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296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很多朋友可能没意识到紫砂是手工艺品,对茶壶的几何对称要求或“完美度”极高:“我用角尺量了,嘴滴把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怎么有个黑点!”似乎只有“完美无瑕”才具备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谨防这种拿工业化标品去衡量手工艺品,买椟还珠的结果就是,你往往错过了真正的好壶。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茶壶上的“瑕疵”,哪些是严重的瑕疵,哪些可以视程度而定。
严重瑕疵
1.内开:因围泥厚薄不均、或干湿不均在烧成时产生的内壁开裂,在壶外表现为一条狭长的凹陷。
2.金戒指:在接壶嘴和壶把时,由于使用围泥厚薄不均或干湿不均,导致接头处烧成后产生的环状凹陷。
3.起泡:因泥料含有高温挥发性杂质,在进窑烧成后,胎壁中杂质汽化导致的表面鼓包。
起泡
4.破皮:在对茶壶进行硬性抛光时没有控制好力度,或强行将壶身的一些瑕疵(如爆砂、哈弗线等)抛去而留下的光洁表面,与壶身其他部分的肌理不一致。
5.爆灰:是因石灰岩颗粒夹入纯正紫砂料里,高温时变成石灰而彭胀,由于纯正砂料缓冲力非常小而爆飞。形成爆灰的根本原因是砂性泥料不纯正。
爆灰
6.火刺:生坯在烧制时由于接触到火焰或烟气而形成的部分变色现象。常见于老壶,由于清代之前茶壶不套匣钵,所以明代紫砂壶有火刺者,不认为是瑕疵。
7.匀盘:壶内底片受到烧成时应力而产生的开裂,开裂处通常为沿底片边缘一圈。也可能因为底片和身筒的结合强度不够,围泥没有夯实。
8.飞釉:在烧成的过程中,窑内釉水或杂质飞溅并吸附到壶身的情况。常见于老壶。
紫砂壶从泥料到成壶,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真正的紫砂制作的过程会留下一些“证据”,有些“瑕疵”并不是真的瑕疵。
需要视程度而定的瑕疵
通常来讲,原矿泥料、老泥料比较容易出问题。或因成分复杂,或因存放多年。但是所谓的“化工料”或者说现代工艺的拼配泥料,则是专门对成品率进行过优化的。
1、黑色斑点
紫砂壶身偶尔也会出现黑色小斑点,称之为铁黑或铁熔,是Fe或Mn等金属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
紫砂作为是一种天然的矿料,其中含有石英、高岭土、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质。原矿纯正的泥料在烧到一定温度时,大多会出现铁黑、铁熔现象,这就是铁质析出的一个表现。出现铁黑的紫砂泥比较普遍,一般泥料品质不会很差,这一现象恰恰证明了你买到的是真正的原矿紫砂壶。
能出现铁熔的泥料只有原矿有,而且还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泥料必须经分筛过的纯砂粒,或是脂粉含量非常低。
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析铁”现象,就得在紫砂泥料炼制的过程中,将“铁”杂质去除的更彻底才可以。但是传统的除铁方式就是用高磁力的磁铁去吸附含铁性的杂质。可是这个方法费时又费力,成本还高,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只能除去七八成的杂质。
所以正常来讲,“析铁”现象是无法通过除了酸洗之外的其它方法来避免的。
“小黑点”这一特征的出现说明了紫砂壶是用真正的原矿泥料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天然的特征。
2、云母
云母,是与铁黑颜色相反的“小白点”,炼制紫砂壶的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 水云母和赤铁矿等物质组成的,其中云母的熔点是在1300度左右甚至更高,所以窑烧温度达不到云母的气化要求就会与泥料融合,残留在紫砂壶表面,属于正常情况。
3、花泥
花泥,通俗的讲就是,就是成品泥因为放置时间长短不一、内外干湿程度、以及氧化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紫砂壶烧制后表面呈现出有一处或者几处颜色不一样的情况,制壶师碰到这种情况时一般都会将泥重新锤炼,这样烧制出来的壶花泥现象就比较轻微,且后期通过泡养是可以养掉的。
4、收缩褶皱
有的泥料收缩比较高的,烧结之后会有皱纹,粗看壶的表面是平整的,细看侧面有许多紧密自然收缩的纹理。
对紫砂认知度高的人,一般不会拒绝上乘泥料出现的瑕疵。认知不足者大多吹毛求疵,以讹传讹,给造假者提供了方便。
或许随着炼泥技术的提高,未来的紫砂泥能够炼制得更纯净,但有道是金无赤足,瑕不掩瑜,何妨眼皮子宽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