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3-21 16:04 编辑
莱钢,原来是一家产钢能力超千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 寻根道今,可许多人不知道,莱钢是从小三线军工企业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划入了山东钢铁集团的大版图;2014年,山钢集团对钢铁板块管理关系进行调整,莱钢与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对机构与人员进行了调整划分,两公司坚持独立运作、协同发展,莱钢打造多元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了加工制造、钢材贸易、冶金辅料、建筑安装、物流运输等若干产业群,莱芜分公司集中精力发展钢铁业务。 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的实施,原有的一些钢铁冶炼高炉和轧钢生产线等车间厂房相继被拆除,企业正在进行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统领的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但老厂区里,仍然保留着不少见证过莱钢发展历史的工业遗产,是莱钢奋斗精神的实物载体。 1969年11月的一天,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上将乘坐军用直升飞机飞赴莱芜,实地查看确定在莱芜那个地方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钢铁基地。 选址的原则是:有矿有煤,有水有电,公路铁路,交通方便,靠山隐蔽,适合备战。当时有三个方案供选择,第一个是:在莱芜的东部,莱芜火车站附近,第二个是:在莱芜南部,徐家庄火车站附近,第三个是:由徐家庄火车站向东延伸至铁铜沟一带。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上将经过实地考查,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也就是现在的莱钢所在地。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处于八百里沂蒙和四百里泰山结合部,山峦掩映,中间有一带坳地,可以将冶金厂区分散建设在山间,符合三线军工建设方针政策。 同时,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和新城铁工厂已经建在群山山坳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现在的莱钢展馆里,有两封复印版的书面文件报告,是1969年11月10号,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建设山东莱芜钢铁基地的报告,见证了这段历史。 选好厂址之后,接下来就是工程建设。1970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新成铁工厂、莱芜铁矿、沂蒙生建铁厂(劳改队)等划归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蕃号),对外使用山东省701指挥部(代号)。1970年4月10日,参加“七〇一”大会战的三万多名来自省直机关、企业、部队、莱芜民工团、新泰民工团、沂源民工团的建设者们,浩浩荡荡汇聚到工程现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七〇一”工程。 4月11日,莱钢“大会战”的序幕拉开,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驱车前来张庄工地万人大会,做动员报告,当时《牟国文学》主编田茂泉还小,跟着父亲(当时是信用社主任、脱产干部)参加了万人大会,田茂泉在前头,眼直钩钩地望着开国将军杨得志的模样,唱起了《东方红》歌曲。心里想,长大以后,当一名莱钢工人多光荣,就是当一名临时工也自豪。他清楚的记得,日夜奋战的莱芜民工团、新泰民工团、沂源民工团、济建三营等建设情况。部分人干了不到两个月(上个世纪1970年临时工大转正),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 当时的口号是:“胸怀朝阳建莱钢,要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三线建设要抓紧,要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好心”。还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慌为人民”等口号。 (画外音:有人说,莱钢不叫莱钢,叫701工程指挥部,因为他不懂的代号和蕃号的意思,莱钢一开始就叫莱钢,对外称山东701工程指挥部(代号),对内称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蕃号),莱钢有十里钢城之称,有了莱钢,1992年11月,才诞生了钢城区)。 决心是:“学文件,抓大纲,深掲猛批党内帮,大学习,大批判,大批大学促大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变。是英雄?是好汉?701建设比比看”!还有“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比、学、赶、超等决心! 那个时候,701有驻军,菠萝岭是营部,驻了一个连,铁铜沟驻了一个连,石棚驻了一个连(现在石棚营房交给了艾山街道徐家庄村)。附近村庙子机井坍塌,驻石棚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22部队)听说后,下令沿河(途经方家庄大队河、雁埠子大队河、卧龙岗大队河、古墩大队河、肖马大队河)开来了两辆吊车,全连出动,干部战士近百人参战,在庙子管理区徐力勤、田洪德等同志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前来支援12大队的社员,奋战三个昼夜,终于从井底下挖出了遇难者赵现茂(社员)、刘顺(共产党员)、赵奎兴(社员)3人的尸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