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棋山的东南方,汶河上游。草(埠)仙(仙人桥)公路由村东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幸福村共有200口人,耕地面积300亩,100亩山场,是一个丘陵居多的小山村。 相传,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刘姓由下马泉迁此建村。原属仙人桥,以方位在汶河的西岸,取名为河西。1955年村庄规划时,取吉祥之意名幸福村。村中刘姓居多,还有杨、朱、张3姓。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中华刘姓始祖苑。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该村自古有烧窑的习惯,所烧制的品种繁多,从小泥哨到能盛三四百斤粮食的大缸、大盆等,应有尽有。当时正是靠着这烧陶的小副业,村里人的生活比邻村要好得多。 昔日的幸福村,交通十分不方便,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居住分散,村中一条河把村分成三部分,从河东到河西,夏天膛水过,冬天冰上走,遇上河水泛滥,从西到东就更困难了。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自己捐款修建了村中的一座大桥一便民桥,在河西边修筑了河堤,整修了河两边的道路,使村中的道路四通八达,拖拉机、三轮车成了农民劳作的主要工具。 1999年至2001年,政府开始了对棋山小流域的治理,在山上修建了环山公路,在河上游建起了塘坝,在山顶修筑了蓄水池,又投巨资动用大型机械对“猪脸地”进行了平整。接着,投入10多万元,从泰安、平度引进了晚蟠桃、新川中岛、早丰王等优质桃苗3万余株。现在,开发的荒山已成为观光旅游和发展林果相统一的生态农业园,所栽的果树已初见效益。幸福村人现在已达到人均1亩果园,镇派果树技术员对果树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指导。村里又将山角下一山泉引到村中,户户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