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94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骨升肉降”是指习拳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情,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的感觉形象地比喻为“玉树挂宝衣”,“玉树”指人的骨架,挺拔向上;“宝衣”指人的肉体,松柔下垂。最妙在一个“挂”字,它不仅喻示了骨的坚挺和肉的松垂,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其所以能“松而不懈”,全赖骨架的支撑,失去骨架支撑的肉体只会瘫软松懈;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其所以能“刚而不僵”来自于肉的松沉,失去肉体松沉的骨架必然僵硬紧张。因此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为了寻求“骨升肉降”和“骨肉分离”的感觉,预备式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骨架想象成一根竹竿,随着缓缓的吸气,将骨架从下到上(脚腿脊柱头顶)象竹竿那样节节竖立起来,虚领顶劲,百会穴上顶。然后保持住竹竿的挺拔状态,随着缓缓呼气,将肉体想象成湿漉漉的风衣挂在竹竿上,从上向下层层下坠,气沉丹田,涌泉入地,从中体会“一领百沉”那种对拔拉长的舒适感。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的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臂,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双臂随着脊柱运动而做被动性运动,臂膀只是脊柱与手之间劲力传送的通道;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双腿随着脊柱的运动做虚实变换,虚时轻若飘带,实时重如泰山。
全身放松的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但是刻意去练松肩松胯很难达到目的,原因是我们长期形成了四肢主动运动的习惯,行拳时四肢总是不肯将自己的运动权上交给脊柱。只有当我们形成利用脊柱行拳的习惯后,四肢随着脊柱的运动做不用力的“惯性运动”,肩、胯岂有不放松之理?
在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 S曲线得到适当的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弛,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脊柱是人体的骨髓宝库、血液产地、神经通道和运动支柱,目前人类有85%的疾病都源于脊椎病变。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脊柱行拳”,就可找回脊柱富有青春活力的弹性劲,不仅于健康大有裨益,同时还为习练传统武术“周身一家”的整劲打下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