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冶社区,东邻洪沟,南接椁椤,西为山钢烧结厂,北邻张庄。现有人口1142人,470户,山滩面积约有300亩。 据考,西冶自元代王氏由苗山迁此建村,称王家庄;明末薛氏从蒙阴商都迁此,称薛家庄;人们习称薛王庄,后因冶锡而闻名,得名锡冶,后谐音为西冶。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 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 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 。 宋 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1大姓。王姓第1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占山东总人口的1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为元朝第1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1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5%,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3.7%)、江苏(13.1%)、山东(13.1%),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两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1大省。南方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时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间,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传说,元代末年,王氏兄弟两人从苗山迁徙而来。他俩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就选择了一个靠近河道不远的地方定居下来,这条河道就是牟汶河。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烟呢? 据说,当年牟汶河经常决口,洪水肆意。百姓纷纷外逃,时间一长,这里也就成了一个荒芜之地。 荒芜,没有人烟,野兽也就常常出没。王氏兄弟从苗山迁此,常以打猎为生,每过几天就去黄庄赶集,用猎物换一些生活用品。 一天,王氏兄弟又来赶集,弟弟说,哥哥先走吧,我收拾好再追赶你。哥哥走到半道了,仍不见弟弟追赶上来,就回头张望,发现弟弟正在一只老虎嘴里挣扎,哥哥飞身向前,一把钢叉把老虎扎伤,弟弟虎口脱生。 从此,这王姓人家被称之为“扎虎王”,后来这里渐成村落,俗称为“王家庄”。因冶锡而闻名,得名锡冶,后谐音为西冶。 西冶村北有一丘岭,名曰庙岭,传说,庙岭早年有一座庙叫玉皇庙。庙中的大殿内神像为玉皇大帝。 据年长的讲,原庙中有6棵3米多粗、10米多高的参天柏树。庙门前的盘龙柱有一搂多粗。各种石碑林立,碑文雕刻精细。香火旺盛,四邻八乡的村民逢年过节时都来烧香磕头,祈求玉皇大帝保佑。说起这座庙,还有一个奇特的来历呢。
相传,清乾隆年间,蒙阴有一位姓田的秀才,前去河南赶考,路过西冶村,见天色已晚,便找到一家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田秀才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盘缠钱不见了。那是整整三十两雪花银啊?这可把他急坏了,找遍了包袱和房间,连个子儿也没找到。田秀才顿时像丢了魂一样,瘫坐在地上。他想,没了盘缠,就无法去赶考了,十年寒窗苦读就全废了,连老家也回不去了。田秀才既懊悔,又无助,更多的却是伤心。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没了盘缠,店钱也付不上了。店主把田秀才赶出了旅店。田秀才没办法,只好做了乞丐,挨家挨户要饭,靠乞讨来填饱肚子。那乞讨的滋味才叫人难受,时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的,被人赶出门,被恶狗咬伤是常有的事。白天,要不到饭就去拣些烂菜叶子吃;夜晚,就在胡同角露天睡觉。不几天工夫,田秀才就由一个饱读经书、眉清目秀的书生,沦落成破衣烂衫、灰头土脸的小乞丐。就这样,田秀才要饭要了整整一年。一天,他外出要饭的时候,突然看见墙上贴着告示。他认真看了看,原来是**册封太后,要在当年加恩科。京师会考一般是三年一次,遇到**登基或太后册封,便开恩科,以昭皇恩浩荡。田秀才看完后,站在告示面前呆住了,他想,我在赶考路上遭难,看来与功名仕途是无缘了!我田某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如今沦落成要饭花子,上对不住祖宗,下对不起父老乡亲,那有颜面活着?不如死了拉倒!田秀才绝望地叹了口气,转身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告示,一脸丧气地朝西冶村北丘岭走去,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 田秀才爬上西冶村北丘岭后,慢慢地走近了岭崖边,面对深不见底的深渊,仰天长叹:“苍天无眼啊!万千河山,竟没有我田某一寸黄土;千百圣仙神佛,竟圆不了我田某考取功名的小小宿愿!悲哉!悲哉!”说罢,就想纵身跳下岭崖。这时,他忽然听见身后一块大石头啪啪作响,回头一看,那硕大的石头竟从中间裂开了一道缝,哗啦哗啦流出耀眼的银宝。田秀才愣住了,他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把眼睛揉了又揉还是不敢相信,干脆抬起胳膊来咬了一口,直到胳膊淌了血,他这才流着眼泪接受了眼前的这一切,原来是苍天开眼啊!此时,田秀才是自愧不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猛磕仨头,赶忙把上衣脱下来,张开铺在石缝下,接那淌出来的银宝,直到褂子包满才作罢。为防止被人发现洞门,便扯了把万年蒿塞住了。 满满的一包银子,被田秀才连背带拖地弄到岭下,累得他直喘粗气。毕竟是饱读诗书之人,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旅店的欠账还上。旅店老板见那要饭的秀才又来了,忙打发下人把这丧门星赶出去。田秀才忙说:“别赶,别赶,我是来还账的。”店主见这田秀才连上衣都没穿,还说是来还账的,怎么也不相信。田秀才便把那包银子放在柜台上摊开给店主看,店主惊讶得张大了嘴,便问他咋得了这么多银子。田秀才实在呀,就把过程全讲给店主听了。店主捋了捋胡子笑道:“秀才呀,苍天助你啊,你的出头之日到了!你的账目,我一分不多收,一分不少收,该怎么算就怎么算。支上店钱,你赶紧上路赶考去吧!” 结完账后,田秀才便火速赶往河南,去参加恩科会考。店主呢,便毛毛地登上了西冶旧村北丘岭,去找那淌银子的大石缝。到了岭上,店主左右前后找了一个时辰,却发现遍地都是万年蒿,再也找不到那淌银子的石头缝了。 长话短说,田秀才赶到河南后,立马就去报了名,随后找了家客栈住了下来。第二天接到通知后,田秀才便去参加第一场会考。一大早,官兵就把守在考场内外,主考官和各个官员早早地在场外等候,考场门口的考生更是蜂拥般聚集着,那阵势真是如潮滚似浪翻。考生在首场会试中,都是在相互隔开的单间进行的,屋外官兵看守森严。田秀才终于进入了考场,找到自己考试的房间,摆开文房四宝,开始阅题、思考。第一场会考为三天,每天一篇文章。田秀才镇定自若,提起笔来文思泉涌,文章一气呵成。完成了第一场会考,顺利进入殿试。开试这天,大殿正中龙椅上高坐着当朝皇帝,众官员分列在大殿两边,考生一齐坐在大殿中间。殿试开始进行,**命题后,考生们都聚精会神地挥笔做题。整整一天后,殿试结束,考生们便回到客栈等待结果。三天后,皇榜贴在了国子学门口,人山人海围在那里。田秀才费了好大劲才挤了进去,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名字清清楚楚写在了皇榜上。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像孩子一样连声叫道:“我中了!我中了!我中了进士了!” 由于田秀才长得一表人才,清秀而不乏阳刚之美,被**选中做了吏部主事。他为人朴实,从政清廉,办事公正,三年之后就升职为吏部侍郎。但他没有忘记当初苍天对他的恩惠,便请假来到西冶村北的丘岭。面朝苍天,连连磕头,捐出几百两雪花银,交给地保,要他在岭上修建庙宇,以答谢天恩。之后,田侍郎赶回了京师。时隔不久,一座威严的玉皇庙出现在西冶村北丘岭上。古砖古瓦,翘檐飞角,显得格外庄严。每年正月初九为庙会,善男信女云集此庙,顶礼膜拜;一年四季,祈雨、祈福、祈子者络绎不绝,十分灵验。直到今天,香火依然十分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