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2-4 09:14 编辑
周家坡村,原村东邻莱钢焦化厂,南靠莱钢铁路编组站,西挨莱钢运输部,北与陈家庄村接壤。“黄洋山大街”穿其北境而过,“双泉路”贴村东南行接钢都大街,莱钢的两条生产铁路线自村南西接磁莱线。村西2公里是二零五国道。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庄与厂区交织在一起,村庄占地面积1.24平方公里,200户,612口人。 明朝初年周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坡,冠以姓氏,故名周家坡。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属于以氏族和国名作氏。 截止2020年12月31日,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古今绝大多数周姓人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始祖,也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周文王姬昌或者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随着周王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周姓也由西向东迁徙,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成为巨族。 [2]周姓原来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秦灭六国以及秦末战乱,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之时,周姓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唐末五代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开始移居海外。 当今周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湖南、江苏、四川,三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6.7%,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江西七省,占周姓总人口的38%。 出自古周国。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臣子周昌和周书,都属周部落(古周国)。 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 传说,明朝初,天气大旱,周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周老汉看到这里比枣强好,便居住了下来。 一天,周老汉到黄羊山砍柴,见一老头问他那里?周老汉不假思索地说,我姓周,在周家那个坡上住,不信,你看看。 老头笑道说,我知道你姓周,你住的地方没有名,今天你说出来了,我看很好,就以你的姓氏建村吧,回家后,周老汉和老婆孩子一商量,定为周家坡。从此以后,周家坡村名延续至今。 战乱年代,周家坡村屡遭匪患兵侵,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土匪李方纲、翟方荣(驻地在莲花山附近袜子铺)、抢劫周家坡村,掳走周茂功、刘庆选、刘宪永、刘清田、周楦等当人质。为救人质共送给土匪五千块大洋,由于送得不及时,周茂功被残忍杀害。日寇入侵时期,驻清泥沟的阎团经常来周家坡拿钱拿粮, 1940年5月20日汉奸小头目外号叫郑线绳子、王沫子带人来村劫掠,烧毁房屋100多间,抓走周俊杰当人质,采取吊子、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强令送去800块银元才放回。 周家坡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周茂松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家坡村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先后有20多人奔赴战场,周俊荣、刘佐周英勇牺牲。那时,男壮劳力为子弟兵抬单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全体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斗争。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条件、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祖祖辈辈辛勤劳作,连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解放后,村民重点在平整土地上下功夫,新增土地50余亩,建修8000立方米的小型水库2个,使过去的“靠天田”变成了“粮食囤”。由于莱钢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周家坡村大量的土地被征用。所剩土地不足60亩。1995年村民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少量土地的耕种、灌溉全由村委会负责,全体村民由农业向企业转型,村民的主要精力转向商品经济与第三产业。 境内地下贮藏着丰实的矿产资源,有着大量的无烟煤,周家坡人敢为人先,开个体私营企业之先河。20世纪30年代末,就创办周家坡煤炭公司,足见村民之经济意识。 现村中有刘、周、赵、李、栾、张六姓,村人大都儒雅诚实,和睦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