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35|回复: 0

[健康贴示] 得武学真髓,需经五个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1 2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孔子云:“文不图财,武不惜死,则国可兴也。”古往今来,文图以治国,武期以强身,故谈文素有“文学之谓,论武亦有“武学”之称,观华夏古今传世之著述多如此囊括立说

       然中华武学流派繁纷,南北诸派,名门簇宗,可谓浩若星辰,颇是难以尽数。北派重腿,南派善拳,少林主搏人,武当旨御敌,虽然各具千秋,但其实质无二或自卫防身陶冶人的性情,或祛病延年裨益人的身心,是以,武学一道,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盖武学门派林立,可谓绚丽多彩,而在这千姿百态的中华武苑里,内家武学一宗,尤为弥足珍贵。因其多赋哲理,故而隐蕴宏奥,寓意睿深;加之其理法精微,立论缜密以致多使涉猎者茫然兴叹,难觅门径。

      余自幼酷嗜武学,曾秉持数载,憾无所成。后幸得民间隐贤明家—一周云侠先生(道号:来兹子)拨点迷津,悉心传教,始顿开茅塞,得见天然。更图有所建树遂笃志参研,诚然喜臻小成,渐入门栅。为此,深感内家武学一技,求之之难实非它流派可比。故于感慨之余,促然冒昧成文,以奉同好,倘若能藉此嘉惠于后学,也算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尽了一点绵薄矣。

一、循规矩须先合规矩

大凡习武练功之人,都想于武学一道有所造诣然而如何才能莫入歧途,轻步武学之堂奥,就不免使人茫然不知所措了。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细心揣摩,就不难找到步入捷径的“法门”。如若道破“玄机”,不外乎“明理、得法、苦练”三点。这里的关键在于明理与得法何谓明理与得法呢?即是先要明了武学诸流派拳法的技艺特点,其次尚须全面掌握它们之间不同的演练方法及具体要求,最后才是习练者自身依据诸流派不同的技艺特点和演练方法以及具体要求,而进行的持之以恒的不懈苦练。

就内家武学一宗而言,诸如太极拳和八卦掌,二者都是法天地自然之理,参太极阴阳之秘而成的武学流派,故而都具有内家武学技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击快、以短胜长;不重表面筋骨皮的形态、而重体内精气神的充实”的共同特点。是以,在演练时的行拳走架中,均遵循“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纯任自然;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锻炼法则。然其在演练时的具体要求上则各具其微,如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而八卦掌却要求“上逆下顺”;太极拳在步法上循“S”型运转,而八卦掌却是“围圆而换”;太极拳在演练时的速度上力求“轻柔匀缓”,而八卦掌却讲究“迅捷轻灵”……可见,明理与得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当是重要之极!这就是武学中所指的“规矩”。

无规矩何以成方圆?循规矩须先合规矩

此处所说的“规矩”,不是狭义的“动作规范”,而是 广义的“理法规范”,亦即狭义的动作规范,当属于广义 的理法规范范畴。也就是说,在进行任何流派技艺的研练时,仅做到其动作本身的规范性,只是达到其理法规范性的要素之一,只有做到其理法的合乎规范,才为步入武学堂奥,找到了通微的捷径。

怎样才能使理法合乎其规范呢?

确切地说,一是不得违背拳理,二是研练方法须得当,三是动作应力趋规范。若具体一些说,拳理要求拳势“绵绵不断”,自然就不能变成“节奏分明”;研练方法要求“身随腰动”,同样不能变为“身随步动”;动作要求“弧型运转”,亦不可变为“拳走直线”……如若反其道而行之,终将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再苦练又有何用?足见,“蹈循规矩”固然重要,但是相对来说,“合乎规矩”则更为重要。

为此,习武练功的第一至要当是:循规矩须先合规矩,不知此义,难近“道”矣!

二、合规矩当求脱规矩

这里所说的“脱规矩”,是指在合乎规矩前提下所追求的一种拳架的“自我超脱”,亦即脱弃规矩。所谓的合乎规矩前提下,即是在“合乎理法规范范畴内的不违背拳理、研练方法得当、动作规范”的前提下,而求得自身拳架的工整、纯熟、自然而然的一种意境。俨然脱弃了一招一式的束缚,浑然成为一体,无始无终。“脱”字的关键在于“悟”。

悟即悟性,它泛指人们对某一事物超常的理解并付诸行动后所得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人对于武学的悟性,一部分源于先天,另一部分则成于后天。前者表现为天生具有的灵性,后者则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深化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而获得。先天的灵性,当然不可能人人具有之,而后天的悟性,则是人人皆有之的,此当是“天赋”的实质。应该正视的是,各人成于后天的悟性,其优劣程度亦不尽相同,因而在武学的造诣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悟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于武学的建树。

是以,“悟性”对于每一个习武练功的人来说,亦是重要之至!这就是武学中所言的天赋聪慧。

师古不泥贵在于悟,合规矩当求脱规矩。

纵然人成于后天的悟性的差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成就,但其优劣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互为转化。亦即佳的悟性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思维与理解,一味地墨守陈规、固持己见,就会导致差的效果;而差的悟性只要建筑在不泥师古、举一反三的正确思维与理解上,从而达到感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继而过渡到理性认识的真正升华,必然就会得到佳的效果。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悟性的升华作用,才能真正悟出武学的真谛!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悟性的升华作用呢?

确切地说,就是要使自身的悟性牢固地建筑在不泥师古举一反三的整合思维上。若具体一点说:

老师所传授的一招一式或是通趟拳架,为什么要这样定型、规范?

这趟拳架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演练?

这个动作为什么只能用拳而不能用掌?

这一拳为什么要“钻”着弧线击出而不能“横”着直线击出?

这一腿为什么要踢得高过于肩,低一些行吗?

这一个招式为什么要与下一个招式衔接,与再下一个招式衔接可以吗?……

如此等等。倘若一个习武练功之人,不善于思考,不勤于自悟,不会在自己所学的拳架趋于合乎师传要求的规矩后,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素质(如身材肥胖矮小或多病虚弱),脱弃某些不适合自己的规矩(如低功架、高腿法或大动量、快速度),进而找出更适合自身条件的进阶方法,终究是徒劳一生,无所收益。

可见,“合乎规矩”虽然重要,但较之于进阶来说,“脱弃规矩”则更为重要。

为此,习武练功的第二至要是:合规矩当求脱规矩,不进此阶,难得“真诠”。

三、脱规矩进而没规矩

这里所说的“没规矩”,是指在脱弃某些规矩后的种飞跃的意境(或境界)。这种境界,是自身武学在诣上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的超越进入这个境界后,已然无招无式,倍手而应;举手投足,皆不失毫厘。此中奥妙,则在于一个“变”字。

变即变化,它可以是通趟拳架编排上的变化,也可以是某些动作定型上的变化,还可以是一招一式的变化……等等。想要求得变化,就需要使思维以及建筑在自悟”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就需要细心而缜密的琢磨与体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所学技艺的“自成一体”或“自我完善”的目的。

由此可见,能否步入变化的意境,同样会影响人们于武学的建树,是以善变”对于已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来说,可谓至关重要!此便是武学中所求的“神明”。

孜孜以求艺成于勤,脱规矩进而没规矩。

诚然欲达到神明之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亦不是人人都可以臻达的,也就是说,这种至高无上的上乘境界,实非常人千年之功可达,数十年之功可璨,毕生心血可及矣。然而,欲达到所学技艺的自成一体或自我完善,则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孜孜以求,勤于参研,细心琢磨,刻意体悟,自不难修得“正果。

怎样才能在不很“漫长”的时间内渐入堂奥,求得正果呢?

直观些说,就是要在不失理法规范和整体劲力工整的前提下,逐步达到拳架与自身特点的有机融合。具体地说,一个拳架已达到工整、纯熟、自然、规范等要求的人,其着力点就不应当老放在日复一日的、按演练顺序的盘架上,而应该放在求变与体悟的前提下。

比如习练八卦掌的人,进入一定“乘次”后,仍然终日循规蹈矩地练一掌、走一圈,按顺序一掌掌地练,却不去根据八卦变爻的道理,进行掌势的穿插变化研练又怎么能够达到八卦掌拳论所要求的那种“滔滔不绝,变幻莫测”的意境呢?


再如习练形意拳的人,倘若进入乘次后,仍不去细心琢磨、刻意体会其五行豢之“劈、崩、钻、炮、横”诸拳劲力变化的种种妙用,又怎么能够再现郭云深前辈“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绝活呢?这说明,“脱弃规矩”不光是单纯的形式改变,而是内容与实质的“更新”,尽管脱弃规矩后,似乎已不存在规矩,即没有规矩”了,但“万变”仍不离“其中”,此即是武学万法归宗”的道理,亦即“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本”矣。

为此,习武练功的第三至要是:

脱规矩进而没规矩,不达此限,终是枉然。

四、没规矩尚得守规矩

这里所说的“守规矩”,是指在超越拳架套路娴熟协调下的一种功架规范,即整体规范,这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全新的体悟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拳架套路不仅娴熟而协调,拳势变化也十分随意自然,功架更趋完美、规范,犹如无章无法,却又不失”章法”。个中要诀,当在“守”字上用功。

所谓不失章法,也就是不得违背武学更新的理法规范。这种“规范”,不应等同于前面已阐述过的“理法规范”,它应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要求。因为习武练功的人一旦进入这一阶段,举手投足,已然不失“毫厘“,其拳势变化既随意又自然,劲力走化既透达又圆活,可谓信手而应、内外合一,形神俱备、刚柔相济。倘若仍停滞在“不违拳理、研练方法得当、动作规范”的乘次上,就会失之于偏颇,拘泥于师古。只有在更新与创造的前提下,牢牢把握住“整体”的规范性,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可见,能否真正把握住整体的规范性,是能否达到武学全新境界的关键!这就是武学上所说的造诣。

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没规矩尚得守规矩。

已勿须赘言,要在武学上获得真正的造诣,除了持艺自冶、刻意体悟、专心致志地潜心研练外,还须精益求精。有道是:“熟能生巧,巧中显精,精至通微”,如果不刻意在精中求“精”,势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再之,“艺无止境”,若是没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磨杵成针、摩跟砺踵的信念;没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才识;没有持之以恒、励志勤力的毅力,想获得武学的造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故此,精益求精的实质,同样具有极其丰富和深邃的内涵。

怎样才能臻达武学上所求的全新境界呢?

直观地说,就是要在拳势变化的随意自然、劲力走化的透达圆活之中,做到守规矩。

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守其法则与要求。

比如习练太极拳者,任凭你拳势如何随意变化,但都必须遵守“运弧成圆、圈中套圈”的规矩;劲力怎么圆活走化,也都不得有违“不丢不顶、舍已从人”的法则。

再如习练八卦掌者,任你拳势变化怎样变幻莫测皆应遵守“拧翻走转、围圆而换”的规矩;劲力如何走化,均应不违“滚钻争裹、奇正相生”的要求。

需要阐明的是,习太极拳也好,练八卦掌也罢(或其他拳种),在这一阶段中所要遵守的规矩远不止这些,太极拳论,八卦拳学(或其他拳论拳学),中的精深内涵,只有达到一定的乘次后,才能认识和理解。抑或,此便是内家武学极为讲究的“乘次学说”的实质,也就是说,若未达到所要求的“即定乘次”,就难以真正体悟到个中的妙涵。

如此说来,守规矩不仅仅是单纯的不得有违其拳论拳学的法则与要求,更主要的还取决于习练者是否步入了这一即定乘次,只有确实步入这种乘次,“守”的内涵才能真正展示出来,所守的内容才会落到实处,也才谈得上守什么、守哪些规矩,这便是“自享其妙、他人莫知”的含义。

为此,习武练功的第四至要是:没规矩尚得守规矩,不入此境,难见“天然”。

综上所述,大凡习武练功的人,都要经过“循规矩、合规矩、脱规矩、没规矩、守规矩”这五个阶段,才能渐得武学大道的真谛。

如果说循规蹈矩是研习武学的基本前提,合乎规矩是具体要求,脱弃规矩是堂奥之门没有规矩是通微之径的话,那么遵守规矩就当是天然之界了。因此,欲想臻达天然之界,就必须以切实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逐步进阶,渐达真诠,只有这样,才可能图武学之建树,获武学之造诣,得武学之真髓。


front2_0_84182_FiIM82qEUkEMg3kGinNhihcloHJw.1640099182_23_06_2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5 09: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