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23|回复: 0

[健康贴示] 孙剑云老师论拳(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4 0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孙剑云老师(1914年——2003年)

1、“文武合艺”(摘录)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世人莫不知其妄也,然类于此者,实不胜枚举:同一物也,美术家观之,则见其美,科学家观之,则见其理,实则人之所见,不过一物之数种属性耳,不能尽其所有之性也。若然,则即谓天下事无非管窥蠡测,亦无不可。吾人读书修业,其理尤显。世有小学毕业者,往往已觉所学甚多,若益以中学大学之时间,其所得当大有可观。迨中学毕业,则反嫌其太浅,须臾而大学过,亦觉逾趋逾远,生也有涯,知也有涯,诚非虚语。故初学技击者,至刀枪器械皆已学矣,莫不诩然自得。至于更进一步,则渐觉如沧海一粟。更进则几至失望矣。然则若何而可?曰:积土成山,风雨与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诚难测,然进进之道则甚简,惟有勤练而已,务实而已。”

——载于《国术周刊》第八九十期合刊,天津道德武学社1935年出版。

2、孙剑云老师谈孙式太极拳要领(选摘)

孙式太极拳的姿势、动作,都有一定的要领,并各有其意义。兹摘要介绍如下:
  头: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肩: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肘: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手: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腰: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腿: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压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意与力: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运用自如。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以上分别论述了运动要领。但学拳者务必注意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所练在神。精神为主帅,身体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举动自能轻灵。心意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方能内外相合为一。练时须注意上下相随,身体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处动作不整,就会使神气散乱。再者,练拳时要以意行力,相连不断,即此意也。
  为便于读者记忆,现把这些要点编成口诀如下:
  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坠肘,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求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

3、孙剑云老师的拳学箴言

孙剑云老师平日里谈拳,大多三言两语,或将其写在旧废纸上,言简意赅。

1)     时间、规矩、求中和

孙剑云老师晚年住在保定弟子戴建英家,有弟子问老师练拳有无诀窍?老师说当然有诀窍。弟子乞求传授。老师讲,就七个字:时间、规矩、求中和。闻者有人会其意,有人茫然。其实这七个字确实是练习拳术的至理名言。

练拳的成败,首先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这种考验一是练拳要会利用时间,二是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坚持不缀。俗话说,拳术技击,谁练是谁的。知道的再多,不下功夫练,也是白搭。其次就是要知道规矩,规矩有两层作用,一是明理,这个理不仅是书面文字之理,而是由拳术中获得的道理,更多的反映在身知、心知上。知道规矩,使规矩上身,达到行止坐卧不离这个,于是就可以为丢掉形式,丢掉主观意识打下基础,掌握规矩是为了脱离形式和主观意识而能合乎规矩中的道理的入手方法。因此知道规矩就需要有师傅。而且师傅要真传授,才能得到真规矩。否则就是下功夫练,效果也不会好。最后,中和是拳术体用的基本原则,是内劲启蒙和充沛的法门。有关中和的作用,本书在前面已有论述,在此不赘。

2)     恬淡虚无,渐修静悟

笔者从孙剑云老师学拳时,有一次问起内劲法门,老师在一个旧信封上写了“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八个字。这八个字意境高古,包括了道、儒、释三家的学问。

恬淡虚无,源自《黄帝内经》,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黄帝内经》虽为医书,但其理合乎道家。

恬淡不是强迫自己抑制心性的自由,也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去拒绝外物的引诱或是有意去勉强自己做到寡欲。而是从内心里安于淡泊不受引诱,更深一步是安于对身境变化的淡泊态度,如此才称得上恬淡。恬淡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按照曾子在《大学》中的观点,是要经历了知、止、定、静的修为,真正到了安的境界,才可能做到恬淡。

一个人真正达到了恬淡的境界,才可能真正进入到有无不立、有无并立、无中生有的状态,于是生慧,真气的作用才可能显现出来。所以,孙氏武学是一门修身的功课,只有身心通过长期的修行能稳定在恬淡的心态下,才可能进入虚无得真的境界,体会到真气的作用。这是进入孙氏武学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一个充满物欲、内心浮躁的人或强迫自己抑制欲念的人,都是窥探不到孙氏武学的门径的。

渐修,其内涵合乎《易经》中的乾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符合儒家思想。孙剑云老师讲的七字箴言中的时间,换一个角度看就是渐修。渐修就是要持之以恒,同时不企求急于成功,戒贪功。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恬淡的心态。所以恬淡是最基本的条件。

静悟,首先什么是静呢?此静并非外形的静,而是心神的空静。孙氏武学中的静有其标准,就是要静定到内景外境无妄无别的程度,静到这种程度才是真静。孙氏武学的体系是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外形虽动,甚至急动,而心神则静极,静极而复动,动静如一,从容中道。是谓动静合一。

那么什么才是悟呢?渐修是功夫的渐变,悟是心智的突变,是质的升华。这是在渐修的基础上和真静的状态下才可能产生的变化。其合乎释家禅宗的思想。也就是只有静到无妄念的情况下,才可能悟到客观真理,获得真觉,从而使自己的拳学境界获得升华,与道合真。绝对客观的真觉就是中和的状态,所以只有中和才能悟真,内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日臻完善的。

3)     心要放、身要忘、意要扔、知止定静而神明,神明则安,动则不妄

学习拳术,自己练习时气定神闲容易,与人交手时则难。难于何?孙剑云老师讲,一是平日练的不真、不熟,一经比手,立即散乱。如是,当从功夫做起。二是平日练的很好,老师、同道无不赞美,只是一经比手,平日的功夫不能很从容的用出来。这是心没有放下来,意重之故。

孙剑云老师讲,技击之道,在功夫上身之后,要经常交手,每次交手“心要放、身要忘、意要扔、知止定静而神明,神明则安,动则不妄。”

心要放,把心放下,则需舍己,放心即是忘我,如此,则气不浮乱,如此,呼吸才能自然,举手投足才能无不如志。

身要忘,忘掉自已身手招式,身体才能不僵不散、内外如一,周身一家。

意要扔,扔掉主观之意,才能听得准,看得明,洞彻其内外,动则不妄。做到此,也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是,则能打若不打,不打而打,从容中道。

知止定静而神明,知止定静是练拳的四步功夫,目的是神明。

知,要知规矩、知道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心知,还要身知。更要知道知之本身有动静两法,不可偏颇。

止,止于何?止于中和。有了知这一步的功夫,于是就明确了规矩道理,有悖于规矩道理的,则止。更要知道止有内外两境,两境又是一理。

定,心定、形定,是止的结果。

静,静即内明,通达内外,洞彻八极。此静非物理现象之静止,而是心静。行止坐卧、站桩、走架,乃至技击散手闪赚腾挪,心无不静,气无不平,内无不明,则是拳中之静。如此之静,无法门真传形而下之艺不得而入,绝非仅靠参禅悟道得形而上之理所能臻者。惟有形上形下一以贯之之技理体系,才能臻于此静,孙氏武学所以为中华文化独到之学,即具此意也。

4)     对应有窍、心心相应、有一无二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武术界刮起一阵标新立异的说法,他们贬低一切拳式的作用,声称站桩加意念假借是拳学技术的核心,一时沸沸扬扬,从其说者颇众,此说影响颇广,大有一扫武林之势,此时孙剑云老师如砥柱中流,告戒我们“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拳意述真》),并不是否定拳术修为中的形与意的作用,而是说无心见奇要以有形有意的功夫为基础。有形有意虽不是拳学的最终究竟,但拳学中的究竟则必须从有形有意的规矩中来。知规矩、守规矩、得规矩、脱规矩而又合规矩,这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从无意到有意,再从有意到无意,无意中又有真意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偏废的。看看当今的武术界,不管愿意承认与否,事实上已经又回到孙剑云老师的认识上来。

所谓对应有窍、心心相应,是指孙氏武学的规矩是一套极为严谨、精密、系统、科学的修为技术体系。身体各个部位在运动中乃至在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关键的对应点,这个对应点对协调自身运动、身劲以及应敌,皆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这个对应点相对于人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和作用状态是变化的,通过拳式、喂手、散手使练习者能逐渐掌握这个对应点的变化规律或说对应道理,达到身知。从有意到无意,于无意之中仍能做到对应有窍、心心相应。所谓无中生有。所以说孙氏拳式式皆有对应点,非礼勿动,动则不妄。这是孙氏武学一大特点。因此,孙剑云老师多次强调:“孙氏拳打人只有一。”
20230614090936front2_0_84182_FkqZyG2mlWjgwHc3SrazQU1svX_l.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5 05: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