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40|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133)小上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6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小上峪村,西靠205国道,南与新泰市接壤。450户,1379人,1180亩耕地,2000亩山场。
    据《刘氏家谱》载:“吾先祖复初,于明洪武年间知新泰县任满,卜居邑东赘山之阴河庄,后繁居非一处也。始祖讳自荣自孙家庄岸头卜居上峪庄。”以地貌与东村对应,取名小上峪。小上峪建村说法不一,有的说:辛、段两姓建村,有的说:王姓建村。后王姓没有后裔,失传,衰落。
   传说,明洪武年间,王姓老人来此建村。这一年,他一路逃荒到这里。见这里群山连绵,峰恋叠嶂,四面环山,水资源丰富,泉水较多,以地貌与大上峪对应,取名小上峪。
    小上峪,大明正德年间,建有三皇庙,庙内共有两处建筑,一是大门左侧有屋三间,没有神位,放些杂物。二是院子的大殿,柏树亭亭玉立,枝繁叶茂。大殿前的东西两侧是古碑,由于残破和年代久远的关系,石碑文字大都不清。大殿的三间北屋,屋面是黄瓦,屋脊六兽,顶脊有二龙戏珠。
进入大殿,屋内梁上绘画精美,色彩艳丽,正中供奉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三皇,东西两侧还供奉“十大名医”。
     王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  夏、 商、 周 三 代 的最 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建立了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21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直辖市第一大姓。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6 09:37 编辑

   民国初年,小上峪为蒙阴县北一区历山社,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县管辖,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全称山东鲁中行署博莱县张黄区,并将大上峪、小上峪划归张黄区,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为黄庄乡,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镇所辖,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划归钢城高新区。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小上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高新区管辖至今。
   民国时期,土匪陈三坎经常侵扰小上峪村进村烧杀抢掠。村民扶老携幼,四处逃难,逃至十几里外的青冶行村,村中空旷无人,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苦不堪言。
   有一次土匪进村一把火点燃董、刘两片住宅,烧毁半个村庄,惨不忍睹。再次是村民逃到青冶行,土匪追到村里,村中56头牛几乎全部被抢走,只剩一头花母牛。
  为了保卫家园,打击土匪,共产党派人进村开展工作,发动村民对匪斗争,成立抗匪组织,取名"红枪会",有力地打击了土匪。张见平"红枪会"骨干,在对匪斗争中英勇顽强,用自制枪弹,打死一名土匪,名声大振。
   1939年,日寇侵入莱芜、新泰,在寨子安设据点,修建碉堡,从此小上峪村不得安宁。小上峪村距敌人据点只有5华里,是日寇践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该村十几个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1940年9月9日,村党小组成员吴希纯、刘慎敏,由于叛徒告密被抓,关入日本人据点。在敌人挖眼、割舌的酷刑之下,他们宁死不屈,守口如瓶,保护了党的组织及战友的生命。最后,日寇残忍地把两人活埋沙滩,他们英勇就义。族人知道被杀消息,当晚避开敌人的哨岗,抢回尸体埋在村中。
   1942年7月12日,日本人在村烧杀掠抢,又制造了一起害民'惨案。这天日本人杀害村民多人,武老妈妈(无后代)被敌人用刺刀穿死。吴修义之妻怀抱周岁的女儿同时被刺死;初丰孔父亲及刘春远的妹妹被敌人用抢打死。村中哭声连天,一片恐怖。日寇的罪恶行径,激起了村民的无比愤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游击队,借有利的地势,与敌人周旋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I943年正月十六日青杨崮战斗:这天,日本人进村抄庄,得到消息后,在党的秘密组织下,游击队把敌人堵在村西,未能进村,并引诱敌人进入我方埋伏圈中青杨崮。经过一场激战,日本人死伤惨重,败退。我方损失很小,只有司务长刘长更同志受伤。指挥本次战斗的是八路军指导员卢尹华。
   卧牛山战斗。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村民的极大愤慨。日寇占据村西卧牛山寨,居高临下,侵扰该村,自卫队、民兵连与县大队协作,主动发起进攻。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摧毁敌人的据点,赶跑了敌人,保卫了家园。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配合主力部队参战,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孟良崮战役,该村民兵随军支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小上峪村民,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报名参军。
  1946年大动参,小上峪村一次报名参军14名(当时全村仅有四五百口人)。他们的字是:吴修道、王夫安、刘丙武、刘春远、王夫全、孙树德、肖光举、吴连起、吴连奎、董立合、张建平、刘彦俊、徐志永、肖光山。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吴修道,已40多岁。
   莱芜战役,本村吴修业参战,光荣牺牲在战场上,现莱芜战役纪念馆载入这位英烈的名字。
  小上峪村西靠交通要道(二O五国道),历来是兵家交战的地方。小上峪村民有着光荣的、不屈不挠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曾抵御了敌人的一次次侵扰。刘长春,刘子升之子,抗日战争前小上峪第一名共产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于革命。当时担任大、小上峪片"动委会"主任,配合共产党开展城下工作,组织发动村民开展对敌斗争,并发展党员多名,有初立深、吴希纯、刘慎民、刘慎俭、刘丙学等人。
   小上峪村1953年就有变工组;1954成立互助组,全村有4个互助组,张健平同志任大队长;1955年成立初级社,分4个生产队、一队张敬来、二队董西河、三队初学孝、四队王培龙负责。该年在村东马家林整地50亩,有900多人次参加,全村有1599亩地,产粮19201斤,时有162户,793口人,牛55头,羊182只,生猪165头,母猪60头,驴2头。1957年进入高级社,王夫安任书记,石玉祥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开始大跃进,小上峪有6个生产队,成立了6个食堂,社员开始吃食堂。
   上峪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发达。清朝时,秀才刘子升回村办私塾。20世纪30年代村上办私塾,教师刘慎敏,后改制为短期小学,教师郑书功。战争年代学校停办。建国后,村上建立小学。1964年山前几村设中心小学,地点小上峪村三皇庙。1975年设初中班;1984年又建新校,瓦房15间,设施配套齐全,教学条件大为改善。自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村中共考出大学生330多名,其中,研究生15名,博士生3名。
  小上峪地处山区,东邻大上峪村,南、北、东三面环山,西部地势较平坦。原以农业为主,兼营林果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该村现以种植业为主,林果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村北有一条新华厂建厂时修的柏油马路,西接205国道,东与黄新路连接,并与各村机耕路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有力条件。村南有一条河流,名曰石河子,从东峪、灰菜峪发源流经大上峪,沿村南向西流经宋家庄汇入汶河,属季节性河流.
   "农业学大寨"时期,村中改河、治水、造田,在村西治水造田150余亩,挖开小红山改河造田20余亩,村南疏直河道造田56亩,建蓄水池一个。要治穷,先治水。1979年,全村村民在南山建小型水库一座,总库容量为30万立米,修水渠1000米,扩大水浇面积240亩。1996年,村里开发南山,共开发荒山1023亩,修环山路21公里,极大方便了村民的劳动、生活。1997年,在村南打深井一个,铺设管道5000余米,家家吃上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问题。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小上峪村民的经济意识,他们更新了观念,转变了认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建筑公司、装饰公司、汽车维修、商业批发、零售等项目层出不穷。到2022年,小上峪村的个体业、私营户已发展到160多户。
   小上峪人致富的希望之火被点燃之后,干劲倍增,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便打了几场治水漂亮仗。1993年春,村两委请来莱芜水利局、新泰水利局的专家勘探地形、寻找水源,筹划打井。水位确定了,可要在坐落在半山腰上的村里打一眼深井,总投资需要12万元。困难面前,村干部没有退缩,他们有的拿出多年积蓄,有的到亲朋好友处筹借,凑了1万多元便开了井钻。
   打井,牵动着全村人的心,村民们轮流值班,昼夜奋战在打井工地上。当井打到300米处时,还不见出水,人心浮动。资金又成了问题,这时镇政府送来2万元钱。2002年4月,这眼总深达461米,堪称莱芜第一的深井已完成全部配套工程,汨汨的清水流进了300多个农家小院,流进了600亩果园和600亩干涸的土地。
   为便利开荒,村里又投资4万多元修了一座长30米、宽6米的大桥直通南山,村里还买来炸药、钻炮机帮助村民开荒建果园,使全村果园面积由原来的200亩发展到800亩。吴光海带头人,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
   干过12年民办老师的吴光海,凭自己的学识,决心走科技致富之路,1993年选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大棚西瓜。一向以粮食为主的村民,瞻前顾后,犹豫不定。由于他带头试种成功,20多户村民也种起了大棚西瓜。结构调整了,没有技术,村里又请来技术员,挨户指导,山农大、日本教授来过,市农科所专家来过,市畜牧局专家来过,从此,西瓜大棚在小上峪村落户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村民收入大增,农民尝到了甜头,一下子带动了全村,种西瓜户发展到106户,西瓜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村民为西瓜注册了绿色商标,小上峪成了钢城闻名的西瓜专业村。
   归了济南后,小上峪人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物质文化水平逐年提高,村民家家有电视,有闭路电视,有冰箱,有小汽车。村内人居环境得到了整治。村两委班子,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亮化、美化、绿化,使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现在村里有:19个姓氏,以刘、董、吴姓为主。诸姓氏团结友爱,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民风淳朴,勤劳善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2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