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国都长安附近的杜姓宗族达到鼎盛阶段,而杜曲则成为杜姓达官贵人的聚居地。主要的显贵家族有唐代宰相杜如晦、杜淹、杜黄裳、杜佑等家族。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杜黄裳曾出任朔方(今内蒙古托克托)节度府判官,杜鸿渐曾任朔方节度府官吏,家族人于是迁于此,同族中有的便定居在那里。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
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明朝时期,杜姓是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神宗万历年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
清康熙六十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近代,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西沟村明代属黄山保;民国初期属四区黄花乡;建国初归颜庄区;1958年3月至同年10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西沟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西沟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西沟村是济南市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解放前有私立小学,但办的时间都比较短。学生大部分到颜庄村、南下冶村去上学。历史名校西沟高级小学,是1951年利用亓家酒店油坊建立的,是颜庄区建国初期最早的公办初等高级小学,学制为两年。学校环境优美,校舍布局合理,由前、中、后3个院落组成,砖砌墙,小瓦顶,共计大小房屋67间。校门朝南,门外是操场。生源是颜庄区所辖15个乡的小学生。学生住校,自带熟食。校长教师由国家调配,工资由国家下拨。学校曾达到6个班的规模,开设课程齐全。教师治校严谨,教学严格,纪律严明,教学质量较高,为高一级学校和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曾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被誉为县初等高级小学的四大名校之一。本村人在西关小学、口镇小学、鲁西小学、西沟小学曾任校长的有:孙丙奎、毕法孟、侯英华、刘仲岩、亓福洪、魏彤云、安密田等。
西沟共产主义小学是1958年在西沟高小的基础上成立的,是颜庄公社第一个共产主义小学(当时西沟村的村民搬迁到南下冶村居住),教学班扩展到32个,学生达到720人,师生一起住校同吃食堂,校长由亓福洪担任。1959年3月共产主义小学停办,恢复了原西沟高小(完全小学),西沟村村民从南下冶村迂回。1965年8月西沟高小迁到颜庄村,改为颜庄完小。现西沟小学已拆除,只存西屋4间。1982年村两委新建校舍一座,后与马官庄村联办,校名仍为西沟联小。按照合班并校统一规划,于1995年合并于南下冶小学。
西沟村出过不少优秀人才。建国前有名的有徐钦兰、亓华轩(原名亓宗夏)。亓华轩曾任过颜庄区区长、山东大学教师。该村上个世纪60年代自的大学生亓曾笃留学苏联、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23年,西沟村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有110人。亓爱笃在大连物理研究所工作,博士后。各位学子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正为祖国建设贡献才华。
西沟卫生室是颜庄卫生院的前身。1958年颜庄卫生院就建在西沟村。当时的卫生院有办公室、门诊部、售药处、仓库、医务人员宿舍。医务人员有尚绪宝、李玉保、刘元善、张甸孔、武玉君等20多人。1959年该院迁到颜庄村。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西沟村的村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38年就有陈明达、亓泉海、亓仲文、苏克强参加革命。他们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建立英勇斗争。
1946年村中有8人入伍,其中赵恒相在孟良崮战斗中光荣牺牲。亓宗贵任某部团长,后转业到河北张家口市。1951年入伍的亓宗学参加过抗美援朝,任某部营长,后转业到莱钢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有20人入伍,其中王玉贵1970年入伍,任某部团政委,后转业到郑州工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西沟村民做出巨大贡献。莱芜战役中,妇女摊煎饼送前线;村里组织的担架队随军南下,一直打过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