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15|回复: 2

钢城大汶河传说(120)黄庄二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2-15 20:58 编辑

640.jpg
    黄庄二村,韩(旺)莱(钢)公路从村中穿过。东邻黄庄四村,南与黄庄一村相连,西同凤凰峪接壤,北与仙人桥毗邻。921口人,耕地521亩,201亩山滩。
    据村边出土的古墓群为宋墓,说明最晚宋代即有人在此居住。而黄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卜居蒙邑黄庄。”以姓氏取名。今有16个姓氏,以李姓为主。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 秦本纪 》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是远古时期伯益的后裔,伯益长子大廉为黄夷首领,在夏朝建立古黄国,商朝以国为氏。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甲骨文(前6213、乙4642)记载,祭祀时“帝黄奭三羊”和“贞用于黄奭佑三牛”,讲述了商人祭祀,是黄尹、黄奭最早的记载。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伯益。伯益是少昊帝的五世孙,他的祖母是颛顼帝的孙女(女修)。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姓。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夏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商灭夏时,支持商朝;周灭商时,保持中立,国存而爵位降为子爵,故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远古时期,在今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大廉迁移至潢川并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等八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传说,明洪武年间(1368年),黄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当时黄姓,在山西洪洞地无一陇,上无片瓦,再加上当时天气大旱,在洪洞混不下去,乞讨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有山有水住了下来。
   一天,黄姓出门被官府查住,问他是那个庄的?黄姓长口结舌地回答是黄庄的,回到家里,和老婆孩子说明今天的来龙去脉,老婆孩子目口瞪呆,村得有村名,黄姓和老婆孩子当晚商量,以姓氏冠名黄庄。
   为保平安防御匪兵的经常性劫掠,宣统元年(即1909年)春村里按地分摊修筑环村围墙,用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石夯打成宽约3米、高约5米、长约5华里的围墙,历次匪兵都未攻破。为防止被日军利用,于1941年拆除。
  1942年2月是黄庄二村村民难忘的劫难。日本鬼子从淄博一路烧杀、抢劫,来到黄庄,乱拆民宅,修筑碉堡,从此在黄庄二村建立了据点,驻扎了一个支队,队长叫滕田。逃出去的村民藏在村北2华里之外的棋山脚下的洼子峪。此地树木遮天蔽日,杂草丛生,野狼出入,便于隐蔽,村民挖地窖藏头度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逃出来的村民大部分参加了区武工队,利用夜晚反击敌人,于1944年在蒙阴区中队的配合下,把日本鬼子赶出了黄庄。
  黄庄二村的村民刚赶走了日本鬼子,然而国民党反动军队又在黄庄安了据点,二村人还是过不上安宁的日子,1947年黄庄彻底解放了,从此二村村民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就这一年报名参军的青年就有20余人,受到了县委的表彰。
  历经沧桑的黄庄二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安居乐业。1953年春,52户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名曰“建国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刘文祥带领全村于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委立足本村资源、人力、设备条件,办起了磨面坊、油坊、棉花加工坊、养猪场、菜园等工副业项目,经济收入在周围村庄首屈一指,解决了村民的吃穿问题,无出村要饭现象。
  1972年黄庄二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对位于村西北3里之遥的西山等进行了封山造林,山顶是松柏,山腰是大黄梨和苹果,山脚是一片槐树林。几年时间,树木遮天蔽日、枝繁叶茂。1968年大旱,村民奋起抗旱,六个生产队打直径3米、深15米左右大口井一眼,在洼子峪筑坝拦水,建水库一座,水浇面积达到了 200多亩。1977年投资4万多元在二洼打直径4米、深18米深井一眼,把水送到了羊角岭顶,修建灌溉渠道3.5华里,部分地瓜地变成了小麦地和玉米地。随着生产条件、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村民丰衣足食。
  “文革”期间黄庄二村分裂成了四大组织,各自拉帮结派,日常生活生产被打乱,有的生产队日工价值0.13元,人民生活极度下降,挖野菜,吃树叶,有的甚至外出讨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勤劳勇敢、经济意识超前的二村人民,在新任书记李之国的带领下开始了经济建设。为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李之国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党员,建立村规民约,建章立制。他经常讲:“党的政策早理解早富,晚理解晚富,不理解不富。”这话像一把钥匙撬开了村民奔向发家致富的大门。
   1983年以李之茂为队长的黄庄二村建筑队成立了,人数达到了100多,走各村,闯莱钢,干得红红火火,一个劳动力年收入多者达到万元。1984年村委抓住紧靠韩莱公路的优势,一年盖起了50多间沿路瓦房,上了门市部、饭店、车行、电气维修等13个项目,涌现出了一批经济能人,李之军承包二村饭店,十几年培养了4个老板,现在各立门户办饭店,他自己又去临沂发展。刘仲庆承包的门市部正好在黄庄客车站,他瞧准了搞运输挣钱的门路,一次买了两辆客车跑莱城,经济收入很是可观。   吴茂进于1986年办起了面粉加工厂,解决了附近饭店、馍馍房的面粉来源。支部书记李之国看准了黄庄林果业发展急需包装服务,他于1991年大搞招商引资。村委高瞻远瞩,把沿路的50多间瓦房全部拆除,引进外资建设楼房,又向北延伸500米建起了1.5华里的经济带,引进家具厂4家。其中,新星家具厂占地面积28000多平方米,拥有职工100余人,引进韩国、德国的生产设备,日本的烘干技术,每年上交利税4万余元。
   近几年,村民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日出耕作、日落归家的生产方式已经改变。村民自动调整产业结构,花生地变成了桃园,小麦地变成蔬菜大棚。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房屋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黄庄二村在悠久的历史中造就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拓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0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