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47|回复: 3

向杜伯奇先生致敬!——张期鹏先生致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1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我的老师杜伯奇先生

——在杜伯奇先生师生师友书画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张期鹏



  我是莱芜师范的老学生,但一直不敢说是杜伯奇先生的学生。我们1982年秋天入校时,他是莱芜师范学校校长。我们的开学典礼,他肯定参加过,并在主席台上就坐,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典礼是在我们教室西头的一个小树林里举行的,当时天热,那里还是挺凉快的。

  一个学校的小树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那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学生们在那里漫步、闲谈,总觉得比别的地方有趣;在那里恋爱、交友,也别有一番情味。读点书,背背唐诗宋词也是好的,风吹过了,树叶哗哗响,麻雀、喜鹊在飞,知了在叫,那是一种热闹中的安静。可惜的是,现在有这样一片小树林的学校越来越少了。很多校园里都光秃秃的,好像那个校长跟花草树木苦大仇深。

  所以,我们当时都特别感谢我们的校长,都觉得那片小树林,肯定与他有些关系。其实,一个校长、一位老师,他所终生从事的,就是培育幼树的工作。在那些有关教育的名言中,也是常常把育人与种树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习惯上也被人们誉为“园丁”,学生则被称为“桃李”。人们赞美一位老师的成就,最常说的就是“桃李满天下”。因此,那些没有小树林的学校,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幼儿园,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一种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不光影响学校的环境,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片小树林,在那里成长起来的学生,恐怕难免会在精神空间里缺少那么一点绿色,一点生机,一点温婉细腻的情感。

  我现在回想莱芜师范的生活,很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位校长。不但如此,他也是我们直接的授业老师。在他1983年卸任校长职务以后,一直都在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兼教我们书法课。我的同学吴培群对此记忆深刻,是她最先想到了这段往事,并说杜老师当年是“汶上一支笔”。同学谢少成记得,杜老师当时是用毛笔蘸了水在黑板上给我们演示。同学周光暾得到过杜老师书写的“学而不厌”,惜已丢失;李光明获得的杜老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珍藏至今。

  我也记起了我们当年在课堂上写毛笔字的情景,记起了当时杜老师教我的是“柳体”。每次课后,他都给我们批改作业,在我们写得稍微像样一点的笔画上,用毛笔蘸了红墨水画一个圆圈,以示肯定和鼓励。我记得我当时的书法作业上,那个像小红月季骨朵一样的圆圈很少。我对那些满纸上都是“小红月季骨朵”的同学,羡慕得有点咬牙切齿。我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同学保存着当年的书法作业,如果保存下来,该是一种多么珍贵的回忆。

  除此之外,我与杜老师就没有别的交往了。我知道自己的书法蹩脚,没有向他登门请教的勇气。现在我想,如果当时再多用点功夫,写得再好一点,多好。那样,我就有可能成为杜老师的亲传弟子,写得一手好字了。至少今天,我也可以写出一幅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展览上展示一番了。

  不过,杜老师并没有因为我写不成毛笔字,忽略我的存在。在老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宝贝”,他看每一个学生的眼神都是亲切温暖的。后来我当了老师才知道,作为学生,在老师那里是完全没有必要自卑自怯的。因为只有不孝的儿女,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在我临近毕业的时候,经过学校选拔,与我的同学张明一同考入了泰安师专,他读物理系,我读中文系。我们的老校长不知道怎么听说了这个消息。他大概很高兴,专门让人给了我一幅书法作品。我记得当时同学们都很惊异、羡慕,因为那时候能得到杜老师墨宝的机会并不多。

  我把杜老师的书法带回家,我父亲小心翼翼地展开,又交给我奶奶。那可能是我们家里人第一次见到宣纸,也可能是我们家有史以来的第一幅书法作品。那时候奶奶和父亲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装裱,我奶奶就打了糨糊,把它贴到了我们家正屋的正墙上了。我们家那面被炉子熏得黑黑的墙壁上,没有多少东西,记得只有一张家家都贴的“领袖像”,还有每年春节村里送给复员、退伍军人的慰问画。我爷爷是抗美援朝老战士。

  杜老师的书法不光成了我们家的一宝,在我们村里也引来了不少关注的目光。当时我们村有一位中学老师,是那个特殊年代写大字报练出来的写家,会写毛笔字。他就到我们家看过好几次,并且说这叫隶书。有一回,他还拿了一张白纸,用铅笔一笔一划地将那字形描下来,说是回家照着写。那时候,农村里要想得到一本字帖,是很不容易的。

  最有趣的是我爷爷。因为打仗,他去过上海,去过海南岛,还去过朝鲜国,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他看了杜老师的字,说怎么写得这么好呢,比那些大标语强多了。于是就让我练,我说我不行,他根本不听那一套。

  那年秋天,我去泰安师专中文系上学;年假回来,爷爷就让我写春联,还专门买了几张红纸,让我父亲给我裁好了。奶奶、母亲也说我写最合适,说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再去求人写春联,让人家笑话。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写,拿毛笔的手直哆嗦,但家里人都说我写得好,不愧是跟着名师学过的。

  对联贴出去,在春节期间来来往往的邻居、亲朋中,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不是因为我的毛笔字写得好,而是因为那些对联都是我自己编的,与别人家对联上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不过,当时编了一些什么话,今天已经完全忘记了。其实大家一猜也就知道,一个刚读了半年中文系的学生能写出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文绉绉、酸溜溜的词儿。不过,这在当时的春节对联中也算比较另类了,所以引人注目。

  我今天谈这些往事,无非是想说明一点,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杜老师的一幅书法作品,在我们那个还不算偏僻的乡村引起的波澜与回响。如果用文学形象来比喻,它可能就是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诗歌《坛子轶事》中写的那只“田纳西州的坛子”。它给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带来了很大的文化和文明的冲击。我后来坚定不移地走上文化传承之路,原因当然是多方面,但三十多年前杜老师那幅书法作品的引领和激励当在其中,甚至是极为重要的。

  可惜的是,年月久远,杜老师送我的那幅字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后来我曾将那幅字很小心地从墙上揭了下来,并且是按照一位朋友的指导,先在四角抹糨糊的地方沾了水,浸透了,然后往下揭,揭得完整无损。揭下来晾干以后,我还将四个角上沾的石灰,用小刀很仔细地清理了一下,叠好,夹在了一本十六开的杂志里。因为贴了好几年,纸页有些脆了,也有些黑黄了,但整体还是完好的。

  我不知道这幅字还在不在,后来我找过多次,都没有找到。我相信它不会丢失,它也没有理由丢失。我觉得它就在我老家的某个地方,静静地等着我。现在,因为旧村改造,老家的房子已经拆了好多年了,老家也已面目全非,但我依然相信它就在老家的某个地方,静静地等着我。刻在心上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像当年杜老师那清瘦、雅善的面容,永远都刻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永远都刻印在了他的同事、朋友、学生的心里一样,永远不会磨灭。

  我至今还记得杜老师当年给我写的那首诗,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觉得杜老师送我这首诗,不是随便写的,其中寄托了他很深的意思。那就是大千世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自以为是;要相互欣赏,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杜老师一生谦逊、低调,他也渴望他的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

  但我不是杜老师合格的学生,也成就不了杜老师那样的事业。我能做的,只是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为杜老师文化精神的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太需要杜老师了,太需要这种纯粹的文化精神了。因此,我们要感谢杜老师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感谢他的家人和当时的受赠者的精心保存,感谢那些为这次展览无私奉献的师友们。  许多年前,一位大师级人物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今天想说,会的。因为不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总有那样一些人,很多人,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努力。



2022年11月6日于垂杨书院莱芜文化中心

图片

20221107161835front2_0_444262_Fm4dr4Q918dCcbHIVIsFcdHliP7N.jpg
20221107161835front2_0_444262_FtwzJLoQ3WAvbqprszvMvpoJ9l4o.jpg
20221107161903front2_0_444262_FjmWj3rAoi3U-V06oHNzbJlc26rq.jpg
20221107161903front2_0_444262_FijwRKSjuHutrUHck2_EGpRFFsPR.jpg
20221107161903front2_0_444262_FqIOgrhFGmVUPyBXDA7RhPjcKBE4.jpg
20221107161903front2_0_444262_Fi-c1xKyPZTrsOpzr0VNwpLcJ2y4.jpg
20221107161903front2_0_444262_Fq7yZ6DfpaNlf1iaDRo1FjToGbjr.jpg
20221107161903front2_0_444262_Fkeh0iesyXia_XPJqjoredL5Z2dn.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杜伯奇先生是抗日英雄,解放战争,建国后在汶上,泰安地区及莱芜政府,教育战线上为人民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
20221107162109front2_0_444262_FrHfLBM5J8yrJ5dTcW_-g6GM1tCR.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0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但是打开门后,进来的文化糟粕也多。侵蚀了我们以毛主席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思想。一些所谓的诱惑,导致人们思想浮躁!把一些好的文化和优良传统给侵蚀了。忘记了我们中国人民是在共产党员领导下发展致富。习主席力挽狂澜,把社会的不良习气大力纠正。我们需要榜样的力量!更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下去!

   不忘初心!怎么爱国?中国人民在旧社会是多灾多难!笑贫不笑娼,认钱不认人的劣风该刹住了!日本鬼子战争赢不了的,通过文化侵蚀又回来了!连南京上海等苦大仇深的人们,都忘记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历史不容抹去!现在的幸福,是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冒着生死离别的危险换来的!中国文化急需人民了解学习!关注一下杜伯奇先生的书法艺术,陶冶情操!学习他们老一代领导同志的奉献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19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