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37|回复: 0

[健康贴示] 气沉丹田和气转丹田,丹田功的正确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8 0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气沉丹田的理性认识

以气沉丹田而论,气往下沉固然可使重心稳定,若只注重于气沉丹田也会造成肢体运动迟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所以行拳时应注意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的相互配合。就气沉丹田而言,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气沉丹田”,“气沉”并不是用意识使气下沉,这种下沉虽对稳定中心有帮助,但在运动中相应的就会迟缓,前贤云:“沉者滞,浮者飘”。“气沉丹田”可以比喻潜艇潜在水中,外不露形,而不是沉入海底。

根据需要即可以沉入海底,又可以沉于水中,内功经有云:气入于丹田,如龙蜇虎伏,就太极拳而言,要求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互配合,如果沉到底,它又如何能转呢?简单地说如同悬浮在水中的球,既能够灵活旋转,又不浮出水面。所以要求丹田气自然下沉于丹田,而不是用意识去压制,使气在丹田可以自由的运转,有它一定的活动空间,从而带动周身气血的运行,根据需要走、化、旋、转,重心下沉来随时调节气血的运行。

轮船到了海口需要把沉重的铁锚沉入海底来稳定轮船的平衡,开船时还需拔锚起航,决不可一沉到底。太极拳在实战当中,往往都是一种突发性的,没有拔锚起航的时间,都是一触即发的时刻,正如军人只有临战状态和战争状态,作为一个拳家从训练之初就应当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如太极拳论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指的就是这种将分未分,临界待命的状态。太极拳的技击与养生,都是跟丹田有直接的关系。


丹田可以说是人体元气聚之府,气力相合之一端,其中暗含阴阳之变化。气力本就分阴阳,太极拳要求“九曲连珠,节节贯通,无微不至,气贯周身。”身体任何一处无不分阴阳,无处不包含着气力相合,无处不包含着气力的变化,由于气的根源在于丹田,所以古人形象的比喻全身无处不丹田,全身无处不太极。

丹田功是传统太极拳核心功法

形意前贤刘殿琛在形意拳术诀微中写到:“丹田者,阳元之本,气力之府也。欲精技艺必健丹田,欲健丹田尤必先练技艺,二者固互为因果者也。吾道皆知丹田为要矣,顾先师有口授而少书传,后之学者究难明其所以然,谨将受之吾师与廿年所体验者略述之。所谓欲精技艺必先健丹田者,盖以丹田亏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力不足…何谓欲健丹田必先练技艺。释之如下:或曰丹田受之先天,人所固有,自足于内,无待于外,但能善自保养,足矣,何待于练?窃谓不然。凡人不溺于色欲,不丧肾精,保养有方,则元气自充,如是者尤可延年益寿,然究不能将丹田之气力发之为绝技也。

欲发之为绝技必自练始,练之之法一在于聚,一在于运。聚者即八要中所谓舌顶、齿扣、谷道提、三心并诸法也,又必先去其隔膜,如心肝脾肺肾之五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八要之中所谓“五行要顺”也。行之既久而后气可全会于丹田。然聚之而不善运,亦未能发为绝技,必将会于丹田之气力由背骨往上迥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凝于两肋,冲于脑顶,更兼素日所练之身体异常廉干,手足异常活动,应敌之来而架势即变,应架势之变而气力随之即到,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有非语所形容者,此所谓善运用也。由此可见传统拳术修炼对丹田的重视,对丹田之气力的养练用成为拳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丹田(下丹田)位于脐内1.5寸,与命门穴相对。(有些门派认为丹田在脐下1.5寸或小腹之处,或另有所见,在此不辩。)丹田为先天元气之舍,亦为周身气聚之所。只有丹田与命门之气贯通,充盈带脉,方能更好地使周身上下气血流通,使内劲收发于丹田。拳谱有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历代宗师留下若干精妙的论述丹田的文章,在此笔者就不赘述了。太极拳体系的丹田功包含有:丹田内转法,以声助气聚丹法和丹田鼓荡法等。



丹田内转法


丹田内转是丹田功法的基础,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有些太极流派强调气沉丹田,而不知内在实质为丹田内转。丹田如发动机,而丹田内转犹如启动发动机。有人以为气沉丹田只是一个重心下移,增加稳定平衡,或是达到上虚下实的方法,这就未免太小看丹田的作用了。丹田内转为一切内劲之源,更为缠丝劲之总关窍之一。丹田内转是以丹田为枢纽,与腰同步旋转,并以此为轴,带动周身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贯通五脏六腑,形成周身整体的旋转运动,这是训练整体浑圆力的捷径之一,可使丹田浑厚内气圆转自如。

丹田内转是以人体中脉(丹田与命门之间)为中心,做平圆、立圆、纵圆旋转,顺逆时针方向练习。通过丹田内转的练习,在盘架时方能做到气沉丹田与气转丹田相互配合。拳家有云:“缠化转换,开合呼吸,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根据历代太极拳师的经验和本人练拳体验,丹田功对于太极拳修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太极拳是要求一种圆的运动,周身要求一种螺旋缠丝,节节贯通,其内在的要求也是如此。

气海为人体气机之所在,作为人体气机的根源,它的转动是可以带动周身的气机形成一体,如水中的旋涡,旋转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人如果掉入这个旋涡是很难从中挣扎出来的,太极拳运动不是停留在人的肢体上,而是内外同频的,产生巨大螺旋力的效果。通过这种螺旋力才能把对方来力化于无形,也就是通过这种螺旋力,使人体的气机在人体的周身无处不在,如果功夫高深的人可以伤人于极小的动作。因此只有有效的调动人体的气机的根源才能做到气力相合。所以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与气转丹田相互配合,决不是孤立的。

苌乃周先生在气力渊源论这样写到: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质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以殚毕生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传统太极拳讲究内实精神之说也,难以想象没有丹田功夫那太极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没有内在的功夫如炮中无硝黄,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为传统古训,摘录以供后学参考。

以声助气聚丹法

另外训练太极拳时可以通过特定字的发音,用声波震荡助气聚丹,增进丹田活力和运转功能。形意讲雷音,大成讲试声,都对声音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共识。

练功时使用的发音主要以下几个如:
噫--助气聚丹田,是丹田气充盈丰满,精力充沛。
呀--助丹田伸缩,气压(挤)丹田,增进丹田伸缩能力。
哼--含劲,助丹田蓄劲。
哈--发劲,助丹田气发。

太极拳以声助气聚丹法,以哼、哈为主,以噫、呀为辅。哼哈二声,一蓄一发,交替使用,就是武术上的所谓“打哼哈劲”。四种发声,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发力和受力双方均会产生不同效果。以声助气可外开于皮毛,内壮于脏腑,周身之气可以聚于丹田,同时丹田之气也可以放于周身。交替训练可使气血充盈,劲力雄厚。一些特定的发音会对人体的经络起到震动的作用,更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但是发音不是孤立的为发音而发音,必须与人体的运动相互配合的,同时在敌我双方技击中,可用于干扰对方的功效。声音浑厚的话,在突然发音的一瞬间,可以是对方使对方措不及防,有一种受惊的感觉,在对方猛然一愣的情况下击打对方,更有利于自己的发挥。发声可透肺腑,低音对于人体的血管有着微弱的震动,接引内外,其作用可谓大矣。

丹田鼓荡法

丹田鼓荡法,必须在丹田伸缩开合贯穿于肢体开合的,才能修炼。如果只是丹田小范围的运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带动周身鼓荡,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威力,如同水中巨浪,吞噬着水面上的物体,也就是说水借风势,风借浪力相生相依,周身的鼓荡借助于丹田的鼓荡动力,丹田鼓荡借助于周身鼓荡的威力合为一体,产生强大的威力。如拳家所说:身如气囊,节节贯通,无所不在。丹田鼓荡不是一个局部的运动,需要精神意识、气血及周身整体的变化相互配合的,是通过精神与意识使人体内在的潜能奋起,充分的调动内在机能。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丹田只是周身鼓荡的一个重要环节,周身鼓荡如长江之水,一浪接着一浪,劲法滔滔不绝,脱离了周身的运动配合丹田鼓荡的作用就无从发挥,读者不可不察。



心态


由于各派的太极拳体系构成不同,作为太极拳的修炼者不应该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来断言有用或者无用,正确或者错误。多年前,我刚习练太极拳不久,去拜访一位名师向其请教太极推手奥秘。当时虽然我练太极拳不久,但在此前练过其它门派的武学,在攻防转换方面略有一些基础。当时这位名家对我的推手是这样评价的: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你推手用力了,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笔者当时年轻气盛没听这位名家的劝告,反这样说:太极拳不是讲究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吗?你说我有力,不正好符合太极拳的要求吗?你借不了我的力,证明你练的还是有问题。

何况劲与力是有区别的,有劲并不等于就是僵拙之力,本身太极拳就有一种松沉劲,难道松沉劲也错了吗?我还笑着对他说:松柔可以懂劲。同样,沉劲也可以懂劲(当时沉劲作的还不够,带有一些僵劲),因为你变我也变,我并不是一块木头,你知道我的,我也同样知道你的。我们训练的途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你不能让所有的人按你的特点和你推手,同时我也不能让其它人按我的推手特点与我推手,毕竟太极拳的推手与技击是面对各门各派的,只有我们去适应别人的各种技法,不可能别的门派都按我们的意思来适应我们。

太极拳前辈推手的风格各异,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棉中裹铁,极沉重,松沉而不僵。也有非常轻柔,好似一张纸轻贴在对方手上,欲进不能,欲退不可。也有两者兼备。难道我们能说谁对谁错?当时给这位名师说的很下不来台。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逐渐对看待事情的心态也有所不同了。近些年为此事也深深的懊悔,先不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没必要给人家说的下不来台,尊敬别人也是尊敬自己啊。往往有些事情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如果当时自己的心态好的话,对方发现了我的不足之处,我能虚心的求教,很可能在某一点上有所收益。

不能以口舌之争失去了学习请教的机会。别人多在自己的拳学上挑毛病实际是件好事情。对的,虚心的接受;不对的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因为,拳学中每个人所处的层次不一样。人们对同一个人和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拳法的理解,一人一种认识,没必要去口舌之争。对待新的事物,人们也许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通过不同的声音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利于拳学的提高。
20220828004626front2_0_84182_Ft33bOkuKUho6PHFeCONoi0KtHue.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5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