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4-2 15:12 编辑
官庄村,北靠丈八丘村,东与南金水河接壤,南为黄(庄)新(华)公路。1544口人,1309亩耕地,500亩山滩。 相传,官庄是由左姓包姓在此建村。建村时间无考。建村时村东岭多生红野草,曾名红岭子官庄。后因火灾,加之村前一岭似一条石龙,遂更名为石龙口官庄,现称之为官庄。由刘、张、初、王、邱、李、伊、杨、宋9姓组成,以刘姓人口居多。 村中,有一口古井。人称“官井”。此井为建村时所挖,清朝中叶重修,古井盘是由一巨石凿成。井南3米外有一古槐粗需4人合围,栽植年代不详,此树毁于大跃进年代。树下有石牛槽,槽长3米之多,高0.8米,石槽深约60公分,供全村耕牛饮水之用。
石牛槽上刻有明万历三十年,官庄村民有左、包、刘、初、张、王、邱等七姓文字。此槽在杀古槐树时击为两截,后毁掉。井北有**,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时重修。庙堂两间,正门面西,南间塑有关爷神像,北间为上供之用。庙前一平台高约1米,长与庙等,宽有3米,台面石板铺成,据说此台为村民集会之用。此庙在“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毁,遗迹荡然无存。说起这官庄“官井”,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牟汶河南岸是官道,紧临官庄村的北面,“官井”就在村中。这里村风质朴,人勤善良,尊老爱幼,童叟无欺,过着田园式的幸福生活。 一日,有个会看“风水”的江南蛮子,寻宝来到官庄村。他站在官庄村东岭,举目朝村中观望,看到官庄村的“官井”位置处,白茫茫一片,如银白色的云海;一团团雾气袅袅升腾,直通云端。当他来到井边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有无数顶宰相乌纱帽有序地浮在井水面上。 江南蛮子一看,这还得了,绝好的风水宝地。此村代代出高官,辈辈当宰相;我们江南人猴年马月哪能轮得上。不行,我要破了这风水宝地。于是使尽妖术把井中的乌纱帽捞出掠走,然后将几把宰羊刀掷入井中,给偷换了主题。宰相、宰羊,即是谐音,又都有宰字。至此,就有了村里人代代会宰羊的手艺。 斗转星移,多少年过去了,官庄村的屠宰手艺还是远近闻名。“官井”的传说也代代留传了下来。 左姓,中国姓氏之一,为汉族常见姓氏,在《百家姓》中名列187名。
第一支出自古左国。传说黄帝末期有臣左彻,协助铸造三鼎,三鼎成功之日,为黄帝去世之日,左彻为黄帝祭祀。左彻为古左国之后裔。古左国的族属和史迹已经不可稽考。传说黄帝的后裔在春秋时期在今河北唐县西北的左人乡建立左人国,后为狄人所灭。左人之先祖或为古左国之后裔,左人乡或为古左国早期活动地之一。第二支源自官名。春秋时楚国有左史之官,楚公族左史倚相、左史老均为楚国的左史,也以左史为氏。后改为单姓左。第三支源自姜姓。春秋初期,齐国有右公子和左公子之官,为公族子弟所世袭,其后有左公、左自复姓,后均改单姓左。第四支源出复姓。左师氏之后。 此外,少数民族也有左氏。明清云南永昌府腾越厅(今腾冲)、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均有左氏,彝族。今云南巍山彝族多此姓。清满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后改为左氏。绰罗斯氏,汉姓为左。犹太人留居中国境内(主要在河南开封)者之后裔中有左姓。 包(读音为bāo,ㄅㄠ)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三皇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 《路史》云:包羲氏后有包氏。 《易传·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帝。帝出于震,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有圣德。 包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 官庄村,有敢于抗争的英雄气概,朴实勤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民国年间,匪患四起,官庄人成立“红旗会”,站岗、放哨,抗击土匪骚扰、抢劫,保卫家园。1938年,共产党在黄庄一带建立根据地,成立了党的组织。安瑞珍1938年入党,于同年在官庄发展刘汉清、刘汉帮、刘汉林、刘汉明、赵炳山、张子杨等人加入了共产党,并秘密开展工作。1939年官庄村成立了官庄党支部,成为当时的革命堡垒村。1940年10月,黄庄区(蒙阴县七区)。民主政府在官庄村成立,坚定了黄庄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黄庄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黄庄区(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官庄成立后,村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村中刘超、张秀茂、张秀树、刘汉清、刘汉明、刘汉臣等40余人参加抗日武装,12人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张秀树在抗日战争中光荣负伤,弹片在大腿部50余载,直到病逝,火化时从骨灰中找出,今仍存。村中党员中有刘汉清、刘志节、刘汉登等先后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刘汉清毕业回家探亲时,被-杀害,壮烈牺牲。 1941年至1942年春任蒙阴县局长的刘汉明,对敌斗争英勇顽强,1947年6月在家养病时,被顽军董钦让、寨子还乡团曹子谦部捕去,杀害于蒙阴大沙河。1944年八路军纺织厂第三分厂驻官庄,1945年一场火灾使军民财产损失惨重。灾后军民团结,重建家园。 新中国建立前官庄村共有780多口人,耕地面积为750亩,山岭地近千亩。由于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通过土改,实行土地推平政策,按人口分地;当时,虽人人都有地种,然而人们的生活仍然是半年糠菜半年粮。 官庄村于1953年成立变工组,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两个,名日东胜社、西胜社,1956年两社合一,取名光明社,由张子松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此时全村人全部入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开始治山治水。同年,在村东修小型水库一座,灌溉面积为80余亩,官庄从此有了水浇地。“农业学大寨”时期,针对河水泛滥、山洪冲毁农田及村庄的实际情况。官庄村领导提出了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治河口号。1969年至1975年期间,让河改道,叫水让路,砌堰垒堤,改河道3000余米,扩大耕地面积200余亩,并在村东修一大石拱桥,三孔长22米,在当时为黄庄第一大石拱桥。1977年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在冷泉沟修小型水库一座,设计总库容量为350万立方米,修建灌渠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后张子松又带领全村人进行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提出了四山花椒南洞桑、腊山老沟苹果香的造林口号,改山造田栽植经济林果。为了壮大集体经济,20世纪70年代,官庄村办起了染坊、油坊、铁匠和木匠作坊,并建起砖厂,成立了村建筑队。 改革开放后,官庄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济型发展,建起塑料温室大棚种上了蔬菜。2001年,又建起养鸡大棚80余座,初具规模的养殖被黄庄镇确定为新世纪青年农民工程示范基地。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据石灰岩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交通方便的优势,建起了三处采石厂。昔日的青石板,今日变成了金。官庄村建筑业70年代在黄庄便颇有名气,现在全村80%的青壮年多从事建筑业,年收入可观,官庄人的生活水平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钻深井一眼,每小时上水70立方米;修水渠200多米,扩大灌溉面积100余亩。 2002年春村人在东岭开发山地586亩;新修村东通往腊山的公路10多公里,方便了村民的运输;并大搞水利建设,新建3万立方的塘坝一座,修筑灌渠700多米,建70多立方的水池两个,扩大了灌溉面积。2002年夏,0员刘汉成为了村民吃上自来水,主动捐资2000元,充分体现了一位0员的奉献精神。 生活富裕起来的官庄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矮的茅草屋不见了,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自己建起二层小楼;家家买上了电视机,绝大多数中青年上下班骑上了摩托车。有不少家庭买上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话在全村普及,成为电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