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村,人才辈出,明万历十四年,出了个进士吴鸿洙,他1586年考取进士,任工部主事7年,主持过三项大的工程,节制谨严,不让当事人从中谋私利,其中,节省水衡钱数万,升任浙江参议,主督漕运。当时倭寇经常袭扰浙东,两台选择备兵,奏请晋升吴鸿洙为兵备副使,专制并海以东。由于朝廷忧惧倭寇势力,主张与其讲和并对其封赏,还许其从宁波通商。吴鸿洙上疏,力言不可,朝廷未能采纳。后升陕西参政备兵。其为人“襟怀磊落,丰标俊伟,发论洞见本末,居恒常然自下,至临事裁决毅然,不为旁议所挠,自奉甚俭”。卒后崇祀为乡贤。
西港村还是吴来朝的故乡。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善于写作。据县志记载:“莱邑为古文者,始于吴来朝”。可惜其文集已散失不传,仅留下《吴氏族谱》《重修莱芜县志序》《忠贤祠记》《义庵公族田》等零散文章、碑记。
明万历三年,吴来朝任山西荣河县知县。荣河是山西西南部的边远小县,濒临黄河,偏僻落后,田园荒芜,多数土地为茅草荆棘覆盖。他到任后即号召百姓垦荒种田,并采用以工代赈、官府出钱收购茅草的办法,激发了百姓开荒的热情。两年后,收购的茅草就积成两座小山。在茅草荆棘挖尽后,他又手把手教百姓耕种,使一地化为良田,庄稼连年丰收。他还与荣河民众一起,兴办学校,修桥铺路,兴利除弊,使荣河县民安居乐业。后来吴来朝因病告老还乡,临行前,当地百姓云集话别。回归故里后,他把自家400多亩耕地分散给缺衣少食的乡民耕种,自己则过着清闲恬淡生活。
据说受吴来朝恩泽的荣河百姓,日夜思念怎么报答他的恩德。他们首先在宝鼎老城茅草山以西、湖广道以东建立了纪念碑。并酝酿到吴来朝家乡为其建生祠。因路途遥远,几度搁浅。一直到二十年后,荣河知县杨尚宽念及前任德政,召集当地乡绅,富户筹集资金,并请上级拨款,才凑成此事。他们先派代表到莱芜商讨为吴来朝建生祠事宜。吴来朝开始坚决辞谢。他说:我政绩平平,即使有些事迹,也是为民生着想,是作官的本份,不值得表彰;再者,我早已谢职,不能再让老百姓破费。荣河代表只好求助莱芜知县。知县一听原委,亲自到吴来朝家说情。说:荣河百姓建祠感恩,是莱芜县的光荣;立祠垂范,是对本县官吏的激励,建祠传扬为公之精神,也是一件顺民心的事。知县说服了吴来朝之后,就和荣河代表签立了协议。
选地定址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春,荣河县组织的一干人马、车辆,带上经费和工程用料,出山西,渡黄河,经河南,日夜兼程,历三十余日,行程两千余里到达莱芜。数月后“吴公生祠”建成,并用荣河土为其塑像,在祠内墙壁上彩绘壁画记述其政绩: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祠堂门上高悬题有“荣河遗爱”的匾额。
西港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期间,莱芜战役,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西港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新中国建立后,西港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西港村有供销社一处,经营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四邻八乡都到这里购买,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甚是繁荣。当时乡政府没立在这里,西港村又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