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45|回复: 0

钢城大汶河传说(93)灰菜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2-12-18 19:03 编辑

640.png
   灰菜峪村隶属钢城区汶源街道,东南为新泰围平庄、外峪,西2公里为大上峪村,北为东峪。现有60户,180口人。耕地190亩,600亩山地。
    据陈义平的谱碑载:清道光年间,陈明清兄弟三人与两位远房兄弟,在新泰县公家庄无屋可住、无田可耕,被迫迁居于蒙阴灰菜峪而居。
    此前灰姓人家在峪中开荒,以种菜为生,现灰姓人家绝后,只留下屋框子和荒地,该村以姓氏建村,灰姓种菜,再加上在峪里,取名叫灰菜峪。
   灰姓,现今极稀僻姓氏,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永寿县常宁镇的灰家村、豆家村、豆灰村等村庄,总计有约2000口人,系汉族,另在湖北省竹溪县的泉溪镇塘坪村、该县天宝乡的孔雀村有聚居,2村共约1000多口,亦系汉族,四川省筠连县镇舟镇雷家洞也有100多口的灰姓人口,系苗族,另在云南的金平县者米乡河边寨村灰家寨组也有不到200口的灰姓,亦系苗族,云南马关县也有聚居的苗族灰姓人口。灰姓在诸多古今姓氏书籍中都几乎无载,《新编千家姓》中有收录,但未注明其源出,介绍也寥寥数语,仅言源出不详。据灰姓人仕口口相传的传说,灰姓亦系由避祸改氏而形成的一个姓氏,原为黄姓,明代时期在朝廷为官,遭奸臣所害而满门抄斩,族人中有一人侥幸逃出,后在祭拜死难族人烧纸时见纸烧后形成灰烬,遂以“灰”为氏,从此繁衍生息。据统计估算,灰姓人仕现全国不会超过10000人,属极稀僻的姓氏。
      话说陈家三兄弟,在新泰上无片瓦,下无针扎之地,道光年间,被迫从公家庄迁来之后,峪深荒凉,以卖柴度日。后诸兄弟不怕艰难困苦,开荒整地,使惜日的荒山变成美丽的乐园。
   到了清末,陈家逐渐殷实。据说,当时陈义平开荒的田已达60余亩,陈子平、陈玉平开荒的田各有十几亩,虽算不上富裕,但亦丰衣足食。
   子嗣繁殖,人口最多的时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口达到246人。1971年周家随母从寨子村来到灰菜峪。1975年薛家兄弟3人来此投奔外祖母家;1990年兄弟3人又携全家迁回汶源街道西冶村。
  艰难的生活使灰菜峪人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陈宗顺的3个子女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陈培明、陈培孝大动参时,参加了解放军。陈培亮参加了莱芜战役,后南下。解放后,陈培生7个儿子中,长子陈绪廷、次子陈绪禄、三子陈绪满、五子陈绪富都参军。受革命影响,陈宗顺唯一女儿陈培英早期入党,没有裹脚,任妇女干部;她带领妇女摊煎饼,做军鞋,为部队做了不少的好事。
  陈宗元是陈义平七子。陈义平深知没有文化之苦,把陈宗元领到小上峪秀才刘兴让(字子升)私塾上学。在刘先生的悉心培育下,陈宗元学到了文化知识,后参加了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灰菜峪村民党员多,他们积极为党工作,为部队站岗放哨,抬担架,救伤员。这里是解放区,敌占区的党员干部到这里来,党员群众都热心周到地安排。
  全国解放后,灰菜峪村从互助组、变工组到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到人民公社。村民继续发扬先辈的开荒精神,在种好地的前提下,在吴家峪子栽上花椒树,在东峪子栽上苹果树,山顶栽上柏树,绿化了山头。庄稼丰收了,花椒、苹果换回了钞票。1961年东灰菜峪分出,成为两个行政村。
   1968年适值新华厂在这里建厂,灰菜峪人挖房基,出地槽,盖房屋,垒围墙,收入可观;再加上有一个石灰窑,供整个新华厂用,当时,厂里工人每月才30多元,可灰菜峪大队年收入在2万多元以上,在公社、县里,村民收入都是叫得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0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