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龙巩峪村没有井,没有泉,水贵如油,百姓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挑来的水质也很差,村民一个个都因饮水的缘故,成了拐子、瘸子,个个疾病缠身,娃娃一般都长到十五、六岁时就不再长个了。据说,在村中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瘦老头。
一天,他来到村南河边,刨地干活。时值中午,天热出汗,老汉口渴难忍。于是,他用镐头乱刨找水,镢头刚一放下,突然,汩汩!汩汩!一股像筷子一样粗细的泉水从石缝里潺潺流出。老头高兴极了,他看了看清澈、清凉的泉水,就爬在石缝边,美滋滋地喝了一大口。咦,他无意中摸了摸下巴,胡须咋不见了?他又喝了一口,弯了多年的腰也直了起来;又喝了一口,顿时觉得自己神清气爽,好象年轻了十几岁!
老汉觉得这泉水很“神”,便高声叫道:
“啊,啊,神极了,神极了!”
村子的人听见老汉吆喝,纷纷好奇地跑来驻足观看,捧泉而饮,水特别清,特别甜。喝了泉水后的村民,有病的没病了,年老的变得年轻了、长得丑的变得俊美了。大伙儿无比欢喜高兴,异口同声地叫它“神泉”。
“神泉”,能治百病,能叫老的变得年轻,能叫丑的变得俊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故前来求泉水的人络绎不绝。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附近村中信男信女都在“神泉”旁烧香、烧纸、挂红,以祈平安健康。
龙巩峪人一贯崇尚文明,重视教育。1942年建村办学校,一至四年级复式班,房义柏为校长兼老师。1983年举全村之力,集资在村西韩莱路北新建学校一处。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210余人考入大专院校。第一个本科毕业生是董土利,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龙巩峪村自古以来就有玩杂耍的习俗。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耍大刀等活动,当时在蒙阴小有名气,每年接受各村邀请,从正月初开始,挨村演出,直到二月春耕。自古以来龙巩峪村有唱大戏的习惯,从唱历史剧到现代样板戏,是黄庄镇很有名气的庄户剧团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至20世纪80年代中断。
龙巩峪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解放前,大部分土地属少数富人家所有,村民靠租种富人家的土地或扛长工、打短工度日,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生活。1947年解放后,实行减租减息,村民生活仍无保障。直到建国以后,实行土地改革,人人有地种。但由于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种植模式,也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
1952年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当时称东西两社,分别由董科池、董科贵任社长。1954年秋二社合一,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过渡到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龙巩峪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扩大种植面积。砸封、资、修,斗地、富、反、坏、右。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村民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当时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粮食产量稳中增产。
由于龙巩峪属于库区,良田被水库占用,剩下的全是山岭薄地,面对山高路陡的现实条件,村民不等不靠,引水上山,建电灌站,修水渠,改河造田,修路,在山上开穴种树,大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使村民生活得以改善。
由于本地水土条件适合桃树的生长,生产的桃子个头大、色泽好、味道正,加上便利的交通,给蜜桃的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省内外客商,逐步形成了黄桃的集散市场,同时吸引四周村庄果农前来卖桃。龙巩峪桃批发市场成了价格合理、信誉良好的市场之一。
1980年龙巩峪村成立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改革开放后,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由年年吃国家统销粮到粮食基本自给。部分村民承包集体的老式苹果园,成了当时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种"吃饭没问题,花钱没着落"状况渐渐满足不了村民现实生活的需求。
1985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龙巩峪村成为当时沂源县有名的林果村。村支部书记董科学带领村民从沂源县荆山园艺场引进优质果树(桃、苹果、梨、花椒)分四大片栽植,当时的林果是村集体经济的支柱。村民总收入的90%来自果品销售,每年从"四月半"开始到中华寿桃上市,一直持续5个月之久。主导品种有(早、晚)黄金、(早、中、晚)蟠桃、雨花露、烟台蜜桃、秋桃、寒露蜜等。全村果树总面积600亩,总收入620万元。
十八大后,村中出现好多能工巧匠和有头脑的经济能人。最有代表性的是村民董昌利,他经营的黄庄建材批发部,靠自己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逐步发展建材批发销售生意,凭着良好的信誉,越干越红火,现在已建成了产权属于自己的二层楼房搞经营。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有99%以上的把原来的草房修成瓦房,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