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庄村,东与西冶居委会相连,村北是张家庄、周家坡,村西与逯家庄相邻,村南有一条从磨石山发源的河流,向西经逯家庄、城子坡汇入汶河,河南边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开采过矿石的铁山子。全村耕地面积435亩(1952年丈量土地时所得数据),山场70多亩,人口198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吕姓迁此,以姓名村为吕家庄。建村之初,仅吕、索两姓,后苗、王、赵等姓迁聚,今吕姓已无。村民以种粮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作小杂粮。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在2018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 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吕国被灭后,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吕这个姓氏。(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许、申······等为氏),当时,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氏之一。 随着历史进程,到商周时代,伯夷这部份以吕为氏的后裔,又一次分化吕这个大氏为众多小氏,先后易吕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从资料可查到的,到西周时期只有姜尚一个人在继续使用吕作氏,称姜姓吕氏名尚(2600年前源自姬姓的吕锜一族,也开始用吕作氏在河东郡繁衍生息,这支吕的后裔一部分人以后又改用另外的字作氏,另一部份继续用吕作氏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流失,上溯找不到其准确的传系后,就认吕尚为祖源,溶入到现今的吕姓中)。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传说,明洪武年间,在山西,吕姓吃不饱穿不暖。 一天,吕老汉拖儿带女,领着老小乞讨来到这里住了下来。村得有村名,吕老汉和家人商量,以姓氏为名,叫吕家庄。 抗日战争时期吕家庄与西冶合为一村,1943年为解放区,1944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薛庆文任指导员,王元贵任村长。当时寨子驻有顽匪闫团,清泥沟驻有陈三坎。为了保卫家园,防止顽匪侵扰,成立了以苗传江、索向成等人组成的革命武装组织,时有七八条枪,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吕家庄与西冶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56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吕家庄称第五福兴社农业合作社,社长赵合龙,书记王元贞,会计赵海龙,保管王秀山。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这年村内“唐槐”被砍伐。 1959年冬天省冶金局副局长徐光来此组建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厂址选在吕家庄居住地,吕家庄整体搬迁。1960年春天,吕家庄48户搬迁到西冶东侧的洪沟村,两村合并叫吕洪大队,吕家庄不复存在。
1980年吕家庄村民与洪沟村民共同生活了20年后,又搬迁回吕家庄旧址,在未被征用的小河南果园里重建家园。1982年4月吕家庄村民要求沂源黄庄公社恢复吕家庄建制,黄庄公社党委写报告要求批复“恢复吕家庄大队”。1982年7月,李振副省长、临沂地委书记陈书记、县委张书记来吕家庄考查。1982年12月28号,根据省政府51号文件,批复了“恢复吕家庄大队”,由四级确定搬迁费60万元(莱钢占地、生活保障费)。
1986年7月1日吕家庄村民农转非,莱钢首批从吕家庄招工26人。10月份吕家庄成立居民委员会,书记王子堂,主任赵金城。建居后,由于莱钢的改扩建,吕家庄的耕地大部分被征用,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务输出,干建筑、杂活等。
改革开放后,居委会领导积极引导居民发家致富,村里的个体经济和村办企业不断发展,上了汽车修配厂,成立了建筑公司,开办了百货商店。小卖部、小百货、修理店、饭店等飞快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涌现出了大批的经济能人和创业者。如自强自立的苗成海,农民企业家苗宗福。苗宗福由带领几十人的小工连开始,后成立有一定规模的建安公司,组建成钢城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个拥有3800余人的大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