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1|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216)西红埠岭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3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西红埠岭村,东南距街道约8公里,是济南市钢城区西北边沿,与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接壤。村西南2公里处为莱芜电厂,村西电厂铁路横贯南北。西邻莱芜区沟里水库,北与南北毛家庄、田家铺以及南冶煤矿相接,东与东红埠岭村紧紧挨在一起,东北是西港煤矿宿舍区及验货台村,往南一公里是木头山村。222户,668口人,耕地195亩,岭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
   据村碑记载:西红埠岭,明朝洪武年间,段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因位址在红黏土岭以西,故名西红埠岭。
   传说,在明末清初的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这里既没有风的呼啸,也没有云的飘移。就在人们已经进入梦想的时候,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龙卷风从天而降,等风过后,住在这里的人们惊奇地发现,粘土岭变成红的,人们改叫红埠岭,因址在粘土岭以西,起名叫西红埠岭。
   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 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碫石是用作椹质。所谓“椹质“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镈器”。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叔段,叔段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叔段大败,逃到共,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之今地待考);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氏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武威),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段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西红埠岭村南至村西有一深沟绕村而去,沟的下游正中原来有一3米高的“II”型巨大平石,因多年洪水冲击风雨剥蚀,根部形成了两根石柱,上下两端粗大,中部较细,顶面为圆形,十分平坦,直径约5米。人们既可攀爬于上休息,又可在下面纳凉,乍看十分险峻,但非常坚固,虽经历代风吹雨打,却依然矗立,当地人叫它“石碾盘”。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西红埠岭西沟边原有一土地庙和蚕姑庙,每年二月二日有庙会。庙内有一参天古柏,因正处于南来北往交通要道,行人至此均在此处歇脚。“文革”之初庙被拆除,古柏被毁,庙内一残存麒麟石刻现被垒砌在村南西沟边一建筑物墙内,雕刻十分精美。
   村西北800米处有一石碑曰“无影碑”,碑的西北处有一崖谓“万丈崖”,碑的东面有一突起小山叫“转山子”。修沟里水库后,每当库满,转山子便成了一座孤岛。万丈崖西南临水,为垂钓的绝好去处。因近年采石者的破坏,较原来逊色了许多。
   村西500米有一眼古井,民国初年建,深达10米之多,圆筒方口,井口用四块大石砌成。井水清凉甘甜,附近村庄来此取水者络绎不绝。井台四周的石壁因长期被井绳勒磨,出现了深浅不等的石沟,深的达十几厘米。
   自莱芜电厂建水源地之后,西红埠岭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古井废弃,缺乏保护措施。但从大石块的深沟上还可领略到古井当年的风采。
   村中有数十棵古槐,栽植年代无从查考。特别是村子中央的一棵,树心已空,树干虽有两道缝隙可穿行,但依然枝繁叶茂,年年开花。
   据史志记载:西红埠岭,民国初年属颜庄区当峪乡,乡政府设立在西红埠岭;1940年划归汶阳区;1950年划归南冶区;1969年后划归颜庄公社,1984年颜庄人民公社改称为颜庄办事处,下设乡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县级)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地级莱芜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西红埠岭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西红埠岭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西红埠岭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斗地主,分田地,搞土改,对敌斗争坚贞不屈,前赴后继。莱芜战役间期,西红埠岭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50年村民自发的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初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西红埠岭加入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西红埠岭大队社员挖野菜,吃树皮,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西红埠岭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在工作组的领导下,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从”我的一张大字报”开始,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西红埠岭大队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69年西红埠岭归颜庄人民公社后,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西红埠岭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一打,打击现行反革命,三反,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
   1971年西红埠岭大队开始“农业学大寨”,他们的战斗口号是,说了算,定了就干,天大困难也不变,是英雄是好汉,大寨田里比比看!广大社员积极响应,整平土地、围堰,填洼,增加耕地面积。
  1974年西红埠岭大队开展了反潮流(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
  1979年西红埠岭大队开始分地到户,生产队解散,拉犁的牛宰杀。社员不学大寨学小岗,地里到处是撅子,好地、孬地分的一片片,老婆孩子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1980年西红埠岭大队成立了村委会,大队革委改为村民委员会,从此以后社员改叫村民。
   1982年12月, 西红埠岭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1997年西红埠岭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1999年西红埠岭村两委,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划出了桑园、果园、生姜种植基地,扶持家庭养殖,形成多元化生产格局,给村民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22年西红埠岭村,对村里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环境进行了治理,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到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西红埠岭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9000多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7-13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