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牧散记 张乃予(安徽合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5 1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三月还剩下最后几天,我在阁楼上整理图书,发现一张小报,上面有一篇小小说《花香》,是我1998年写的,浏览一遍,觉得尚有可取之处,准备略加修改,编入我的作品集,当晚尚未改完,第二天中午继续修改,直至完稿。忽然收到自牧先生的一条微信,我想起今年年初曾说过要为《疏影集》写稿一事,可事务一忙,就丢到脑后了。他在微信中说,截稿日期在四月中旬。哎呀!我的拖延症又犯了。量子纠缠如今被人们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奇妙感应现象,我想眼前发生的这件事,大概也算是自牧与我的量子纠缠态。我曾在一篇短文中提过,相识自牧的媒介就是他的一本书《抱香集》。时间大概在二十五六年前,我收到他寄来的《抱香集》,书中的插页是他站在“柳泉”石碑前的彩色照片,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抱香”二字,可见作者立志高远。且看作者在《抱香集》跋中所言:“许多年以前,偶然从一篇文章中读到”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东风这样两句诗。赏读品咂,觉得可以作为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我离开故园来到省城济南,转眼已是二十三年,我自牧独行,不随波逐流,为之失去了许多,但也得到了许多。大道低回,淡泊自甘,菊竹为友,清格永守,是为淡庐之终生追求也。”
     《抱香集》问世至今,二十八年过去了,自牧不忘初心,“菊竹为友,清格永守”。可谓得其所哉!
       自牧的第一本书《百味集》,1990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我是从书摊上淘到的。自收到《抱香集》之后,我还陆续收到自牧寄赠的不少图书,时间跨度相当大,延续至今。《百味集》可能自牧自己手头也没有多余的存书,所以就没有送我。
        有一年,我在花冲公园旧书摊上淘书,忽然发现一本小册子,素洁的封面上赫然出现“百味集”三个字。几年的淘书实战训练,我已练成不动声色的功夫,摊主都不是凡角,他们能从淘书人外在表现中判断出这一本书在淘书人心目中的分量。假如我当时对《百味集》表现出大喜过望的态度,那么摊主极有可能抬高售价。我一如既往表现出平常心,将《百味集》混杂在十几本书中,请摊主算个总价,那时我的心理就像柴进把林冲掺和在一群庄客中好蒙混过关。《百味集》带回了家,我当即寄给自牧,请他在扉页上写一段文字。不久,《百味集》寄回,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真像是把我这一回淘书的喜悦加了糖又添了蜜,怎一个甜字了得。
      《绿室诗存》也是一本小册子,是自牧于2000年寄给我的,还在扉页上写了几行毛笔字:“罘斋藏之。 淡庐自牧  庚辰暑月  历下百味斋。”
此书1993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自牧在“跋”中写道:“收入《绿室诗存》中的古体杂诗,虽不讲究平仄,也不工对仗,但流露的都是我彼时彼刻的真情实感。”
      《绿室诗存》在编排上也有显著的特征。主体是诗,但每首诗后附一段日记。无疑增加了不少趣味。我感兴趣的是日记的时间段,百分之九十卡在1980年至1981年。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加速走向变革之路,人心思变,这一本书相当于一个标本,从中可窥见当年一个文学青年的精神风貌,对我而言,又像是一面镜子。《绿室诗存》无论是诗还是日记,励志都占了相当的篇幅,可以说,也体现了八十年代的主旋律,书中有这样的诗句:“昼短夜深好读书”“潜心学业图破壁”“立志文苑勤耕耘”“孜孜不辍把书煮”。八十年代一位青年职工有志于学的形象呼之欲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节奏欢快明亮。“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充满青春气息,何等自信,何等豪迈。1980年夏,我参加了工作,开始的一两年无疑就是我人生中的至暗时刻,由校园跨入社会,一时难以适应,焦虑而烦躁乃至失眠,很长时间才将身心调整到健康水准。在整个八十年代,工作之余,我也俨然是一个“文青”。所以在《绿室诗存》这面镜子中,我也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但与作者相比,品质方面如自律、成熟、专注和利人之心等等,我都自叹不如,当然我的运气也差了一些,这好像是为自己的牢骚太盛找到了借口。
       八十年代的“文青”,作家梦无疑是最美的,专业作家的帽子似乎是遥不可及,但报刊编辑的位子,那也是炙手可热的。在一家水运企业单位工作的我十分羡慕拿笔杆子的工作,比如当教师。没有料到,有一天我会下岗了。自牧从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但并不妨碍他写书编书不亦乐乎,论职称,他还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长篇小说《刀锋》中写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你知道,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时,他就成了作家。”我吃吃地笑了。
        “我没有才能”。毛姆的见解暗合中国古人“三不朽”的说法。立言排在立德、立功之后。但立言也不是“空口说白话”那么容易,所以借书中人物拉里的口说出“我没有才能”。可见立言也需要有才能。
      自牧不乏文学素养,长年的写作实践,成果也是相当丰硕的,主要表现在日记和散文等倾向于写实方面的文字,而虚构能力更能提升文学的魅力,自牧显然力有不逮,才能未必就是最大的障碍。我认为,可能存在三个原因。一是自牧属于实干型人才,行政工作踏踏实实的作风往往会压制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力;二是在日记上投入过大,本真自然状态的写作,如果频繁切换,进入虚构状态,那是相当耗费能量的,也不容易办;三是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作者的心理倘若不够“厚黑”,极难出彩。当然,在这一点上,我这么看自牧,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我还有一个想法,以自牧丰富的人生阅历,塑造出几个文学形象,当不难办到。好比看见朋友的仓库里堆满了好木料,却没有制作出精美的木器,我感到挺遗憾的,朋友斧头锯子刨子凿子还都有,手艺也不错。如果自牧在日记写作上借鉴鲁迅风格,以极精简的文字,寥寥数语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那么节省出脑力和时间,就不妨把自家仓库里木料盘一盘,制作出精美的木器。自牧那些卷帙浩繁的日记,以及围绕日记而产生的文化效应,确实具备独特的价值。但我的期待,自牧还可以在文学创作上有更大的收获。似乎可以这么说,假如蒲松龄将一半的创作能量用在日记上,《聊斋志异》会不会问世,或者说,即使问世,而会不会传世,那也要打个问号。
       我不得不说,自牧的钢笔字,我是相当喜欢的,文气浓郁,结体变化多端,收放自如,几乎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相比之下,有些硬笔书法家的字倒像是成了印刷体,相当乏味。自牧的毛笔字,颇有静雅之气,但与他钢笔字相比,可能略嫌拘谨了一点。难能可贵的是,与他的为人写文一样,书法没有剑走偏锋。当下书法这一领域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打着创新的旗号,其作品只能说具有实验意义,大概率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当然也有一大批人扎根传统,守正出新的,自牧就是其中之一。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自牧的书风正趋向人书俱老的艺术佳境。

       2025年4月写于合肥河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7-4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