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9|回复: 0

[健康贴示] 宋润和: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太珍贵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1 1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导读:宋润和,天津市人,1945年出生。宋式形意拳名家、李老能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李旭洲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宋式形意拳李旭洲支派代表人物。跟李旭州的弟子刘沛满、张严两位老师学练形意拳,并得到孟鸿福以及张贵良、卢忠仁等师伯、师叔的指点。宋式形意拳开创者,为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的宋世荣先生。宋世荣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儿子宋虎臣、侄子宋铁麟以及弟子贾蕴高、任尔琪等。李旭洲是宋虎臣的重要传人之一,上世纪40年代,由山西来到天津,从此,宋式形意拳成为津门武术的一支奇葩。

内功得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起而周身发力也。在平时做各类发力动作时,肩井下陷,肩催肘则周身力厚。如拳谱有三窝之说,即肩肘腕处的三点。

但“井”也可以解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天井”穴,在肘外侧大骨之后两筋陷中,有肱三头肌,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肌支。“天井”穴和“曲池”穴上下对称相应,坠肘之力更加纯厚。上下阴阳互动则产生阴阳互济,处处势势要有肘沉之意,否则劲浮也,此为李旭洲祖师所强调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的出为“井”。从四肢未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但《内功经》原并非单指针灸之说,虑其在肢之论,故“井池”很可能指“天井”发劲。但不排除肩井之学说,毕竟先辈多有见论矣。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四经》之中内涵千变万化,不离其本。本乃原也,也即“一”也。变化不外乎阴阳,故博大深奥妙不可言。妙泛指奇巧,是指《内功经》独具奇特之处也。内功之法,玄妙之极,故日无垠。无垠乃学海无涯也。告知后辈学子。内功本乎阴阳自然之气,但需抓住不放,旷久锻炼方能悟其本之真性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乃督脉长强穴也。谷道轻提忍恭,长强斜前上方提,内气沿循行线上达入脑内。故云:“龟尾升气”。“丹田者”,一般指三丹的下丹田。俗称关元穴处。丹田二字源自《甲己经》,称“中极”,又名“丹田”。丹田者乃任脉、冲脉、带脉之交际处中。“中脉者,起于气冲穴,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之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圈,因本经如同束带一样,围腰一周,且丹田与督脉的命门穴前后对应,并在女子胞宫所在。丹者聚处也。

冲、任二脉同途之点。冲有“聚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之说。就如平日所论。“练气而聚于丹田”。丹田鼓荡,元神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守神”。佛家的“脐问聚气”,道家的“抱元守一,存神固气”及“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等论,充分阐明“丹田”是人体内气的收发之源。

“丹田练神”不排除“上丹”之学说,暂举“泥丸宫”为例,将“上丹田”之不同说法,各略述之。

“泥宫丸”古泛指“顶门”,又叫“脑囟门”。人出生后,在幼儿时期,此处随呼吸上下而动,至1至2岁才闭合。佛家所谓“顶聚三光”、“三花聚顶”之处也。修炼气功者定为“泥宫丸”,又称之为“人之原神处”也。

另一说乃所指印堂为上“丹田”,古书称之“双树内间丹田聚,会同气血辉天心”,所以有印堂为丹田之说。当人思维汇聚在印堂丹田处时,眼神可放可收,有神气外射,可收发内敛刚劲之威。此之谓瞳劲,化劲之用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气下于海”,气海穴位于脐下1寸5分处。人体原动力乃元气也。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以其禀受先天,是先天之精所化。元气发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即气海穴处。也称聚丹之所。武林贤达,修炼丹道智者所云:“鼓鼓荡荡,无处不弹簧”。“怀胎之所”及“胎息之炉”之所在也。

“光聚天心”,天心者,额也。天庭者,印堂也。先人云:“天庭色泽身无病”,“印堂光闪心里美”,“无病天庭泽”。观天庭之法在道家修养和中医的望诊有所独崇,并有诸多种类校注,暂不多述。额上正中及印堂为天心。在下少腹正中气海。故气充于内,上下互参而形呈现于外。额部红光闪闪,既不浮泽,又不枯槁,天心处呈现光泽是内在心脏健康表现于外也。如《内经》云“心为君”,“主光跃于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内经》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腹,外络于肢节”。经有干线,络如罗网维路,无处不至。脉者,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者,以十五经络为主体。明者,知也。修炼内功,需明了人体经脉络网的运行轨迹,知其“脉络”满布周身,起到灌渗气血,濡养四肢百骸的作用。

“次观格式”,格式者,初学入门一定之规也,法也。法有变化之意,故勿冒进,需渐动而进且守法,从初步起渐升中级、高级,反之逆理而行则殆矣。

此句另有它义,不单指入门之老规矩,也含有做人的规范。古云:“艺不可不传,不可轻传,艺不能不传,不可亡传,授与孬人损寿年。先观德性后观质体。当以任、义、礼、智、信为准则。尊天、地、君、臣、师为基本。人字从阴阳也。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合一为人字,并含有再观之义,教诲弟子体能渐进而趋上秉。人品为先,有教学子。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  

胸函而闭,脊平而正

“头正而起”者,正头竖项,虚领顶意,下颌内敛,头枕骨斜上方提领。百会穴虚领顶意,头若悬磬之态。故能壮面神顺,颌微收矣。且含有用百会及督脉之大椎穴处提领,挑顶竖项,产生龙探身式及玉树桂宝衣之意也。

“肩平而顺”者,双肩不耸不斜,尚需中正四平,间架排列须妥当。正则神威而气顺。《礼记》曰:“若夫坐如尸”。《大学》日:“定而后能静”。肩须松,肘益垂,腕宜挺,上肢内涵之劲力全,上肢运用灵活则力顺也。

“胸函而闭”者,指胸中央两乳之间,《难经》“膻中者,主一身之气机”。有称为“中丹田者”也,丹田之说诸多不同。按多数所述,定为“中丹田”。内藏五脏,外固胸廓,以护君主心也。及相率之官肺脏,均系人身之枢纽也。故胸需虚空。虚空肩井则下坠,空胸下气即含有含胸拔背状态矣。双肩则有前扣之形。如是谓之关也,也谓之闭。

“背平而正”者,后背肩胛骨底点平行中线处第七胸椎下“至阳穴”。第六胸椎下“灵台穴”督脉之点乃是心脏压疼点。主宰心脏有患无也,也是心脏放射区域。所以当以熊背、猴脊为其基样,而不能以虎鹤之状。“平”是指站,坐均应保持“牌位之状”,腰脊如竖碑状,头要中正,双肩互担阴阳。头乃六阳之首。肩要平,肩平舟自行。胸腔藏粟,背平开则力拨脊,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坚而稳”,是讲身立如磐石状。当指桩法也。有云:“身无桩法如竿立,相击易洗一身空。”所以足踏地如树生根,在活动时,步步鸡形,步步生根,步步为桩。

膝曲而伸,是说鸡形步的特征。“曲膝”是指膝关节部位如鸡形。“伸”是指委中穴部位的大筋挑起而竖,包括挑起经筋而上下拉伸之意。动步时,膝关节需变换角度而移动,膝关节必然屈伸有度,足趾抓地。例如三体式,后腿似曲非曲,肩胯之合而足心空悬。当足心空则把脚腕部腓骨长肌,长屈肌、趾长屈肌拉伸挑起。比目肌向下与强大的跟腱拉伸展伸,委中穴后大筋伸如柱。前腿足指抓地,膝斜向上提顶。斜上45角有顶意,然后双膝宜扣合,双膝扣则裆开而吊。此时,双膝的扣、合产生二挣力和四面六方劲。这样则足坚而稳,也就是步步如桩、势势如柱。古云:“下部不固,任凭手上功夫到家,终不足以应大敌也。成如秋叶之易落,非质有殊也。”“裆深而藏”,由开裆扣膝表现出来。裆撑、膝曲、足趾抓地,双膝扣合而分。则裆有开提之感也。脚要虚实,裆须松,裆须合,裆要扣,所以说拧腰裆须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须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须合,不合则浮,合裆乃蓄劲也。凡姿势成定势时裆合其义在主静,作虚领劲,预蓄之义。

另论,“裆深而藏”是缩阴法。当单指男性,是指揉肾法。两外肾(睾丸)做八字状旋转,久而再练习上提,以炸肋之劲,吞气之法,可将外阴部提纳入少腹中深藏。此系缩阴法,男子练丹宝鉴中的一种“内气提升法”也。“肋开而张”,当指腋下两侧肋骨到髋骨上缘处。也就是平常所说练拳时“两肘护两肋”。护肫,肫字在人身上是较软弱之处。软肋部及少腹两侧,也是人体软为难练之处。肫字为胃,也是在中。所以肋字含有人体之软弱之点,当着重锻炼。人体以腰椎承担支撑上部的重量。故而注重下丹田,丹田鼓荡则可使两肋处膨胀。每当发劲时,两肋向四周同时开张,混元气劲到手。此法也以养丹为用。

气调而均,劲松而紧

指呼吸要缓慢而行,稳心静意。呼吸于拳势、站桩、打坐时,均任自然,心态神静则气血流畅而不滞。此时呼吸最忌有声。尤其在练套路时急急如牛,外观艳,但已先闭其气矣。故须调息以养神意,否则自伤矣。因此需细斟自己天籁之机。此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肺金不清必先调息,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吸则气贴脊而行。呼气时胸剑突直达会阴意。意紧随气行,此乃形意拳的内三合之一也。形松而意紧,是指姿势间架归宗后神意内敛,外松内蓄之瞳劲也。松紧往返,气血流畅,也可调息心肺,养神怯病而延寿矣。

劲松而紧是讲劲力的操练法之一。松劲是蓄积,内含虚领之意,并非外表的松紧。松非纯松而散。故先贤云:“体用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也即劲松而紧之意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

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此是指吃气法和纳气法。此二法源于道家心法入门锻炼法。

舌顶上腭而不顶实。口似合似开任自然。不可着急于呼吸。吸气时贴背而行,两胁同时开张,引气上行。呼气时气沉至下丹田,配合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然后呼吸以丹田为基,也即“练精化气”也。

着重于丹田内之呼吸,而不以四肢调动配合呼吸,此乃胎息法,也即“炼气化神”也。

呼吸若有若无,勿忘勿助,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无声无臭,即一气贯之之理,自有化无之道也。也即“练神还虚”之法也。

先提是指吸气时,沿脊上行至达颠顶百会穴。后下指呼气时由胸剑突下达丹田。

伏者乃指胸,腹腔鼓荡之意,也即腰要如束带之状,此时丹田发热,周身气血荡荡之意也。然后渐渐放松。内含蓄意如蜇龙潜底,虎卧平岗,蓄意待发之状,如遇冲击则可爆发混元抖擞之劲。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下收谷道”即提肛法,尾骨斜向前上方位,如《内家心法》中“两股收其夹”之意,谷道会阴处均轻微内敛,一防泄气劲散,二有虚领之意含蓄,以备发之为用也。

提者指虚领顶意,挑起经筋,竖颈立项。平常所论。前印堂后紫金关,也即玉楼。双耳后高骨当指玉枕穴也。此是熊形的修炼点之一。

“或坐或立”即行动坐卧时不可忽略呼吸法。吸气时于喉部有吞咽之感,也即吃气法、咽津法也。呼吸由喉部慢压徐缓纳入肺。以相辅之官纳气是以养心脉。心肺两者气血相佐以为用。肺气在人则生,气为血之帅。因以肺摄心而生矣。气虽归于丹田,仍需气纳百骸,下达人的三心之一,足心涌泉穴也,此为返老还童之法。故前辈云“存想气沉至底方妙”之语。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

降有降所,俞口气路(气吞俞口)

气升沿两胁处上升,但勿把肩耸为升,肩井仍需下坠,胸腔胁骨同时极力开展。从意念上和形体上做到拔骨开榫、气纳中丹。此时做到蓄而不发,以气纳养上三焦而用之,并有龙探身蟒脱壳之态。

降有降所是指落点还原法,也即接骨斗榫混元力。自然产生形意拳“手如少女手不可触”之威力。

俞口气路,各有所归。现针对内功心法所论述,在平时练拳者以技击和养生相等对待。也有身患疾病而习练则以纯养生为宗旨而健体。双求者性命双修法。故一年四季天道有变,故四季所求所练不同。升降不止春夏秋冬转换,生生不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升降有格,降有降所俞口之路,以下简述俞之所指路在何处。

  春东旺木肝,俞口在颈项,宜挺竖以养肝。

  夏南炎火心,俞口在胸肋,宜虚空以养心。

  秋西藏金肺,俞口在肩背,宜松圆以养肺。

  冬北聚水肾,俞口在腰股,宜转提以养肾。

  常年中央积土,俞口在夹脊,宜弓直以养脾。

脾为后天营养精微之官以布,接先天而养生矣。

俞口各所在处,并各自透入前心方得真。说明前胸当松空,以纳气血、意念、神意。以心为君,君主之官须清静虚空而能纳敛,治节全身诸经脉而养身心也。

既明气窍,再说劲诀

此语系指先明了气血走向,方法的诀窍,方能再述劲力的诀窍。先人所云:“气不可单求,单求气被气所伤;劲不可单练,单练劲被劲所滞。是论知内外双修。必须以练气、养气、用气配合劲力的练功之规矩不可忽略。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通,当指内气在骨骼、韧带、肌肉,经脉之间运行无阻,劲力可达到各部位及末梢指尖。发力时通畅顺利,随时可生混元劲及五行劲力。求通需伸筋拔力,以求和缓,柔软之意,以“中庸”之道行之。

透,当指腾膜后的脱骨之力,骨骼不受脂肪、肌肉的牵拉而如射箭而出,也称抛骨射劲。劲之外射身自轻而破空气也。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当指身体九曲串之珠也。三节九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也即四面八宫劲横竖前后左右,各方位环扣不息。

贴,当指于吐,并加气量也。用法于逼吸二字相连。周身俱要活软。随意会而出之,遇直则曲,遇曲则斜,重在迅急,使彼莫测。借彼之势,成我之意也。

穿贴乃横竖联络,使劲的刚坚柔化,息息衍衍。本身蕴涵凝结之意。待劲发动能成绕指之柔。

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

松涣者乃柔之极也。仍属瞳化之范围。蓄也。柔而不浮也,刚而不硬也。浮乃轻也,实乃灵也。此时身无着一,一羽不加,一蝇不落,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乃化境之学说。空空静静,忘我之状,气息缓无之中藏生气之元。所以有“松如绳之系”之说。

悍,如冰之清,乃气血凝聚汇结之果也。

悍者,强悍勇猛之意,萃者,聚集也。是讲劲的勇猛,周身的筋络皆开展至极限,“六心”相印。开合伸展脊背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然后修炼至无形无意,无心方为奇。故各种劲力荟萃在一起如冰之清,劲力乃气血结聚而成谓之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合劲,周身一也,三节、三弯、三心,三意、三尖,六合均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三弯要对,三心要实,三意要连,三尖要照,本身知理,合一处练成。

坚,劲之能也,横竖斜缠之变化。劲合后可产生各类型的劲力。在一定的基础上把各种的拳势无轨迹而变,或进,或退,或左右,或上下翻飞不已,也可原势不变而劲力转换无休。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前文提及平肩而顺,双肩互担阴阳,肩平舟自行之理,按肩以练步者,垂肩者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周身力厚。肩与胯合一。胯与足合二,肩胯足合三。如此可使人身中轴中正而不倚斜。用步以坚,所以宋氏形意拳的特殊性之一就表现为姿势摆放之角度妥当。在垂肩、松肩、滚肩、压肩、伸肩的基础上练习步法,身体不漂浮而随时可产生抖擞之劲,点气法的五行劲和混元劲,也即接骨逗榫。

逼臀者,两股收其夹也。将臀肉收部起贴紧,并将两腿的肌肉拉缩,使足趾更加抓地。足心空悬,双膝合而开,双膝逗劲而放松,使膝后大筋惊起,足底生根而成鹤膝、鹿膝之状也。

圆裆者,腰裆两部位一开一合,一动一静。阴阳要分明也。

  腰之要点曰:拧腰,活腰,松腰,塌腰,竖腰。

  裆之要点曰:扣裆、松裆、开裆、合裆、吊裆。

  拧腰时裆不松则劲滞,

  凡塌腰时裆不合则劲浮,

  故塌腰合裆是为蓄劲也。

  活腰时扣裆是为柔劲也。

  拧腰时收或合等均属松裆活腰之列。

故圆裆当以开吊为绳样。是以壮胯也。

凡姿势定型时,裆宜合,腰宜塌,其义主式成即本招已停下。虚灵劲预蓄其中,劲则必变必发,故其功效无量矣。

提胸以下腰者,即为提胸下气也。提着有虚领之意,提胸以备五弓之用。下腰者即前文之塌腰合裆之说。所以说肩沉沉至涌泉穴。圆裆当指内外二挣力及四面八功劲的深化。可以固桩法,身形不散。

提颌以下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提颌者,先虚领枕骨顶意,下颌自然而然收提起,是将承浆穴提收后,头顶百会穴则有冲天之状,配合贴背松肩则产生拔骨长身之动态。

“贴背以转斗”,指“转气”法的一种,是指脊的向后提升吸气时两肋的开。在呼吸时由前胸缓缓下行。后背极力下压使气下行至丹田而云。要做到轻、缓、匀、长、深。

轻者呼吸时轻细无声。

缓者进出气时舒缓缓。

匀者呼吸节拍有至,不可时粗时细。

长者呼吸之间的离间的时间长于一般人。

深者要求吸入气,气渗入脏腑百脉,渗透身体组织深部。呼气时由胸膈膜下压胸腹及意念直达会阴穴。两肋处(肫)向四方极力开张,故能养五脏而扩六腹,并锤炼横膈肌,背肌,腹膜,使大肠第二次将营养精微上输而养生也。

“松肩以出劲”,肩宜松,肩紧则滞,发劲则为拙力。肩紧则伤肺。肺乃清清之脏,最忌横逆,喜上下通达。所以有“拙力使来运不灵”之说。肩松可使韧带拉伸收缩增强,就如弹簧压弦一样蕴藏蓄劲,当挤压还原刹间时,可自然而爆发出反作用力,即混元劲。此时腕、手、指力猛雄厚。对方接触到手肘等处时有触电感。肩松还可使双手成线锤般,松净可产生惯性离心力抛击出击打对方。在松节强筋状况下,方显形意特殊性。

折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天柱在胸椎第三节下。也就是我们练内功时所重之点。在道家的气修练得。均以后背脊柱功调丹之所。在《云笈七签》“引导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后有节”。

折天柱也即道家所云“俯仰之时”也。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手与颈项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两者互相争持,还应屈曲摇动身体。”各类内家拳法者。均很重视认定为调动人体的枢纽点。

在《神灸经纶》所论天柱者乃颈椎七节也,头骨至肩骨为天柱骨。所以头为六阳之首,故折天柱活颈椎七节,头方可抬、低、左右旋转。仰天长啸,俯地呻嘶,锤炼丹田,吐浊气之法。所以内功经中所言“天柱”当以天柱骨为是。

合谷在拇食指问,当道家的问询时,则立拳目视合谷处,以定心志。形意劈拳后手催前手之合谷,合谷开则劲力均整。当练枪时当护合谷。练功法时合谷多在人身中线处,势势以合谷不偏离心线为基准。故合谷可以立门。立门者中堂之中也。中正不偏移即可将己身护住谓之门户也。

日横劲,日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臀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两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

竖者当以上下为基,横者左右分明。当横以济竖时则产生了阴阳变化,即阴阳相济。体态的变更,说明劲力的效果就是使物体发生型变,或使物体发生速度或方向的改变,由此产生了重力,强力,摩擦力及接触面的相切。当竖横变换时的落点还原。也就是物理学说的恢复形变抗,以外在的状况来表现内在结构变化,也就是“形不破体”。在排除阻碍相对运动的阻力而使横竖互济达到一定高峰,可以产生横以竖,竖以横用,为达到交汇点的劲力平衡创造条件。所以开肩圆背,开裆圆裆,开膝合膝,脱肩合肘,挺腕曲腕,松腰沉胯,沉腹坚背,手足心空,使劲力变化,招无定势,随况而化。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五气朝元者是指五心入鼻,藏于心肺也。

《素问五脏别论》天食人以五气,燥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分以生喜、怒、悲、忧、恐味有所藏以养五分气。故当以养生而能修道而养性健身强体。

《春秋》“变一谓之元……故元者为万物之本”。

《春秋公羊隐元年注》:“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光,万物乘于天地。”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也子家语礼运》“太一者元气也。”

“四肢元首”者。肢者,两侧上下肢位。《灵枢小针解》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斜之往来也,所以细推而知气血正斜于体之康泰。”《灵枢邪客》“天有四时,人有四肢”。《素问天元纪大论》“四肢元首,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修天,布气真灵,一统坤元。”

吸气纳入丹田,气血当如淋浴甘霖自上而下滚流不断,地复蒸腾雨露而升滋百骸百物是以为养,阴阳交换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为延年益寿。五气朝元则归一,五气五行有所归属,则金木水火土不缺,五行劲齐全而整谓之为“混元”也。混元一始则空元而静,功法修炼极难,日进一丝,故收纳甚妙,久而练之,升降有序,出入有法,并行不悖,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返本归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练神化气,为丹道中之“文火”。练神还虚为丹道“火候纯”也。火候纯一气成矣。再练功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矣。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显示出“气胜形随”,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神化之用也。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按《内功经》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心肾相交,内外合一者是心中气血、肌肉、骨骼、经络的汇聚。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相承以运为使。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静虚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轮转。庄子云:“技也而即道也。”

养气之学不离乎性,练气之学不离乎命。故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所以气形意神动则齐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变化万状不一。

调气凡初入门

每日清晨单搭膝或双搭膝。闭目口细调呼吸,舌顶上腭,似顶非顶。齿似扣非扣。舌卷则气降,舌为肉稍,肉为气之囊。物之有损,道乃永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弥满六合,充塞乾坤,混合宇宙。性命养气炼丹之说亦即天地,心意勿动,心为君火,动为像火,君火不动,像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心自清。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静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气满谷神存。”加之“吃气法”:“春吃朝气面朝东,夏吃正气午南中……”当以龟鹤之气先修身养性为准基,再以功法壮体,把基本的要求明透,加之时光积累,则功夫水到渠成,所以练气、养气、用气、调气、转气诸法,并行气与运动,气与力之变化,单势与气功,劲力与气的互佐,产生了外观不显相,内不着相,则为“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之状,养用之法齐备而就。


20231011112954front2_0_84182_Ft2bDIRvLbPqAc7xncEl1KF8npjN.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4 2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