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11|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202)中当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9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中当峪村,地处丘陵,三面环山。东与东当峪村一桥之隔,西邻莱芜发电厂,南面与柳桥峪村以山为界,北面和红埠岭相望。108户,324口人,耕地262亩,山场850亩。
   明朝洪武年间,朱姓迁此建村,起名朱全庄。后根据传说和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无路通过,又改名挡峪,后谐音为“当峪”。位置居中,遂为“中当峪”。
  传说明洪武年间,这个小村庄远离都市,男耕女织,世外桃源。村里有个放牛的孩子,每天把牛赶到沟里,地肥水美,山风微抚,山鸟婉鸣,每天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一副世外桃源,不知啥时候,有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看到了这里的风景好,就悄悄地在一片水草茂盛的河边住了下来,每天早晨狐狸就来到这眼泉边洗漱,对面的映山红散发出浓郁的香味随山风飘来,令狐仙陶醉留恋,不愿早点返回她修炼的住处…
   天气热了,狐仙变成美丽的少女,去清澈的溪水池洗澡,那个放牛的孩子,看到了好几次,可走到她跟前就没有了,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偷偷的钻到石头后面观看,因为狐仙对村子里的老百姓没有伤害,有时村民遇到困难还可以得到狐仙的帮助,所以狐仙在这里静静地修炼没人打扰,不知是哪位山神嫉妒狐仙,就悄悄地向玉皇大帝禀告,玉帝耳朵软,就派身边的金雕下凡捉拿狐仙,谁知这里四面环山,峪满档峪,林木茂密,无路可寻,金雕无功自返。于是,人们根据传说,就叫档峪,后来演变成当峪。
   朱姓,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和朱可浑氏在孝文帝在位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以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其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白帝少昊(暤)氏朱宣,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
  在朱氏大家庭中,有一支源於少昊(暤)嬴摯。少昊(暤)姓嬴名摯,號朱宣,史稱朱宣氏。
   據諸多史書記載,朱宣氏本是華胥氏的兒子(一說少昊(暤)是黄帝兒子青陽的别號),後來成爲東夷鳳鳥部落的大酋長。最後少昊(暤)成爲中原華夏族部落聯盟的君主,被尊爲“五帝”之一。
   少昊(暤)朱宣是原始手工業和金屬制造業的創始人,也是原始樂器的發明者,還是一位天文測量學家。清朝姓氏學家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記述:“朱氏遠矣,當從白帝朱宣爲氏也。”
  在朱宣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一支以先祖名號爲姓氏,稱朱氏,成爲朱氏家族中較古老的一支即嬴姓朱氏。但朱宣氏後裔的嬴姓朱氏,甚少見諸於姓氏書籍和譜牒家乘的記載,這有待進一步考證求實。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迁徙分布,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中当峪村,自明代建村属东乡黄山保,民国初年,中当峪村属颜庄区;1941年,莱芜三县分制,中当峪村归属新甫县颜庄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制,中当峪村属颜庄区;1951年属当峪乡,后并归南冶乡;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办事处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中当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中当峪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中当峪村有一山洞,名曰“文昌洞”。传说一名叫文昌的人曾在洞内修练。他不畏严寒酷暑,食草籽、野果,喝泉水,睡石床,坐石凳。多年后,帝感其诚,使其成仙,“文昌洞”由此得名。
    出村向南,顺山路蜿蜒而上,远远即可看到山上苍松翠柏,听到鸟鸣婉转。走近文昌洞,岩石呈阶梯状分布。洞口朝北,称“口”状,中间高,两边低。洞内面积较大,长约20米,宽约10余米,壁上有钟乳石,各具形态。1996年,村民为活跃村中文化生活,自发恢复了每年的正月十九文昌洞山会;村民请来戏班,热闹一天。
    村西有一眼井,是有一泉垒成,全名为:“梦见泉”。传说年天大旱,村民吃水困难,庄稼颗粒无收,盼水。其间有一村民做梦梦见仙人指点,在村西某大石块下,有一眼泉。此人半信半疑,转悠几日,带领村人遇刺挖泉,泉水果然汩汩而出,全村人欣喜若狂,称它“救命泉”。据说,此泉每逢大旱,水比平时流出的多。后来,泉渐被取名“梦见泉”。
   中当峪村,重视文化教育。村东原有一处小学,为三村联办,校舍陈旧(现存)。1984年6月建新校,即现在学校。1994年,三村合资又扩建校舍,购买图书、实验用品及体育器材,顺利通过市级“双基”验收。2000年5月,又喜获“区级规范学校”称号。由于中当峪村出资出力,积极办学,1984年至今,其中有两届名誉校长分别由原村党支部书记李夫连、刘祥和担任。恢复高考至2023年已培养出95名大学生。
   中当峪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夕,全体村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宣传抗日方针政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著名抗日武装领导人王善堂、高元良经常在村中召开秘密会议,对当时的抗日斗争起到重要作用。(烈士李学水在1946年的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陈佩泉,18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1984年的一次战斗中以身殉国,年仅23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莱芜战役间期,中当峪村民为部队推车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8年土改,村里成立了农协会,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1950年中当峪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变工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62年中当峪村社员上山挖野菜,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中当峪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5年中当峪大队党支部,发扬”一大二公”的革命精神,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山治水,修建梯田,使水浇面积达到60%以上。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当峪大队的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70年中当峪大队,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中当峪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统称为"一打三反"运动,是"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4年中当峪大队开展了反潮流(举红旗,往前走,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80年中当峪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2年12月中当峪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1984年汛期到来,天下大雨,中档峪村东河水猛涨,洪水泛滥,把小石桥冲坏。为了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1987年,由镇协议,中、西两当峪共同兴建了一座单拱桥。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1988年冬天,由社员集资,打水井1眼;缓解了社员吃水难的问题。
   1997年,中当峪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不干了),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中当峪村,耕地 以种植业玉米、小麦、地瓜为主。山场以花椒、柿子、山楂等为主。花椒有大红袍、川椒、发山三种。其中大红袍、发山粒大饱满,色泽鲜艳;川椒粒较小,颜色新鲜,香味浓郁,是上好的佐料。柿子有水柿、四土封、油星之分。经济林木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12年中当峪村民开始种植了生姜经济作物,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吃水是中当峪村的老难题,以前人畜用水要到澜头、柳桥峪等周边村去挑,后来村北打了一眼深井,村民挑水排队,舀水下跪,如遇到干旱之年,农作物缺水甚于村民缺粮,能喝上甘甜又卫生的水是中当峪村村民的心愿。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为解决吃水问题,2015年,中当峪村两委在山上不停地考察、选址、钻井,一次次推翻方案,一次次重新开始,最终选定在村南半山腰钻井,打通泉眼,让村民喝上了泉水。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2017年初,中当峪村争取到水利部门30万专项资金,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保证家家户户通上水。同年,中当峪村,又投资50万元,对村里环境进行了整治,将村里大街小巷硬化成水泥路。
   村里的耕地和山林大多都在半山腰,如何奔小康?是村两委心中的事,在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带领村民甩开膀子,放炮,铺石子,垫旧道。2018年,硬生生地把南北两条羊肠小道修成了环山公路。
    农民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道路、吃水问题解决后,农村发展问题摆上日程,怎样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村“两委”考虑的头等大事。花椒是钢城“三辣一麻”之称。中当峪村利用扶贫款购置花椒树苗1500棵,村民自购和培育花椒树苗1万余棵,建成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的花椒产业园。
   2022年,中当峪村与供电公司积极合作,投资9万元,利用村民房顶建设了12千伏光伏发电项目,解决村民打井、提水等高负荷用电问题。仅光伏发电和花椒产业园,每年给村里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村民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中当峪村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19000多元。
    中当峪自建村至今,村民世代勤劳耕作,民风淳朴,人们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怡然自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3 0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