井配套,修筑拦河坝3座,拦水坝4座,90%以上的果园得到了灌溉,确保了林果高产稳产。 东王家庄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更是独领风骚。从20世纪80年代未起,根据本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山区独特的优势,两委在支部书记桑海成的带领下,打破原有土地的种植模式,重新整顿土地,划片经营,一户一园,人均近2亩,大力发展林果,现全村林果面积达1400亩,其中荒山达646亩,使东王家庄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经营农业。为加快该村的经济建设,提高林果的产量、质量,在科技大王桑海成的带领下,与市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并相继培养出了桑华成、桑征成两位助理农艺师,大胆对村林果进行了更新换代。目前“早黄金蜜桃”、“红冠”和“汶源蟠桃”已成为东王家庄村支柱产业,年产达200万斤,收入达100余万元。现村为提高林果品质,正申请“绿色食品”证书,加快了该村的产业调整结构步伐,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全村安乐祥和,共同奔小康。1998年,该村被莱芜市科委、莱芜市科协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3月,被莱芜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产品加工购销模范企业;2002年1月,被莱芜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书记桑海成被区里授予“科技大王”称号。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庄的自然面貌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现村移动电话入户率达99%以上,彩电用户达100%,汽车车108辆。每年春节过后,村“戏班”将演三至五天的古装戏,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