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伯益作为秦皇始祖,是舜禹时代的杰出人物。他担任山林开发与水利工程等有关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作,成绩突出,取得辉煌成就,因而大禹“任之政”,被选为接班人。其族系根脉大致如下。
★颛顼为伯益之外祖 伯益来自何族何系?一说来于颛顼。《史记·秦本纪》讲得很清楚,“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是说颛顼有个女性后裔名字叫女脩。女脩纺织时,有只“玄鸟”落下了一枚鸟蛋,被女脩吞下,遂有孕而生子,名大业。大业长大后,娶少典氏的女儿女华为妻。女华生大费。这个大费就是伯益。《史记·秦本纪》司马贞索引在“大费”名下注云:“费后以为氏……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姓,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可见大费、伯翳、伯益为同一人。古时文字不多,常有同音替代的现象,形成一人而多名,本不足为怪。 伯益的外祖是颛顼之裔。颛顼,号高阳氏,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极富才能,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可说洞悉政事,谋略超群,知识渊博。颛顼所处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产生强烈变化,阶层分化很是明显。颛顼作为向上势力的代表,他任命重作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命飞龙氏铸洪钟,志振而远。”(《世本》卷一)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与民生的改善。根据《大戴礼记·五帝德》与《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在五帝中排列第二,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由于精心管理政务,制义教化,使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北至幽陵(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南至于交趾(交州,今越南),西到流河(今甘肃张掖、居延海之地),东至蟠木(东海中度索山)。不仅是人类,凡是动静之物包括鸟兽草木,“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服属。颛顼的族性,当东夷之族。其都帝丘,即后之濮阳。濮族与“菜”一样,都是指山行而水处之人,其物质文化以印纹陶与有段石石锛为其主要特征。濮亦称濮夷,是东夷的重要分支,也是百越之祖。伯益既然出于颛顼,他的行事风格必然受到东方濮夷领袖人物的影响。 (选自《嬴秦始源》作者:戈春源)
★伯益出于少昊氏 或谓伯益出于少昊氏。《史记·封禅书》上说,秦襄公自以为其祖出自少昊,因此祭少昊之神。司马贞在替《史记·五帝本纪》作《索隐》时说,“少昊之后,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以后,《通志·氏族略》与顾炎武《日知录》均言嬴姓为少昊之后。少昊,名挚,号金天氏,系东夷族首领,以鸟为图腾。伯益之母,吞玄鸟(燕)卵而生伯益,反映了伯益的父系是鸟图腾的部落。但是由于颛顼氏政绩卓著,而挚为政微弱,因而奏似多自称为题现之后。1986年,陕西风翔泰公一号大基出土的石磨刻有大篆铭文,就表明奉奉祀颛顼,即所谓“高阳有灵,四方以鼎”。 (选自《嬴秦始源》作者:戈春源)
★少昊与嬴水 《帝王世纪五帝》:“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 据学者考证,华渚在今泗水境内。穷桑在鲁城北。少昊所居之江水是何水呢?学者认为,江水就是汶水。其理由如下: 汶水距华渚、穷桑、曲阜不远,地理位置适中。更为重要的是江水与江山的关系。 我们知道,“黄帝生于寿丘。”(《帝王世纪·五帝》)寿丘在今曲阜城西北部。黄帝又名轩辕。由此说来,寿丘应该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提到的“轩辕之国”:“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从方位上看,江山显然在轩辕之国以北。查曲阜以北大山,唯有“泰山巖巖,鲁邦所瞻"(《诗经·鲁颂· 阁宫》)。这告诉我们,古代泰山曾有“江山”之称。江山下之水自然为江水。此江水即《史记·殷本纪》“四渎”(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之“东为江”之江水,也就是《尚书·禹贡》“浮于汶”之汶水。至此,“可以确认江山即泰山,江水即汶水。”(见1988年第4期《民族研究》李江浙文章)一山一水有两个甚至若干个名字,在历史上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汶水又称为江水即属这种情况。 流经泰山下的汶水有五条支流,嬴水(又称嬴汶河)是三大支流之一。它发源于章丘池凉泉,下游进入泰安东部,上中游主要河段在莱芜境内。在由雪野湖南下调头西去的转弯处淤积平原上,亦即嬴汭,历史上曾是嬴民长期繁衍生息的所在,饱经风雨洗礼的“嬴城遗址”迄今仍在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5000年前的少昊就诞生在嬴水之滨。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最为优渥的条件。 还是因为这个缘故,上天才将嬴姓赐给了少昊。这就是"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的真正含义。 在嬴滨得嬴姓后,少昊南迁至穷桑,建立小城镇(邑),进而建都曲阜,成为有名的“穷桑帝”。所以曲阜被称为“少昊之虚”。宋代建在曲阜西北的少昊陵,素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至今保存完好。 (选自《嬴秦文化散论》作者:柳明瑞)
★伯翳与“嬴国” 伯翳与素称“古嬴”的莱芜有双重关系。 第一层关系:协助大禹治水过程中主记异物 据《尚书·尧典》追记,唐尧时候“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发生了灭顶洪灾。崇伯鲧受四方部落首领举荐治水,结果九年未成被杀。尧的要助手舜又推荐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将父亲的堵塞法改为疏通法,终于获得成功。在大禹治水的13年中,能干的伯益是辅佐大禹的两大股肱之“禹乃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史记·夏本纪》)在共同治水过程中,伯益还承担了另外一项重任:“高、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王充《论衡·别通篇》) 伯益由于助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赏赐他象征高贵身份的皂游之外,还将本家(姚姓)之女嫁其为妻,以示亲密无间。 根据《史记·殷本纪》关于大禹治理“四渎”的记载,又据今人关于江水就是汶水的考证,足证古莱芜地区确在当年伯益协助大禹治水的范围之内。《禹贡》曾写到“潍淄其道”,意思是通过治理,潍水、淄水各自恢复到原来的河道中。淄水上游在莱芜东北境,俗称普通河,河南禹王山上原有禹王亭,当为后人为纪念大禹治理淄水而建。《禹贡》在写完“岱畎”即泰山山谷以后,紧着一笔:“莱夷作牧,厥筐粟丝。”意思是说,居住在今莱芜地区的莱夷适宜发展牧畜业,畜产品和装成筐的柞蚕丝应该作为土特产品向上进贡。这就是伯益当年“主记异物”的内容。莱芜畜牧业和养蚕业(包括放养野蚕)一直延续至今,说明伯益当年所记非常切合实际。这些贡品(还有整个青州地区的其他海产品等)怎么发送到帝都呢?大禹和伯益确定的是水运路线:“浮于汶,达于济。”这里正式出现了“汶水”字样,更进一步确认伯益当年曾经到过汶水流域。 第二层关系:被帝舜封赐嬴国而得嬴氏 伯益在唐尧时代即为虞官,掌管上下草木鸟兽,深谙鸟兽的生活习性。进入帝舜时代,伯益在这方面的特长得到极大的发挥,他将原来被动地猎逐鸟兽改变为主动地调驯鸟兽。繁殖鸟兽,以为上层人士提供充足的肉食、祭品和宠物,同时调驯猛禽野兽作为对外战争的进攻武器。这就决定了调驯鸟兽这一职业在当时的崇高地位。由于“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史记·秦本纪》) “有土”与“赐姓”体现的是我国的“赐土姓”(《史记·夏本纪》)制度,具体说就是“昨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的制度。一个人有了封地,就可连带获赐与封地名称相一致的姓氏。反过来,从获赐的姓氏上也可以倒推出封地的名称来。从帝舜赐伯翳“姓嬴氏”(《史记·秦本纪》),也就可以推定伯翳的封地就是“嬴国”。宋代史学大家罗泌在《路史·国名纪·少昊后嬴姓国》中说得很清楚:“嬴,翳能繁物而封。汉县隶泰山(郡),后魏复置于莱芜,唐人博城。所谓嬴博,今兖之莱芜。” 从《秦本纪》伯翳原为颛顼之后裔可以看出,他在早期是随母姓的,直至为舜主畜有功之后,始获赐嬴氏。这是同为“东夷之人”(《孟子·离娄下》)的帝舜为了让伯翳回归到父系少昊姓氏上来,并将少昊当年的诞生圣地“嬴国”封赐给伯翳,期望他担当起统帅嬴族部落乃至整个鸟夷联盟的重任。正因为伯翳“始食于嬴,为嬴氏”(《路史·后纪七》),所以嬴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秦皇第一祖里”。 (选自《嬴秦文化散论》作者:柳明瑞)
★秦皇与嬴县 据权威的《中国政区大典》(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嬴在夏、商时期为“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嬴国才降为齐国嬴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后扫灭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王朝。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在济北郡(治今泰安旧县)首置嬴县。 对这一事件各种权威工具书的表述完全一致: 1982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在济北郡辖区内标有“嬴县”,方位与“嬴城遗址”所在的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相符合。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马非百《秦集史·郡县制》:“济北郡领博阳、嬴……八县。” 1996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嬴邑,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北魏移至今莱芜市东北。秦置为县。” 1996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济北郡,治博阳(今山东泰安旧县),领八县,博阳、嬴县……” 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在“莱芜”条下写着:“秦置嬴县(治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 1999年出版的《中国政区大典》在“莱芜”条下注明:“秦为嬴县,西汉置莱芜县。” 2000年新版《辞海》:在嬴邑,“秦置嬴县。” 2000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嬴县,春秋齐邑,秦置县,治今山东莱芜市西北。” 秦始皇为什么用自己的皇姓国姓来命名东方的一个小县?学者研究发现,除他尊重由嬴邑变为嬴县的历史沿革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秦始皇继承先辈衣钵,十分尊崇自己的嬴姓始祖少昊:“西畦、畦畴,祠之如故。”(《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当时流行的五行说,秦为水德,颜色尚黑,但秦始皇在祭祀白帝时,却虔诚地更换为白衣。秦始皇首开先例,在泰山上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大典完全搬用秦国在雍城祭祀白帝的礼仪和规格。站在泰山极顶,秦始皇极目南望,那里是“少昊之虚”;向东眺望,那里是伯翳封国……这些都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举行的封禅大典,他三次饱含深情的东巡,充分显露出秦始皇心底怀有一种浓厚的寻根和敬祖情结。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秦始皇在赢邑置赢县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封泰山百年之后,大有作为的汉武大帝完全循秦始皇例,进行过一次封禅活动,太史公司马迁跟随全程,后作了非常翔实的记载。根据研究,两人的封禅路线是一致的:即从泰山之阳登顶,“封祀”,从山阴下,东去,“禅泰山下吐东北肃然山”(《史记·封禅书》)。肃然山,即今大王庄镇孤山。一云即莱芜寨里镇羊丘山,历史上曾讹为宿岩山。然后南去新甫山,“驻跸”云孤寺,再向西去禅梁父山。梁父山即今新泰天宝之映佛山。从这条路线看,嬴县大地上曾留下过秦皇汉武的足迹。 (选自《嬴秦文化散论》作者:柳明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