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庄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村东邻莱钢机械厂、南城子坡村,南接徐家庄火车站,西邻方家庄村,北邻南于家庄、清泥沟村,磁莱铁路南北向从村中穿过。耕地278亩,330户人家,942口人。 据徐氏墓记载,明朝末年徐姓由泰安郊区徐屯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相传,明朝末年,天气大旱,徐姓由泰安郊区徐屯迁此,徐老汉看到这里紧靠牟汶河,北有白沙岭,南有沿河平原土地,比泰安的徐屯好,便居住了下来。 一天,徐老汉单独到牟汶河钓鱼,见一白胡子老头问他那个庄的?其实这个白胡子老头就是太白金星(神仙),徐老汉不假思索地说,我姓徐,是徐家庄的,不信,你看看,就在牟汶河东边住。 白胡子老头笑道说,我知道你姓徐,你住的地方没有名,今天你说出来了,我看很好,就以你的姓氏建村吧,回家后,徐老汉和老婆孩子一商量,定为徐家庄。从此以后,徐家庄村名延续至今。 据《吴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徐家庄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建瓦房上百间。村西首建有**、土地庙,**西3米处有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树高30余米,粗近3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有树王之称。可惜战乱被毁。为了便利村民的生活,在村南北大街北端设有全村共用的官碾,东西大街西首有官井一处。 民国期间,土匪频繁,时常烧杀掳掠百姓。民国十四年(1925年),村民为躲避土匪抢劫,部分村民到清泥沟避难。是年古历端午节,土匪刘黑七部,深夜偷袭清泥沟,攻破围墙杀死120人,其中有徐家庄村民10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吴式愈等六名(吴子诚、吴子山、张呈仁、张呈祥、刘沛明)青年志士,毅然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中去,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40年 左 右,新、沂、莱三县交界一带,兵荒马乱,日伪军时常入村烧杀抢劫村民,百姓民不聊生。颜庄区委指派吴洞云为“伪村长”,对付人村的各种反动势力。吴洞云有胆有识,在危急关头,急中生智,营救了颜庄区委书记张子超和通讯员吴希珠,并保护了村干部和军属。 莱芜地区有了党组织的活动以后,徐家庄成为莱芜最南部的一个活动根据地。至1940年,村入党人数超过20人,并成立了党支部。刘伯戈(当时是莱芜县委代理书记)叛党后,1942年,徐家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至1947年在党的领导下才成立了村政权(施立俭任村长)、农救会(秦淑营任会长)。新的革命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动员村民参军、参战。 1946年国民党军进犯山东,还乡团趁机为虎作伥,残害了多名军属干部。1948年3月19日早6点多钟,还乡团200余人分三路包剿驻该村的翟镇武工队,由于武工队早已撤离徐家庄,还乡团扑了空,于是,嫁祸于村民,他们枪杀了赵乐义(地下党,双杨桥村党支部书记到此探亲)和村民施立进,枪伤村民吴式星,抓去村民秦叔进。 徐家庄村到清朝末年间已有800亩土地,沿牟汶河平原面积占90%。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 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然亦不乏经商之精明。吴式栋在寨子村开设聚和酒店,生意兴隆。吴占录的挂面房,工艺精湛,做出的挂面,细如线,口味精,畅销方圆几十里。铁匠张大,当年锻打的刀刃活,锋利至极,削铁如泥,闻名十里八乡。石匠吴众云精于碑刻、浮雕,刻写各种花草、鸟兽、人物形象,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现在全村有吴、施、张、秦、孟、刘等姓。后徐姓外迁。姓氏当中吴氏居多,但村民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