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29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一)
道家丹道修炼一般以动势、站势、坐势、卧势较常用,我在《道学通论》中已逐一作了介绍。现需说明的是,宫观寺庙中的佛道修炼者,大多教人以坐势炼功。殊不知坐势炼功,禁忌尤多,特别是打坐数个时辰,血液流通滞塞,易在腿部血管中产生凝聚淤滞的细小血块,这些淤血成块后一旦沿血管流动而没融解,在脑部和心脏发生堵塞,会引发瘫痪或心脏病猝死。这种心脏细胞不可逆性突然坏死的病例由于事先毫无朕兆,会被宗教家称为尸解或坐化,误作成仙成佛的效验。其实西方医学界已在长时间乘飞机的旅客中发现这种病症,仅是他们不知道打坐修炼中早有这种病例而已。
这些乘客在飞机上长途旅行达十多个小时,吃睡都在椅子上,下飞机后突发心脏病猝死,经检查为淤血堵塞心脏血管所致。我们教人修炼,应对学生的生命负责,不能不先把危险讲清楚。坐势和卧势炼功,必须端直其体,将姿势摆正,使五脏得位,血液流通,要做到:“齿轻叩,津频咽,身要直,体要松,息要微,意要轻”,关键是一个“松”字诀。怎样将身体真正放松,这就要采用佛教净土宗的修持法诀,“彻底将自己交出去”,交给本尊,交给师父,自己赤条条无牵挂,身体也就真正放松了。
净土宗认为只有到那个无牵无挂的境界,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才能发生天人感应而得到佛果,否则念多少声佛也没用。因之人们要想真正得到这个“松”字诀,还得先学一个“舍”字诀。人若真正放下自己,把自己彻底交出去,一般人做不到,特别是知识分子更不容易做到,总是牵挂自己,要自己给身体作主,舍不下这个“我”字。丹家成道都要登上“舍身崖”,纵身一跳,舍身忘形,将“我思故我在”的这个色身、识神大胆舍掉,虚空大定,寂然无我,则道自来归。丹家讲要“身非我有”,讲“吾丧我”,讲“堕肢体,黜聪明”,“外其身而身存”,必须下狠心放下自身,后天的身心俱舍,扔掉这个“我”字,才能真正使身体放松。站势和坐势炼功要注意放松双肩,卧势炼功要特别放松颈椎,只要身体真正放松了,炼功才会出现效验。
有了效验,身体的自动机才会被启动起来,无论采取动势、站势、坐势或卧势,什么姿势也没关系了。“跟着感觉走,步步奔虚无”,这是丹家的根本法诀。丹家之要,必知动静互根,内外兼修之理;如鹿炼精,如龟炼气,如鹤炼神,如虎聚阳,如蛇聚阴。血脉未和,莫贪静坐;关窍未通,不行既济。不可不分清浊,逼气过关;不明升降,即行采药;逼成幻境,诡言通神。欲成大道,不妨医药、饮食、体育并用,古代丹家不离武术和医药,首先牢固色身。金丹大道千门万派,都只能从色身上修起。病从心起,弱自精衰,邪由气入,修养精气神,色身自然强健。舍色身而得法身,出有入无,有无相通,则大道必成。
身体静则属阴,动则属阳,坐势和卧势阴气较重,易生筋骨血脉滞重瘫痪之弊,仅有站势在动静之间,得阴阳之中道,故丹道入手以站势为优。人类从动物进化到能直立行走,这是一场身体的革命,可知站立是人类入道之门。因之我推荐丹道之筑基入手功夫,以王芗斋所传意拳站桩最切实用。我幼年在沧州市吴桥县度过,那地方是全国知名的武术、杂技之乡,我虽13岁负笈离乡求学,然雅好武学健身之术,所见各家功夫多矣,自有一番比较和分别的道理。依我所见,丹道的动势和站势筑基功夫,除了王芗斋的意拳(又名大成拳)的养生站桩功外,还有达摩易筋经功夫、太极拳和金家功夫,皆适宜丹道修炼。
世传《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有唐初道学名臣李靖的序,讲《洗髓》、《易筋》为达摩大师真传,其是否托名且勿论,然其功法必为丹家真传却是事实。我推敲这套功夫,甚合丹道之旨,读者能取其精义而修之,便入丹道正途,不必管它是佛是道是儒等诸多分别相,大道本殊途而同归。《易筋经》本有多家传授,含脱胎换骨、伐毛洗髓的绝学,可鉴定为丹道动功,其功效必然步步印证丹经。这是前辈丹家为后世学者留下的一叶渡舟,可惜世人迷于琳琅满目的丹经道书佛典,所认不真耳。先师知非子曾得黄克刚先生《真传易筋经》32式,可供丹家参考。
太极拳本为张三丰祖师留传于世,显为丹家动功无疑。世间研究太极拳的著述甚多,已没我置喙之余地。我曾正式入门的几位丹师,皆以武术、中医名世,且俱为太极拳高手,知非子老师为李雅轩先生高足,给我遗下一盘太极拳录相光盘。太极拳法,关键亦在一个“松”字上,要能松、沉、稳、静,神气浑融,自然无象通于大道,没几十年功夫难至化境。太极拳达到高境界,和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效果相类。世人习练者多,但入高境界十分不易,其养生健身的效验毋庸置疑。从此步入丹道,当是顺理成章
意拳与金家功夫,皆传自山西姬姓,由道士金一望窥得其中奥秘,避地入蜀,遂有金家功夫之传。金一望道士原为福荫寺少林武术高手,得姬家拳法后,拳随姓走,称名金家拳,经李少侯、麻贵廷、万玉成、周之德而传至先师知非子。金家功夫乃天下之武林绝技,精要处必心传口授,唯先师之哲嗣得其真传。丹道筑基,不必精通金家拳,仅取其开合劲修习即可。
此功法要点,一合一开,共两个基本姿势,一气呵成,合劲要快,开劲要慢。合劲时口发一声“嗨”,徐徐吸气入丹田;开劲时呼一声“噫”,徐徐吐气。合劲时前足迈步足尖外摆,后足紧跟一步,足踵先着地足尖内扣,松肩坠肘,颈前伸后缩,蹲身弓背似猿猴(猴盗桃),手腕上提头上仰,目视额顶势虚柔,凝神定心不用蛮力,至气吸满方换开劲。开劲时再赶一大步,由虚变实成弓步,尾闾内收气沉下腹,屈膝挺身两手下落至两胯侧。头微微上顶继而迅速低头下颌贴胸,此姿势称“鹅顶头”,双目下视于腹,至气吐尽方换合劲。此二式反复行之至五个开合,谓之开合功。
意拳源于“心意拳”,俗称“心意把”,由山西姬隆丰传戴龙邦,将“心意拳”改称“形意拳”,传其技于河北深县李洛能。郭云深先生得李洛能之形意拳法,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将其技尽传于本县王芗斋。王芗斋学成后又游学全国,集众家武学于一身,创立意拳,后人亦称为大成拳。意拳扫去其他拳术一切套路,以无招胜有招,专在神、形、意、力上整体运用,相机而动,应感而发,虚灵守神,功夫已出神入化,与道相合。1949年以后,王芗斋先生融武学于养生,创立养生站桩功,以适应时代变化。
其女王玉芳,其徒秘静克,皆以养生站桩及医疗保健见长。于永年教授早年留学日本习医,1944年拜在王芗斋先生门下,习练意拳站桩功六十余年,其学生遍及欧亚诸国。我修习意拳站桩乃于永年教授所传,后经他介绍才结识北京意拳研究会诸耆宿,现意拳分技击和养生两途并进,年轻一代中已人才辈出。先秦《管子》书中,将各家内功称作“心术”,这个名称突出了心神在炼功中的作用,比现代以气功命名各家功法更为科学。王芗斋称其拳法为“意拳”,显然也是把意拳看成了一种心术,关键在于意念的修炼。
《老子》讲“独立不改”,《黄帝内经》讲“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管子·心术》讲“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毋先物动”,皆是意拳站桩功的理论根据。意拳养生桩功夫以《养生桩歌》为基础,即“身体要直,两足分开与肩齐,双膝微微弯曲,臂下坐,头上提”,“内空洞,外清虚,两手要慢慢地轻轻抬起。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王芗斋《大成拳论》云:“习时须首先将全身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朗照顶巅,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近似也”。
我将其引入丹道筑基功,亦总结出一些要领,这个要领首在一个“松”字,先要放松两肩。其姿势为“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似坐非坐”,“上松下紧,前松后紧”,紧是相对松而言,上松双肩,两足如踏地三尺;后提肛,前松尿道。前松后紧是对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及肛门松弛诸病的纠正。此术放开任督二脉,只在四肢上找感觉,表面看来与重视通任督二脉的丹道相反,实则放松任督二脉反而使气血精神归于自然,任督得自然运行,更合丹道之理。初站桩有酸、麻、胀、痛之感,即为站桩效验;后酸痛之感消失,以周身得麻、热、胀之感为效验,如此日积月累,离形去知,谓之“站忘”,方入丹道境界。
(二)
我在拙著中多次介绍以站桩用为丹道筑基功的方法,盖站桩之术亦变化多端,各有所长。这里再介绍一种站桩功,除姿势要求两腿与肩同宽,腿稍下蹲,两手掌胸前抱球,含胸拔背;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等条件之外,尚有存想之意念等要求。此种站桩功之意念有“松、紧、重、轻、小、大、冷、热、明、空”十个步骤,现分述如下:
(1)松:站桩功之“松”字诀,首要是放松两肩,只要双肩放松下来,就基本符合要求。站桩时可口念:“松、松、松,肩要松,颈要松,上要松,下要松,全身内外都放松”,以意念引导由“松”入“静”。以“松”字诀起,以“静”字诀终,为站桩功贯彻始终的要诀。
(2)紧:先是上松下紧,两足趾抓地,腿部肌肉紧缩;再前松后紧,提肛并紧缩肛部肌肉,放松生殖器和尿道。继之咬牙紧缩面部肌肉,耸肩紧缩颈部和背部肌肉,并全身肌肉作一紧一松的抽搐动作。
(3)重:先是一个“重”字诀,存想全身重如泰山,肌如铁,骨如钢,体验一种肌体“沉”而“涩”的感觉。继之是一个“塑”字诀,全身如木雕泥塑般僵住,如泰山屹立不动。
(4)轻:存想全身失去重量,可以在山野间飘浮,可以在空气中飞荡,如羽毛,如白云,有无拘无束的逍遥之感。《红楼梦》里薛宝钗咏柳絮的《临江仙》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词中意趣,庶可比拟。
(5)小:双手于胸前合什,其他姿势如旧,存想自己幼年如三岁小顽童般站立阶前。如此天地间元炁和日月精华齐聚我身,达到吕祖“一粒粟中藏世界”和佛陀“芥子纳须弥山”的意境,体验出一种童稚的乐趣。
(6)大:两手掌外撑,两肩上耸。存想自身长高变大,为一足踏大地,头顶冲开南天门的巨人。人在丹道修炼中一旦得其“正大光明”浩然之气,就会豪气干云,体悟到人本是宇宙的缩影,决不是那么渺小的!陆象山诗云:“只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庶可达此意境。
(7)冷:存想周围寒风习习,雪花纷飞,自己身体变为雪肌冰骨,站立中体验寒冷、清凉的感觉。如此身入广寒宫,心在清凉界,有一股清凉的液体如冻奶酪般沁入心脾,流遍四肢,有酥绵快乐之感,心中烦闷和忧愁一扫而光。
(8)热:存想丹田起火,焚遍全身,炉中赫赫常红,两肾如汤煎,腹中如沸煮,如过火焰山,如入八卦炉。继而从手足指端开始四肢渐有麻、热、胀的感觉,后遍布全身,体验这种麻、热、胀的感觉,便是丹道得气的证验。站桩之麻、热、胀感是改造色身,由后天向先天转化的关键步骤,须专心练习。
(9)明:可将前述“添油术”的功法变换到此处运用,得其功效。或首先激发两眼间性户,使一股光明照彻全身,各个骨节肢体与内脏历历分明,如水晶塔子。如此通身经脉有光感循环,全身透明,进而上通天光,虚空生白,吉祥止止,方是光明境。
(10)空:人对世事能看得淡,放得下;对自心能放得松,定得住;以一个“忘”字诀起手,便可以一个“空”字诀收圆。在站桩时,要达到身心两忘的境界,称之谓“站忘”。于站忘之时,得到忘形的“无身”感受,便是空境。“空”的境界,不觉自己有身,则外其身而身存,是站桩的最高境界。
练习站桩功,以“松”字诀和“热”字诀为重点,须时间长些,可长至5分钟到10分钟。一般每次站桩完成十个步骤以20分钟到40分钟为宜。
人的一生,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令人高兴、自感幸福的事,也会发生一些不称心、自觉痛苦的事。如果把每年高兴的事连成一条线,那就是一生幸福的记忆,反之则连成一生痛苦的记忆。站桩时可从当年逆推至童年时期,沿着幸福记忆的线一年一年返老还童,以良性回忆开拓心境。但由于人往往对痛苦记忆深刻,站桩时用回忆的方法易受恶性意念的干扰,故一般不采用逆向回忆返老还童的功法。丹家采用的方法,是找一个荒僻无人处面对一棵树木(或其他设定的偶像),去敞开心扉述说,用自由联想法不加掩饰地说出自己脑海中随时浮起的一切念头和感觉,通过倾述心结解除自己的精神压力,练功之时则可减少魔障。这种方法有点类似现代的精神分析,因之我主张把精神分析法、心理治疗术引入丹道筑基功。
最后再传“胎儿桩”:
丹道站桩功的要诀,也是“执于一而万事毕”。站桩之功效要害在于形体的姿势,人之形体姿势最初的“一”是什么,显然是母腹子宫中胎儿的姿势。因之说人类胎儿期在子宫中的姿势,必然在生命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依此姿势站桩,名为“胎儿桩”。
其功法是站立入静,冥想自己一年一年地返老还童,退回到未降生前的胎儿期。继之双腿并拢,曲膝半蹲,双足翘起,双手大拇指在内、四指在外握固,双拳并拢曲肘、拇指对准鼻孔、置于鼻前方。抬头则仰观于天,低头则俯察于地,一般采用头微向下倾的姿势。如此模仿胎儿在母腹子宫中的姿势,便是胎儿桩。胎儿桩之呼吸要求深、细、长、匀,渐至微微的自然呼吸。双目似闭非闭,微见光亮。平心静气,进入静心忘我状态。
一般说来,胎儿桩合式,仅需15分钟就会激起全身反应。初站时5分钟后即出汗、腿酸、身颤,坚持下来,秩序渐进,不良反应消失,身渐舒服。站桩时间亦应根据自己耐力逐渐延长,一般超过15分钟以后,会激起自发功,其自发功形式亦多样,包括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工夫亦可被激发出来,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功效。胎儿桩对调整全身气血,治疗多种疾病,激发元炁运行,都较其他功法为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