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94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形意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整理和研究,证明它对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指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健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形意拳不仅具有鲜明的技击手段,而且也是强身健体、增进身体素质的良好运动。寒暑不移地坚持形意拳锻炼,不仅能够祛病除灾,延年益寿,获得医药所不及的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健康水平,使锻炼者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精神。
1、形意拳的风格特点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种之一,此拳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取意,取法为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高度统一。以三体式为基本桩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渊源,以五行、十二形拳为基本拳法。在练功时强调,气沉丹田,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形神兼备,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其动作具有简捷朴实,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等特点。
2、形意拳的基本拳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形意拳与传统中医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将人与自然均列为与五行(五行即《尚书洪范》中所讲的金、木、水、火、土)有关的事物。《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应用于 医学,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形意拳即是以五行学说为其哲学渊源并根据此原理创编而成。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用五行学说认识人体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形意拳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各种练法和套路。五行“相生”意味着互相促进,五行“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形意拳《相生歌》说得更具体:“劈能生钻钻生崩,崩能生炮炮生横,横能生劈各形本,万物于土五行生。”
共同的哲学渊源将中医学与形意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在形意拳中得到了广泛的吸收与应用。根据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五行拳相配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如劈拳其形像斧,有劈物之意,在五行中属金,在腹内则属肺;崩拳其拳形似箭,在五行中属木,在腹内则属肝;钻拳其形似闪电,又如水从地下突然冒出,在五行中属水,在腹内则属肾;炮拳如炸炮忽然爆炸,拳势刚烈、凶猛,在五行中属火,在腹内则属心;横拳劲和气圆,有弹抖之力,在五行中属土,在腹内则属脾。五脏相悔相乘,五拳相生相克。在中医中常有以乘悔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的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克土,治疗应采用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在五拳中木克土即崩拳克横拳,土生金即横拳生劈拳。形意拳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3、形意拳的“内外兼修”增进人体健康
形意拳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外练形体,内练精神,达到“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拳谚体现了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只有内练与外练的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实现强健体魄的目的。
练习形意拳,之所以能够达到内壮其本,外坚其体的目的,其关键还在于内外和谐的运动。通过四肢的合理运动,调节内脏器官的协调平衡。如练习劈拳能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可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通过炮拳的练习强化了心脏的功能,可使泵血机能增强,促进血液的循环和加速新陈代谢;通过崩拳的练习促进了肝脏的功能,可维持血糖的恒定,增加蛋白质的生成,促进排毒保护肌体;通过钻拳的练习可促进肾功能的强化 ,使精足髓旺,坚固其本;通过横拳的练习,可促进脾胃的运动,促使淋巴细胞和抗体的产生,参与体内免疫反应,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另外还可促使肌纤维变粗,增加肌肉弹性,增大骨骼的抗弯、抗压、抗扭的强度。所以总得说来,练习形意拳,与人体的壮衰勇怯、强弱虚实,生死存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形意拳的“精、气、神”与人的健康。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刺激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的变化,诸如喜(惊)伤心,怒伤肝,忧(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反之,脏腑病变也会引起人的精神活动异常,根据上述中医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古代医学家进一步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并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这些理论与观点在几千年医疗及养生实践中显示了广泛的有效性。传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也是人与自然界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存在方式。张景岳《类经》认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因此,“精、气、神”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保持先天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这是传统中医整体理论的体现。
中医整体理论在形意拳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意拳理论将传统医学 的精、气、神学说运用至自己体系之中,《易筋经》中说:“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故“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以,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是形意拳的宗旨。
形意拳理论中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赖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载体,“精”、“气”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精”也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 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它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形意拳运动将这种 医学中的精气神学说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下,进而产生了“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三合”,“阴阳变换”,“直打直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刚中有柔,柔而不软”;呼吸“细长深匀,气沉丹田”等各种练功要求,建立了“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 先导,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这种动功的内修程序一方面可挖掘人体防身御敌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攻防动作和御敌形式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形意拳训练和养生修身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形意拳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反应的快慢决定于反射时的长短,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于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数。形意拳运动中以意为首,以意为先,以使用意念、意识来调动和指挥气血、劲力、肢体的动向为宗旨。做到气、力未到意先行,足手未到意领先,以意行事;如此循环往复不绝,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炼,更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应变能力加强。
脑是人体中功能最为复杂的器官,其耗能特别多,脑一天的能量消耗占整个人体消耗量的1/8至1/6,然而脑自身的能量储备是很少的,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血液供给。形意拳运动能使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量,从而加强了脑细胞的供能条件,使脑更健康,思维更活跃。
6、结论
综上所述,形意拳有极强的健身与养身功能。它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相比,更强调“深、长、细、缓、匀、柔”。其特殊的腹式呼吸要求,由于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使胸腔宽松,为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气体和血液的畅通运转,这与空间效应和按摩效应有关。由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活动幅度显著加大,经过练功可使膈肌下降,实验证明,膈肌下降一厘米,可以增加肺活量约300毫升。
在运动训练影响下肌纤维类型数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则是肌纤维的质量。而形意拳桩功,对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形意拳运动保证了对肌肉的营养和氧气供给,使肌肉始终处于有氧代谢之中,神经的适度兴奋状态能促进肌纤维兴奋性增高,参加运动肌纤维数量也相应增多,因而肌力也必然增大。
由于形意拳运动对意念和呼吸的要求,练功之时也就非常重视意守丹田和进行腹式呼吸,这就比其它运动项目更能刺激植物性神经系统,从而通过神经间接地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总之,形意拳运动对于人体 机体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除上述几个方面外,对维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恒定,加强酶的活性以及改善消化、排泄、循环等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形意拳也不是包治百病和起死回生的神拳,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辨证的认识问题,练习形意拳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切不可盲目的练习。如果方法不当,或急功近利,超负荷训练,必将引起过度疲劳,或损伤机体,非但不可延年益寿,反会适得其反。所以练习形意拳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随时应变,适时更法,方可事半功倍,达到外强筋骨,内练精神之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