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的苍龙峡,历史上一直是游览胜地。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多会于此,诗文歌咏,留下了众多摩崖石刻,其中,“醉翁”二字尤为引人注目,堪称苍龙峡的“点睛之笔”。 此摩崖石刻在高庄街道苍龙峡东岸北端。刻面高56厘米,宽120厘米,落款已人为残损,但细辨应为二字,第一字尚存“蘇”的模样,草字头与“鱼"模糊可见。据金石学家吕建中先生考证,应为北宋后期苏轼所书。 史书记载,苏轼曾两次路过济南,一为熙宁九年(1076)冬。时年十二月,苏轼调离密州,经潍、青二州到达济南,与亲朋及苏辙三子会见,盘桓月余,曾到过灵岩寺。二是元丰八年(1085)秋。十月二十日,苏轼从登州回汴京,路经济南,在长清写下了《真相院舍利塔铭》,年底从郓城出山东。
当时,苍龙峡叫青龙山,已是莱芜名胜之一。金代正隆元年(1156)韩锡来丈量土地时,莱芜知县便邀其游苍龙峡,足可说明苍龙峡已为名胜,此时距苏轼经济南时前不过80年,后才71年。“醉翁”二字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传世苏轼笔迹暗合,应当是苏轼亲自书丹。无论深秋还是初春,他来时河水已枯,可以轻松过河,见冲峡之石颓然卧地,犹如一位老者醉酣,故题“醉翁”二字。一则状物描形,二则取欧阳修《醉翁亭记》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侧面证明苍龙峡的山水之秀丽。
落款二字为何被人为破坏?可从史书上查找原因。
元祐末年,开元祐党禁,苏轼亦在党人中,故他所书碑刻大多遭破坏。宋代徐度在《劫扫编·卷下》中写道:“东坡既南窜,议者复请悉除其所为之文,诏从之。于是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而吏畏祸,所在石刻,多见毁。”元代韦居安在《梅磵诗话》中亦有:“《夷坚戊志》云,崇宁大观间,蔡京当国,设元祜党禁,苏文忠文辞字画悉毁之。” 至于地方志无载,亦可解释,因现在的莱芜人大多为明初移民,而明前又无志书流传,故无从考查。
所以,张梅亭先生才发出了“空闻坡老石”的感叹!坡老,即苏轼苏东坡。 转自《莱芜印象—石文墨韵》、莱芜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