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泉岭村西一公里处,有一与新泰交界地势险要的关口,名曰“青石关”。此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古时候村通往关口的路上,全部由青石条铺平.一直铺到关顶。上山的路面狭窄,两边悬崖峭壁,是新泰泉沟通往今济南钢城寨子的重要交通要道,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此关时,留下了珍贵的诗篇和绝句。其中有一首描写“青石关”的歌谣: “东岳泰山十八盘,一盘更比一盘险, 你若来攀青石关, 犹如竖梯上九天。 自古华山一条路, 哪能比得青石关。” 歌谣虽然吹牛拔高,但不失“青石关”的文化厚重,正是它独特的地貌奇观和“牛”文化,才造就出了一个个朗朗上口诗篇和传说。 传说之一, 青石关西门外的石铺路以西,原有一座石碑,上刻“圣王所憩处”。关于此碑的来历:据说清朝同治二年,新泰知县巧立名目,多收钱粮,激起了乡民的不满,大家推举刘培德为起义领袖。为扩大影响,巩固起义组织,刘培德自立山头。清政府在派吴载勋镇压不利的情况下,又派负责山东、河南等地的军事统帅僧格林沁来此镇压起义军。僧格林沁路经青石关,当他走上关西门外的石铺路时,突然马失前蹄,被摔于马下,他只得在此休息一会再往前走。 后来,保皇乡绅刻石碑一块立于道西,以便后人知道圣王来此。此碑文革时期毁之。 传说之二,
青石关顶的北面有一座“山神庙”,巍然居于山上。庙墙全部由条石砌成,雕梁画柱,两只石狮威武地站在庙前,五尊神像昂首挺胸分列庙中。每逢节日或村民遇到灾祸,都来庙中祷告,乞求神灵保佑赐福,庙中四季香火不断,游人如织。1980年修建乡村公路,已把青石关劈成南北两半,关顶上的“山神庙”被毁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清泉岭村住着一户姓曹的人家,人善良、能干,经常救危扶困,帮助别人,村民都叫他"曹善人"。西施家峪村东红山子上还住着一名神秘隐士,不会讲话,人们常叫他哑巴大叔。 有一年秋天,曹善人种了二亩地西瓜,藤壮、瓜大,长势喜人,其中有一个西瓜长得硕大无比,人见人赞。 一天,哑巴大叔路过瓜地,用手语告诉曹善人说,在他下次来青石关之前,那个硕大的西瓜千万不能摘掉或卖给别人,一定给他留着。曹善人答应了,并一直给他留着。可是眼看西瓜一天天成熟,一个个瓜藤枯黄死去,秋种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就是不见哑巴大叔来取瓜。终于有一天,曹善人实在等急了,就把那个西瓜摘掉放在家里,把瓜地耕种了。 就在曹善人把西瓜摘掉放到家里的第二天,哑巴大叔来了。哑巴大叔看到摘掉的西瓜又气愤又着急,匆忙拉着曹善人的手直奔青石关山脚下一个叫石箱的地方。哑巴大叔用力摔碎手中西瓜,西瓜开裂处,顿时露出来了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哑巴大叔拿起钥匙就插进“石箱”缝隙中,顿时地动山摇,箱门顿开,只见里面一如花似玉的仙女赶着白马在石磨上正在磨玉米。仙女看到山门打开后,当即驾马升天,留下未磨完的玉米、石磨和套绳。哑巴大叔一边让曹善人搬石磨,一边匆忙让他往口袋装玉米。曹善人不情愿地边装玉米边嘟囔到: "石磨、玉米、套绳,家里都有,干嘛要拿别人的啊。” 哑巴大叔装没听见,用手比划着催促要快。就在二人匆匆忙忙装好玉米、带上石磨套绳出了石门后,倾刻间,山门崩裂,山石滚落,石门瞬间闭合。到家以后,曹善人打开口袋一看,眼前哪里是玉米啊,尽是黄灿灿的金子,石磨、套绳都变成了金子。从次以后,曹家的家业日见兴隆。子女们个个飞黄腾达.,而哑巴大叔出了石门就飘然隐入山林,不知所踪了。 故事中的石箱子,现实中确实有,就在青石关半崖上面,每次路过这里,人们都会仰望石箱,浮想联翩。据附近村民称,故事中的姓曹人家现实中确实存在,因为清泉岭村曹姓确实占去一了大半。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做人要像曹善人那样,向善为善,只要诚心为善,就会有好的报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