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回家庄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北依葫芦山,西傍汶水河。东与小回家庄、清泥沟、于家庄接壤,北、西、南与沈家崖、古墩、卧龙岗、雁埠子村隔河为邻。现全村103户,273口人,耕地215亩。 据《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朝初年回姓人氏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回家庄。该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是莱钢生产用水主要水源地之一,每逢春季枯水期,许多井枯干无水,而沿河4眼300米深井,虽昼夜抽水不停而不竭。 回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 出自祁氏尧帝之贤臣吴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吴回,是生活在吴山(今浙江杭州西镇)的一个杰出人物。吴回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远古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称吴回。吴回氏族部落以叫声宏大的驺虞兽为图腾,吴回之兄重黎担任帝喾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帝喾所杀,吴回便接替了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主要是观察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任祝融后远近闻名,威信很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在史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待幸雍,祠王畴,通回中道,名四中。”在史籍《明通志》中记有“陇西北有回城,亦中回中。”吴回部落发展后,广布于今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故曰“回中道”,“回城”,吴山,千山均为其吴回姓名而命名。吴回部族的一部分留居吴山,至夏,商、周仍存。其族的另一部分人约在尧舜之际渡河而迁晋南,于商末形成吴山(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的吴伯国,并留下“虞”的地名。吴回又带领部分族民从于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吴回逝世后亦葬于该地。在江南一带亦有吴山,虞山之名。吴回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即火神。历史典籍皆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米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神秘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南方之神。吴回的子孙后代,有称吴氏者,有称回氏者。 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四十九位,以严州、曲阜、河南为郡望。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伊犁市,江苏省的徐州市沛县,河北省的沧州市沧县、青县,衡水市枣强县,邢台市柏乡县,天津市的和平区,吉林省的扶余市,山东省的荷泽市巨野县,辽宁省的海城市,云南省的隆回小沙江地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回氏族人分布。我国河北、山东、西北今居住着不少姓回的回族。 传说,清朝初年,河北枣强一带,天气大旱,颗粒无收,就是这一年,回老汉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领着老婆孩子,一路要饭逃到这里。 一天,回老汉到村北依葫芦山砍柴,啦呱当中,一砍柴老头问他是那个庄里?回老汉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回家庄的”!于是,回家庄名字在四邻八乡传开。清光绪25年,回家庄河水改道至村北,第二年,洪水冲毁了部分村民房舍,刘姓村民无奈,为避洪水迁至葫芦山前偏东南处建村(小回家庄),村名以冠“大”字,称大回家庄。 据清嘉庆年间(1617年)孙氏家谱记载:“屯置四面环水,形如舟,水涨舟高,宝地也。”据文字考证,大写之“字”亦形如舟也,亦似银元宝,或铜硬币,有聚财之意。后回姓人氏逐渐绝其宗族。 战乱年代,村民有逃难到山西,闯关东到吉林、辽宁,避荒乱到河北、淄川者,有漂落数年返归故里者,亦有定居于外地者。 据《孙氏族谱》载:培裕,字兰田,清同治廪生,德高望重,村民偶有纠纷,请其调之,无不和解。其门前有一古槐,树下一石,长7尺有余,宽5尺有余,厚尺许,人称“上马石”,古槐栽植年月不详,虬劲苍郁,粗越3围,高达5丈,茶余饭后,村民多纳凉树下,听长者谈古论今。后树中空成洞,依然枝繁叶茂,1964年全村搬迁后,树渐枯死,村民伐之为薪。 树南建有**,其地处全村低洼处,据村中长者讲,虽村庄数次被淹,而庙无水,本村及邻乡村民皆日天神有灵,虔诚信奉,逢良辰吉日多往叩拜。此庙文革初期被拆毁,现庙基尚存。村西有一池塘,占地两亩,称“西汪”,塘中所产白莲藕;白、香、脆、美闻名乡里,历史悠久。村北有桑园20余亩,村民有植桑养蚕之传统。孙氏祖茔自然生长一巨大白杨,高十余丈,粗可三围,枝叶茂盛,覆盖地面半亩有余。更有奇者,树干约一人高处分为中东西三枝,其中枝直如垂笔,两侧枝向东西微弯,且三枝等粗,村民称之为“三炉香”,过往行人无不称奇。 河流改道后,村南河段,逢冬春则枯,夏秋则流,村居河中,地形如船,故有船地之说。村居险地,水患频繁,危及村民生命财产,故在村东南北筑有土堤防灾。每遇洪水,村民自动巡堤,如有险情,不分男女老幼,皆抱薪负土加固河堤。堤内庄稼拔去筑堤,而田主未有怨者,民风淳厚如此。1964年大回家庄为避水灾,全村迁到葫芦山以南。 迁村后,村址北依葫芦山,村前有一大片洼地,称前洼,十年九涝,有“古墩旱死荆棵,回家庄来了熨贴;回家庄淹死老鼠,古墩到了好处”之说,因此,庄稼十种九不收。后来村里组织人力将其改造为“台”田、压沙治碱,田中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沟宽2至3米,种植水稻数年,开创大回家庄种稻之史。后气候干旱,沟已填平。 村北之葫芦山,因状如葫芦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奇特,似《三国演义》中的街亭,西有九龙山,汶河经两山之峡北去。20世纪60年代在山后建一水库,名曰:“葫芦山水库”,山映水中,如诗如画,数年后因莱钢污染,水质急剧下降,致使鱼虾不生,造成附近居民饮水困难。东有黄羊山,与西面的九龙山之间有山谷长约千米,名“葫芦空”。 此处自古即为莱芜至新泰之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武装曾于此处伏击日军,毙伤日寇多人,并炸毁军车一辆。 现在村里有孙、乔、贾3姓人氏,以孙姓人氏居多。但居民世代和睦相处,性情温和,民风淳厚耕读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