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27|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157)西港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3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西港村,东邻西港媒矿、王家港,西邻玉龙路,南接窑货厂,北靠半壁垫子、205国道,198户,650口人。473亩耕地。
   据记载,明朝年间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吴、谭、段、张为四大姓。相传古时此地一片沼泽,地近牟汶河,为方便往来行人,官方特在此处设一港口。因址在港口以西,故名西港。明朝这里有集市,农历二、七逢集。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吴来朝所立。
    传说明朝年间,河北枣强瘟疫成灾,尸骨遍野。天气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度日如年,民不聊生。就是这一年,刘老汉乞讨来到这里。当时,此处一片汪洋,靠近牟汶河,陆地上的行人,如同赶集一般,非常繁华、热闹,刘老汉见状住了下来。
    一天下午,县令一行在此视察,看到这里人多、物全,非常热闹、繁华。为方便来往行人,于是下令,在此处设港口一处。刘老汉得知官方设港口,喜出望外,考虑到址在港口以西,就将村子冠名为西港。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  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末三国,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西港村,人才辈出,明万历十四年,出了个进士吴鸿洙,他1586年考取进士,任工部主事7年,主持过三项大的工程,节制谨严,不让当事人从中谋私利,其中,节省水衡钱数万,升任浙江参议,主督漕运。当时倭寇经常袭扰浙东,两台选择备兵,奏请晋升吴鸿洙为兵备副使,专制并海以东。由于朝廷忧惧倭寇势力,主张与其讲和并对其封赏,还许其从宁波通商。吴鸿洙上疏,力言不可,朝廷未能采纳。后升陕西参政备兵。其为人“襟怀磊落,丰标俊伟,发论洞见本末,居恒常然自下,至临事裁决毅然,不为旁议所挠,自奉甚俭”。卒后崇祀为乡贤。
   西港村还是吴来朝的故乡。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善于写作。据县志记载:“莱邑为古文者,始于吴来朝”。可惜其文集已散失不传,仅留下《吴氏族谱》《重修莱芜县志序》《忠贤祠记》《义庵公族田》等零散文章、碑记。
    明万历三年,吴来朝任山西荣河县知县。荣河是山西西南部的边远小县,濒临黄河,偏僻落后,田园荒芜,多数土地为茅草荆棘覆盖。他到任后即号召百姓垦荒种田,并采用以工代赈、官府出钱收购茅草的办法,激发了百姓开荒的热情。两年后,收购的茅草就积成两座小山。在茅草荆棘挖尽后,他又手把手教百姓耕种,使一地化为良田,庄稼连年丰收。他还与荣河民众一起,兴办学校,修桥铺路,兴利除弊,使荣河县民安居乐业。后来吴来朝因病告老还乡,临行前,当地百姓云集话别。回归故里后,他把自家400多亩耕地分散给缺衣少食的乡民耕种,自己则过着清闲恬淡生活。
    据说受吴来朝恩泽的荣河百姓,日夜思念怎么报答他的恩德。他们首先在宝鼎老城茅草山以西、湖广道以东建立了纪念碑。并酝酿到吴来朝家乡为其建生祠。因路途遥远,几度搁浅。一直到二十年后,荣河知县杨尚宽念及前任德政,召集当地乡绅,富户筹集资金,并请上级拨款,才凑成此事。他们先派代表到莱芜商讨为吴来朝建生祠事宜。吴来朝开始坚决辞谢。他说:我政绩平平,即使有些事迹,也是为民生着想,是作官的本份,不值得表彰;再者,我早已谢职,不能再让老百姓破费。荣河代表只好求助莱芜知县。知县一听原委,亲自到吴来朝家说情。说:荣河百姓建祠感恩,是莱芜县的光荣;立祠垂范,是对本县官吏的激励,建祠传扬为公之精神,也是一件顺民心的事。知县说服了吴来朝之后,就和荣河代表签立了协议。
    选地定址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春,荣河县组织的一干人马、车辆,带上经费和工程用料,出山西,渡黄河,经河南,日夜兼程,历三十余日,行程两千余里到达莱芜。数月后“吴公生祠”建成,并用荣河土为其塑像,在祠内墙壁上彩绘壁画记述其政绩: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祠堂门上高悬题有“荣河遗爱”的匾额。
    西港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期间,莱芜战役,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西港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新中国建立后,西港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西港村有供销社一处,经营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四邻八乡都到这里购买,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甚是繁荣。当时乡政府没立在这里,西港村又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1950年西港村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1955年西港村民全部加入初级社,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初,西港村加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1962年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西港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社员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扩大耕地面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白天社员下地干活,晚上和冬闲搞革命,村里有红卫兵造反队,学校有红小兵。当时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纲举目张。
     1969年西港煤矿上马,给西港村带来了发展契机。先是村里通了电,村民由此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接着村里派劳力进住矸石山捡煤,这样解决了村里做饭取暖问题,并把剩余煤实掉,所得收入进行扩大再生产,村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1974年遵照毛主席的”斗则进,不斗则修,不斗则垮以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的指示,社员挖土方,打水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大增。
   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业得以发展,个体经营不断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西港村新建村办卫生纸加工厂一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1996年,西港煤矿建空心砖厂一处,村民为厂子跑运输的拖拉机、汽车已达到了60余台辆,只这一项,年总收入在45万元以上。1997年村里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与西港煤矿协商,在村委统一管理下,埋设地下管道3500余米,使每家每户用上了清凉甘甜的自来水。 1999年实施彩虹工程,进行农网改造,村民又用上了价廉的电,负担得以减轻。
. 现在,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的200元,2022年增加到15000多元。
   西港村历来重视教育。1984年和验货台村等几个村子,联合建高标准校舍一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96年为学校配齐了微机;1998年被钢城区教育局命名为“区级规范化学校”。一批批西港村的学生走出小学校门,步入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自恢复高考至今,该村又有111名学生考入国家重点大学,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今的西港村充分发挥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优势,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画出更美好的图画,创出更辉煌的业绩,谱写出更壮丽的诗篇。
   特别是归济南后,西港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还加快村庄绿化、美化、硬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2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